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娜
摘 要:隨著老年化社會快速到來,老年人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群體,面對這樣的新形勢新挑戰,公共圖書館能否跟上時代腳步,利用新型“互聯網+”技術,開拓、提升老年服務水平提供新手段新內容,是圖書館界關注的新議題。
關鍵詞:老年服務 互聯網+ 大數據 志愿服務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9-00-01
1999年,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占到總人口的10%,標志著國家進入了老齡社會。到2017年底,這個占比已經提高到17.3%,65歲以上的人口在2000年的時候占總人口的7%,2016底已經到了11.4%。同時,規模方面,2017年底60歲以上的人口達到2.4億人,65歲以上的人口達到1.58億人。去年新增60歲以上的人口首次超過1000萬,今后每年將按照1000萬的規模往上增長【1】。老齡化的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世界前所未有。老年人作為 為一個龐大、重要 的社會群體 ,讓他們能夠切實享受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 所 樂,是黨和政府的社會責任。圖書館作為基層文化服務的第一線,一直積極探索,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傳統圖書館逐步向智慧圖書館轉變,為老年服務創新提供了很多新思路。通過大數據分析老年讀者閱讀需求,提供人性化、智能化便捷服務,開展豐富的老年讀者活動等,來吸引更多老年讀者使用圖書館,愛上圖書館,提高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質量,這是圖書館老年服務的根本所在。
一、公共圖書館老年服務現狀
1.老年讀者特點分析
老年讀者時間相對比較充裕,文化層次多元化,有些退休老人剛從崗位退下,離開了熟悉的社會交際圈和熟悉的工作環境,往往會出現不適應和心理落差,需要新的交友、娛樂、學習的平臺。老年讀者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是消遣娛樂型,此類型占全體老年讀者的80%,他們追求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根據自身興趣選擇書籍、報刊或是上網沖浪;第二類是終身學習型,此類老年讀者占老年讀者的15%左右,他們喜歡新鮮事物,不論是圖書館舉辦的各類講座,還是公益性培訓班(如:書法班、電腦培訓班、圍棋班等),他們都是忠實的參與者,學習欲望強烈;第三類是發揮自身價值型,此類老年讀者占老年讀者的5%左右,他們雖然退休,但是奉獻精神沒有改變,愿意投身到圖書館的志愿活動中,繼續發光發熱。
2.開展好老年讀者服務的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2】。老齡化是挑戰,也是機遇。老年人不是社會的負擔,而是社會的資源。積極應對老齡化,就要消除“衰退”、“退化”等消極的老年形象,讓老年人在圖書館,依舊可以貢獻社會、實現自我、陶冶情操,從“健康”、“保障”和“參與”三大方面,豐富世界衛生組織新給出的“積極老齡化”概念。
3.“互聯網+”環境下開展老年服務的必要性
如今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獲取各類信息的主要方式,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互聯網上網人數已達7.31億人,而60歲以上老年網民僅占比百分之四。老年人由于社會閱歷、文化程度、年齡等因素導致老年群體互聯網使用率較低,因此必將導致老年人獲取信息滯后,途徑方式單一,信息需求得不到滿足。比如近年來流行的在線定制旅游、網絡購物、移動錢包理財、手機健康顧問等“互聯網+”產品和服務走進日常生活,使年輕人大呼過癮,而老年人囿于自身因素,以及繁瑣操作,沒有搭上“互聯網+”的快車。為了提高老年群體生活質量,提高他們的信息獲取和使用媒介素養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不但是老年群體自身的需要,也是圖書館延伸服務的必然要求。
二、老年服務在“互聯網+”環境下的瓶頸
1.操作繁瑣加重老年人畏難情緒
筆者在參與老年電腦培訓班的過程中發現,很多老年人剛開始都會問:“我那么大年紀了能學會嗎?”每個人對新事物的理解、掌握能力都不一樣,有的慢些,有的熟練些,其實只要興趣使然,勤加練習,對于基本的開關機、打字、上網查找信息等技能都可以掌握。因為電腦系統比較固定,操作方法比較系統,掌握相對容易。而逐漸常用的手機App卻是種類繁多,更新頻繁,軟件更新常伴隨界面的變化,再加上老年人已是被詐騙的重災區,電信詐騙花樣層出不窮,這些都加大了老年人學習的難度。
2.人員有限難以針對性服務
