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慶
關鍵詞:十城市;課程改革;主題培訓;綜述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8)07-0022-02
由中國教育學會體育與衛生分會主辦,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教育局承辦的“中國教育學會體育與衛生分會十城市深化體育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主題培訓會”于2018年5月22日至24日在成都市溫江區隆重召開。來自哈爾濱、長春、沈陽、天津、蘭州、太原、石家莊、鄭州、合肥、重慶、廈門、廣州、昆明、成都“十城市專業學組”14個會員城市的主管學校體育工作的領導、教研員、一線體育教師一千余人齊聚成都西城核心區域美麗的溫江區。
中國教育學會體育與衛生分會副理事長、秘書長耿培新在開幕式致辭中指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學校體育工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體育鍛煉的重要部署,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文件,提出了加強學校體育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工作目標。本次培訓活動的舉辦,對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加強學校體育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完善體育課程,推動教學交流,提高教學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十城市專業學組”是中國教育學會體育與衛生分會一支重要的教學、學術研究力量,三十多年來,不僅為各城市培養了大批體育骨干教師,也為我國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希望今后繼續加強體育課程和教學改革的研究,突出研究的針對性、學術性、實效性,特別要加強體育課“立德樹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教育價值、途徑和方法的研究,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全面提升教師和教學水平,充分發揮專業學組在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中的引領、示范作用。各會員城市教育部門、教研部門要繼續支持專業學組的工作,借專業學組的教研交流平臺,突出地方特色,推動本地區學校體育工作深入開展。
本次活動共推出了15堂精彩的多維度培訓課,其中7堂小學、3堂初中和5堂高中課。內容涵蓋了武術、球類、體操、田徑、舞蹈等教材,各城市都用自己獨特而有效的方式方法,詮釋了他們對“體育課教學與有效提升學生體育素養”主題的理解。
同時,本次大會組織了以“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主題的論壇活動。來自各會員城市的16位教研員和校長代表,結合本地區或學校實踐和課改成果,多方面、多維度展開交流和研討。
一、創新培訓模式,讓培訓活動更具實效
本次培訓活動,十城市首創并采用EPR培訓模式開展培訓。E(Elabarating how to teach a lesson),是指授課教師在上課前,用15~20分鐘詳細闡述課的全貌,其中包括學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主要教學方法以及單元預設和教學創新點等方面的內容。P(Presentation of teaching),是指教學演示,即上課師生共同對課堂教學的主體部分進行20~25分鐘的現場演示,驗證教學設計的可行性。R(Reflection),是指課后各團隊的指導教師進行5~8分鐘點評式的反思與總結。在歷時三天的活動中,共完成了15堂EPR培訓課程,上課教師講得清楚,做得到位;觀摩教師聽得仔細,看得明白;課后,指導團隊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深度分析,突出亮點,明確不足,進一步加深了大家對本堂培訓課的理解,使在場千余名前來觀摩的體育同人感受到了濃厚的教研氛圍,受益匪淺,活動達到了預期,收到了顯著的培訓效果。
二、圍繞主題展開培訓,引領課堂真正“有教有育”
2014年3月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提出學生發展的方向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并研究制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要求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把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總體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具體化、細化,深入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體育核心素養的提出,讓我們看到了體育學科發展的具體目標。