張惠玲
核心素養向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新的教育思想要求教師從教育思想到教育行為諸方面都要發生新變化,要求教師把教學研究的中心由“教法”轉向“學法指導”和“導學”。作為教師,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做起:
一、樹立新的“教學觀”
核心素養要求我們教師樹立新的“教學觀”,教師再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再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相反,我們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要實現這些教學目標,我們就需要與之相匹配的教學途徑。而任務型教學就是一種與課程標準理念相匹配的、有助于落實新課程標準的教學途徑。它為學生提供了較大的實踐空間,能比較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它不但適用于運用語言的活動,也適用于學習語言技能和知識的活動;不但可以獨立操作,也有利于合作學習。這種教學途徑形象地說,就是“為用而學、用中學、學了就用”。例如,七年級第二學期,當學生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時,我在課前給學生布置一個任務,請學生用英文報道一些自己認為別人可能不知道的新聞。于是,每節課開始前留出幾分鐘讓學生自愿報道。學生們每次都迫不及待地爭取第一個用英文發布自己的新聞。學生的新聞有學校的、有班級的、也有國內的、還有國際的;涉及的內容有社會生活、身邊瑣事、文娛體育等等,所“報道”的內容范圍越來越廣,學生的英語越來越流利,詞匯量也不斷擴大。這樣的任務學生都樂于接受,并能積極地完成。教師既能夠通過學生的“報道”,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和他們所關注的問題,也讓學生把英語真正當成工具去用了。再如:七年級第一學期剛開學時,由于小學開設的英語情況不統一,有的學生已經能將26個英文字母背得滾瓜爛熟,而有的還沒學過,因此開學初26個字母是最難教的課。教學字母則使學過英語的學生感到厭煩,浪費時間,不教則使未學過英語的學生無從下手。于是我將班上的學生分成十幾個小組,分組時將學過英語的學生和未學過英語的學生合理搭配開,然后給他們分配任務。我發現很多學生的用品都有英文縮寫,于是就讓學生抄寫所有帶英文字母的商標品牌,看哪組收集得多,讀得準確。我還特別囑咐學生,看誰收集得多是比一比誰的觀察力敏銳,誰細心,并不是要大家去買名牌商品。我還教學生認識Made in China,并要學生注意,看看哪些是中國制造的。這個活動不僅使學生掌握了字母,還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樣,幾節單調的、幾乎沒有內容的、學生水平不一的字母課竟然上得豐富多彩,學生學得興趣盎然,學生互教互學,課已完,興未盡。總之,采用這種任務驅動型教學方式可以改變傳統教學中存在的知識傳授比重教大,語言實踐不足甚至單純講授語言的現狀,有利于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同時也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容易看到成就,體驗成功,有利于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樹立新的“學習觀”
核心素養倡導新的“學習觀”,要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其中“研究性學習”是我國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所謂“研究性學習”,就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是讓學生主動探究、自主學習、親身體驗。以前的“接受式”學習中,英語教師往往把教學理解為講解語法知識、詞組和句型,把學習理解為背誦,模仿和做題。教師是學習的中心,是權威和絕對真理的化身。教師往往是以居高臨下的態度出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完全是被動地跟著教師的指揮走,毫無自己的選擇余地。而在核心素養的研究性學習中,則強調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綜合運用學生所有的知識對學生問題進行探究,以獲取學生自己的結論,教師還要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綜合應用于初中的機會,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滿足學生在開放性的現實情境中主動探索研究,獲得親身體驗,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例如,在七年級上學期教數字的時候,我讓學生收集自己家里所有的數字,學生除了收集家里的電話號碼、手機號碼、郵編等以外,還收集了全家人穿的鞋子的尺碼、衣服的尺碼、父母的身高、家里的藏書數目、自己的零用錢、過年得到的壓歲錢等等。有的學生為了與眾不同,甚至還調查了自己家一個月吃了多少個雞蛋,爸爸一個月抽多少支香煙等等,結果,一節枯燥的數字課上得大家興趣盎然,有一種“課已完,興未盡”的感覺。再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第43課
總之,樹立新型的“教學觀”和“學習觀”是核心素養理念的要求,也是適應核心素養的教學思路,我們必須樹立“一切為了學生、一切服務于學生”的意識,讓學生“自由活動、自主探索、自我體驗、自我感悟、自我提升”,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