不論是老年人在圖書館查詢信息、借閱圖書還是參加培訓,公共圖書館由于人員不足,難以跟進。目前公共圖書館開展的活動,要么是針對少年兒童的,要么是籠統的成年人活動。沒有將老年人的活動區分開來,公共圖書館應該根據老年人的特征來進行需求分析,比如從老年人的生理特征來講,他們的各項生理機能在退化,表現出來最明顯的就是視力下降,反應較慢,行動不夠靈活等;從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來講,他們退休后擁有大把的閑暇時間和匱乏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極度反差,晚輩們白天又都忙著各自的工作或者學習,陪伴時間非常少,導致老年人群普遍存在孤獨感。公共圖書館應該針對老年人的關注點、興趣和需求設計可持續的活動。
3.宣傳力度小致使延伸服務受限
老年人獲取信息的方式主要通過傳統閱讀媒介,比如報刊、廣播、電視等,現在各館都在發展新媒體,借助微博、微信公眾號發布和推送消息,這就造成了新媒體媒介和老年人媒介使用水平的矛盾。一方面信息發布越來越高效,另一方面老年人因缺乏有效指導,無法使用這些媒介。這就需要圖書館人創新宣傳手段,一方面繼續拓展傳統宣傳路線,另一方面多走訪調研到館的老年人獲取圖書館信息的渠道,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爭取把宣傳做到實處。
三、“互聯網+”為公共圖書館老年服務提供新機遇
傳統的老年服務一般包括電腦技能培訓、書法培訓、養生公益講座等,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為公共圖書館的老年服務提供了更多途徑和新思路。
1.大數據分析提供可靠數據支持
針對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其以帶動圖書資源活力的特點,加強互聯 網、數字圖書館等資源的融合,推進智慧圖書館建設。傳統圖書館在資源呈現中主要以紙質媒介為主導,但卻因搜集與整理工作的局限化,難以和現代社會發展相同步。然而,大數據時代下的智慧圖書館能夠有效彌補傳統圖書館的不足,借助資源架構優化升級的方式,對數據信息的價值予以重新擬定。通過大數據可以有效分析老年的興趣點、獲取信息方式、使用圖書館的行為習慣,可以有的放矢、更有針對性的定制老年服務。
2.分類講座,提高老年人使用新媒體技能
根據老年人水平不同,可以開設難度不同,內容不同的課程,因為工作人員有限,可以以周為單位,少次但是一年持續開課。開課前以問卷形式調研老年人的實際需求,每次課根據一個主題備課,比如如何用手機查閱養生信息、如何在手機和電腦上進行醫院掛號、如何使用圖書館微信平臺等,這類需要一定基礎,可以以講座的形式,初級基礎課受眾始終是最大的。圖書館同樣可以利用自身的門戶網站,效仿流行的直播平臺,錄制自己的網絡公開課。多部門合作,可以把館里的公益講座和培訓視頻制作成電子資源,上傳至網站,方便讀者查閱。
3.多組織合作推動老年服務質量提升
服務老年讀者的專職人員較少,在服務中圖書館需要借助外部力量。以總分館制為主,以與社區、老干部活動中心、老年大學、社會公益組織合作為輔,建立共同合作平臺,形成長效合作機制。開展面向老年服務的志愿者招募,主要幫助老年人使用館內的自助借還設備、書籍信息查詢和海量電子資源的使用。有的老年人也很熱衷于志愿服務,同樣可以將他們納入志愿者體系。布魯克林公共圖書館從 1952年開始就開展老年服務,其活動內容包括讀書發表會 (BooktMk)、討論會、電影、音樂、撲克牌、茶話會等,深受老年讀者喜愛。其老年讀者服務的最大特征是老年助手的存在。這些老年助手負責針對老年人開展的活動的籌劃、運行和舉辦工作,即由老年人負責為老年人舉行活動,充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熱情【3】。
結語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公共圖書館提供了機遇和挑戰,推動了傳統圖書館向智慧圖書館的轉變。預計2050 年,我國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老年人整體文化水平將會越來越高,公共圖書館要抓住機遇,跟上時代的發展,借助“互聯網+”,不斷開拓老年讀者信息服務手段和內容,讓更多的的老年人成為圖書館的受益人。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關于老齡化社會的定義。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0%81%E9%BE%84%E5%8C%96%E7%A4%BE%E4%BC%9A/474558?fr=aladdin
[2]習近平,劉云山,王岐山,張高麗.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8.
[3]范軍.國外公共圖書館老年讀者服務的經驗與啟示——以美國、 日本為例[J].圖書館學研究,2012(16):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