而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的教師卻習慣性地進行“教”,教技術、教技能、教技巧,往往忽略行為與品德的培養,也就是我們說的“育”。因此,本次培訓活動中,來自各會員城市的授課教師,在主題的引導和各地教研員的指導下,都有意識地在教學中把激勵和培養學生健康向上、挑戰自我、堅忍不拔、頑強拼搏、團結奮進、勇于擔當、勇于進取、敢于創新、遵守規則、尊重裁判等設定為主要教學目標之一,并在課堂教學中主動尋找契合點,融入組織活動、學練指導和即時評價之中,形成普遍的教育教學實踐共識。如來自四川省成都市溫江中學的石麗琴老師,在《體操——肩肘倒立》一課的教學中,通過“激趣、嘗試、提高、展示”教學流程,不斷鼓勵學生努力克服腰肌乏力因素和畏難情緒,提高挺身舉腿和頂肘立腰能力,使大多數學生都較好地達到動作要求,形成動作規范,增強了自信,體驗了成功。太原市迎澤區海邊街小學崔海芳老師,根據小學一年級孩子的身心特點,采用“全游戲”模式組織了《跪撐爬行》教學,他不斷用親切堅定的語言鼓勵孩子們發揚堅韌不拔、勇敢頑強的精神,堅持完成各段障礙路徑,讓孩子們體會到了堅持就是勝利的道理。石家莊高新區第二小學的高興老師,在《軟壘——接地滾球》一課中,創設情境,通過“勇敢闖關”和“合作共贏”環節的教學,培養了學生敢于挑戰、團結協作的精神;還在攻防比賽練習中強調了尊重對手、尊重規則的重要性,學生在課堂內學到了技術,得到了鍛煉,受到了教育。可以說,本次十城市培訓活動的大多數培訓課堂都能做到主題“教”“育”并重,為廣大體育教師如何進行核心素養下體育課堂的展開提供了模板。
三、著眼挖掘體育民族傳統文化,把難點培訓課變成了亮點
武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學校體育課程的重要資源,更是傳統教學中的難點教材。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把中國傳統文化下的武術教學與核心素養有效發展緊密結合,本次活動前期策劃中,各城市會員重點研究了這個問題,所以本次培訓活動共有五堂武術培訓課呈現給了大家。在活動過程中,各家以德、行、意武術文化傳播為宗旨,以愛武術、學武術、弘揚武術精神為抓手,應用深挖價值、廣泛分析等手段,向大家詮釋了武術應該怎么教、為什么這么教,這么教為什么學生愛學、學到了什么等,得到了與會者的認可。重慶市南岸區南平小學梁煒羚老師的《武術——趣味攻防》一課中,緊緊圍繞武術攻防性質、攻防方法、攻防時機組織學生進行沖拳與格擋基本動作的練習,提高了學生的武術攻防意識。梁老師采用“梅花樁”“叫叫器”等教學手段,讓學生體驗出拳的準確性,提高了學生練習的興趣,還利用舊報紙,引導學生自主練習,鍛煉學生沖拳的力度。哈爾濱延興小學宋艷麗老師自身過硬的武術功底,吸引了學生,激發了學生的練習熱情,在《武術——進攻組合》教學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廣州白云區槎龍鎮泰小學陳文健的嶺南武術《南刀》、昆明西山區第一中學彭韋璋的傣族武術《嶺攻》、蘭州市楊吉州的《敦煌拳》極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精彩紛呈。這五堂培訓課,堂堂精彩,把武術教學這個難點教材變成了本次培訓活動的亮點。
四、注重實效,提高課堂練習密度,成為本次培訓課的共性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要求“加強體育,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實保證體育課和體育鍛煉時間,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利用好學生體育課的時間,最大限度地發揮體育課在增進學生身心健康方面的功效與作用。來自合肥市第四十二中學周勇老師的《遠撐(女)魚躍(男)前滾翻》、成都溫江中學石麗琴老師的《體操——肩肘倒立》、天津濱海新區漢沽河西第一小學呂俊杰老師的《健身跑》、廈門市海滄中學連仁都老師的《排舞》和鄭州市第四十四中學劉洋老師的《校園華爾茲》等培訓課的練習密度均在70%左右(運動密度),學生運動中心率達到130~150次/分(運動強度);部分教師還在課堂中加設了10分鐘左右的體能練習項目。反映了廣大教師普遍注重在體育課堂加強鍛煉效果,重視有效發揮體育鍛煉的強體健身功能。長春汽車經濟技術開發區第六中學劉雪老師的《羽毛球——殺球技術》、成都七中王宇老師的《排球——中一二進攻》和沈陽市皇姑區岐山一校關睿老師的《持輕物投遠》等培訓課的教學中,強調運動技能要求,并以技術練習活動和小型教學比賽為主,強調結構化的運動技能學練。通過組織有效的技術練習活動和學生喜愛的課內小型比賽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運動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本次活動達成了預期的目標,完成了策劃中預設的任務,整體效果不錯。但在培訓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小的問題,如有些培訓課詳說的部分(E的部分)說得有些粗糙,沒有深度去挖掘教材本身對學生核心素養培訓的具體價值,也沒有在過程中將每個“為什么”進行回答,基本沿襲了傳統的說課方式;還有部分培訓課在驗證部分(P的部分)有些作秀的痕跡。瑕不掩瑜,這次活動整體上是非常實效的、成功的。今后十城市專業學組成員仍將會把繼承傳統、開拓創新、立足實效、服務一線的宗旨堅持下去,力爭取得更多同人認可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