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是社會發展的目標和主體,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人這個主體,是為了滿足人的發展需要。本文在馬克思主義人學的視閾下剖析了人與社會、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闡述了在新時期如何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推動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人學;人的發展;矛盾
人是社會發展的價值標準和享用者。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社會發展的成果,包括物質財富、精神財富都應該為人民群眾所服務和享用。社會的發展的方向與實現人本身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方向歸根到底是一致的。因此,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要以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實現人的自身價值為導向。充分保障人生存、發展的權利,做到尊重人、關心人、發展人,激發人的能動創造性。
一、解決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推進人的全面發展
全面發展針對的是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人是社會發展的目的,也是社會發展的手段,全面發展就是強調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中,要使社會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因此,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注意力應該轉變到如何滿足人的不斷變化的需要,如何加強人的能力以及個性的全面發展上來。馬克思指出,人類發展經過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人的依賴性為主的階段,第二階段是以物的依賴性為主的人的獨立性的階段,第三階段是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發生在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和封建制社會,第二階段主要產生于商品經濟發展,工業文明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在這個階段,物欲橫流,人被物所異化,出現了“只見物,不見人”的現象。我國現在正處于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過渡的階段,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會的生產力大大提高,但這同時我們也必須要注意:為了盡量避免貧富差距拉大,出現“只見物,不見人”的現象,我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注重效率和公平的統一,尤其是要重視分配制度的公平,盡可能讓每個人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這就需要國家在制度、政策上作出合理安排,加大對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醫療衛生等方面的投入,暢通社會階層流動機制,體現社會公平,激發社會活力。此外,提供一個穩定的良好的社會環境也是促進全面發展的重要方面。改革開放以后提倡解放人性,發展個性,重視個人的正當權益,給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人的能動創造性提供了一個好的社會環境。實際上,全面發展觀就是強調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尊重個體利益,使人能夠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個人的發展是國家和社會整體得到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個人得到全面的發展必然也會推動社會的全面發展,這就向馬克思所說的人類發展的第三階段不斷邁進,最終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二、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推進人的協調發展
協調發展針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主客觀的原因,造成了個體之間、城鄉之間以及地區之間發展的差異和不平衡。收入差距以及發展差距的拉大會導致各種社會問題突出,社會不穩定,長期下去必將產生嚴重后果。因此,必須要實現個體之間、城鄉之間以及地區之間的協調發展。
當前,大量資本、資源被少數人占有,而貧困人口依然較多,貧富差距較大;城市享有更多更完備的醫療、教育等資源,而廣大農村發展滯后,城鄉差距懸殊;
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而中西部地區發展緩慢,地區差距明顯。除此之外,不同行業之間收入差距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比如演藝行業收入遠高于普通行業)。貧困人群包括殘疾人群是社會的弱勢群體,他們的利益需求因為缺乏能力而得不到滿足,這就需要黨和國家的關心,需要社會的救助,只有在大力發展生產力的同時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福利體系,促進收入分配的公平,大力扶貧,保證貧困群體的基本需求和正當權益,才能協調好個體之間的發展不平衡,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當然,大力扶貧不代表搞平均主義,我們在保障貧困人口的同時依然要重視精英群體的創造力和社會貢獻,公平合理地解決貧富差距拉大的問題,做到盡可能為每個社會成員提供平等競爭的機會和條件,實現不同群體之間的尊重和理解,使人與人之間能夠和諧相處。此外,協調發展還指的是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政府需要加大對鄉鎮、農村的交通、醫療以及教育等資源的投入,重視三農問題,發揮城市的輻射作用,挖掘鄉村的特色點,帶動鄉村的發展,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在協調地區發展方面,東部沿海地區實施產業內移,帶動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解決中西部地區人民就業的問題,實行中部崛起,西部開發的戰略,推進地區之間的協調發展,實際上這也就協調了不同地區,城鄉之間的人們的整體收入差距,對于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起到了關鍵作用。
三、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推進人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針對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求。人與自然界共生共存,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依存、利用、掠奪和保護幾個階段。綜觀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史,發達國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無節制地掠奪自然,破壞生態,最終遭到了大自然無情的懲罰。為了避免中國走這種老路,我們國家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這實際上就是為了人與自然能夠和諧相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環境的需求,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增強人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一個美麗怡人的生態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人們在目前階段的迫切需求,只有有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人們的身心才能得到健康的發展。因此,為了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也為了將來的世世代代的人的發展考慮,必須要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維護并改善生態環境,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這也就是說,我們在提高生產力水平的同時還要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對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必須要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利用和改造自然,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促進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這就要求人類在實踐活動中必須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注重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從政府、社會、制度、媒體等多方面著手,加強人們的環境保護的重視。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推廣綠色的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向資源節約型產業發展,大力支持第三產業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在發展科技的基礎上合理調整和規劃人類的生產活動,節制對不可再生資源的開采;利用各種媒介向公眾宣傳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資源節約的消費模式,讓人們養成綠色低碳的生活習慣。此外還需要建立合理的社會制度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人是社會的人,人與自然的矛盾是由作為社會主體的人引起的,生態環境的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的一種,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說明社會關系存在問題,只有調整社會關系,建立合理的社會制度和保護環境的政策法規,才能真正解決好人與自然的矛盾。最后,可持續發展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地球是一個整體,是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生態環境問題不是發生在某一個國家,而是與每一個國家都息息相關,只有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加強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才能保證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結語:
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先決條件,是社會發展的核心。我么必須認識到,人的發展以及人的現代化對于當前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具有關鍵性的意義,因此如何在新時期解決好人與社會、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推進人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是目前人學的重要議題,它對于整個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作者簡介:崔媛媛(1994-),女,漢族,安徽馬鞍山人,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人學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