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煥紅
摘要:有效課堂與諸多因素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只有將每一方面都做好才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在文中主要就如何上好一堂有效的課提出幾點個人簡介,以期可以為打造高效課堂提供借鑒。
關鍵詞:有效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從整體上把握一門課是重要的,但課總要一堂一堂地上。只有每一堂課上好了,才能落實對整體的把握。我認為,一堂好課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內容豐富不是指內容在量的方面多;信息量大,也不是指課堂上發布大量的消息。它是指:①包含本學科或本課程的一個或幾個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內容,而且對這些內容要講得正確、透徹。即其內容科學性強。②對于理論性的內容,要聯系實際;對于實踐性、操作性的內容,要有理論指導或理論說明。即其內容實踐性強。③在講好上面兩點內容的基礎上,在恰當的時候,適當地介紹與本節課基本內容有關的本學科的最新進展。即其內容具有先進性。④不僅能講清楚教材中寫出的和教學大綱中規定的內容,而且能講出自己的觀點、自己的體會、自己的表述。即其內容具有個性??茖W性、實踐性、先進性和個性是“內容豐富,信息量大”的基本內涵。
2.明確目標,講解深入。一般來講,一個學科、一門課程是由一些甚至眾多本學科特有的概念、規律、方法和結論組成的。這里首要的就是基本概念。
概念明確有兩層含義:①明確本節課有哪幾個主要概念,②確切地表述這些概念,特別是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看似含糊的概念。一門課中總有一些比較容易混淆和看似含糊的概念,講課時需認真對待。只有概念搞明確了,才能對含有這些概念的規律有正確的理解,才能順利地運用這些概念和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在講課中,要關心每一個學生,要使絕大部分學生能懂。再讓學生思考、操作、討論時,優秀生和后進生應有所區別,體現出因材施教。要使優秀生感到一定困難,要使后進生感到在進步。因此,教師在講堂上講任何概念都要認真對待。
3.重點突出,解決難點。所謂重點是指本節課要介紹給學生的重要的知識點或要培養的重要的能力點。這些知識點或能力點可能是某個概念、某個定理、某個結論或某個方法,以及運用它們解決實際問題的某種能力。所謂突出是指要調動多種教學手段使這些重點凸現出來,使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過程中要善于提出恰當的問題,要讓學生有獨立思考和獨立操作的時間。一堂課要有動有靜,有張有弛,有嚴肅有笑聲。每一節課的精華之處,一定要放慢速度,讓學生銘刻在心。還要依據課程的基本要求、教學大綱,也要注意科學技術的新進展給本學科帶來的變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某一學科或課程的教學重點發生某些變化是常有的事。不可把課程的重點看做是固定不變的。突出重點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如可以通過課堂進程的合理安排,多角度、多方面地講解與練習,能夠抓住本質的語言的恰當表述,板書或多媒體屏幕的有效顯示等等。
4.脈絡清晰。所謂脈絡清晰是指那些重點知識要通過一個自然的、合乎邏輯的認識過程使學生接受,也就是說要講清解決問題的思路。從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角度看,清晰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可能比最后得出的結論更重要。在課堂上對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應看作是解決本學科實際問題的范例,都應使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上受到啟發。實際上,只有依據明確的概念,通過合理的分析推導得出的結論,才是最容易、最容易記住的結論,也才是最容易應用的結論。那種只講結論不講必要的推導過程的講法,對于重點內容而言是不足取的。
5.語言簡潔,準確生動;以上四條是屬于有關講課的內容及如何把這些內容教給學生的具有指導思想性質的標準。這些思想的實現還要靠教師在講堂上通過語言講解等手段來實現。沒有好的語言表達,再豐富的內容,再明確的概念,再要緊的重點,再清晰的脈絡也無濟于事。
在講課中,對教師的語言上的要求有三個層次:①清楚;②得當;③藝術。
所謂清楚,是指要使你的每一句話,特別是重要的話,都能送到每一個學生的耳朵里。這是最基本的要求。這一要求做不到,其他要求都談不上。
所謂得當,一是指用詞準確,用語恰當。二是指講話的速度不快不慢,聲音不高不低,情緒不急不緩。既要在關鍵時刻有激情,也要注意在大部分時間里心平氣和,自然流暢。
所謂藝術,是指在做到上述兩層的基礎上,再做到語言簡捷、精辟、生動、幽默、有哲理,使學生終生不忘。這是對語言的高層次要求。
結束語:
總之,要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有效教學就要:一、先學后教。當學生已經能夠自己閱讀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時候,就要讓他們自己去閱讀和思考,然后根據學生在閱讀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教學。二、先教后學,以教導學。當學術不具備獨立閱讀和思考問題的時候,教師要把教學的著重點放在教學生學會閱讀和思考問題上面。三、溫故而知新,學會了才有興趣。一切教學都要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
參考文獻:
[1]賈明.如何構建高效課堂[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8 (04):82.
[2]張偉.優化教學設計 打造高效課堂[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7(1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