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繼
【摘 要】目的:探討院前心臟驟停患者團隊心肺復蘇的實施策略。方法:回顧性分析2017年4月~2018年6月109例院前心臟驟停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院前心肺復蘇成功的影響因素。結果:109例患者,院前心肺復蘇搶救成功12例(11.01%)、院前心肺復蘇失敗97例(88.99%),患者的年齡、基礎疾病、心肺復蘇前的心率類型、群眾性CPR、CPR開始時間與電除顫開始時間直接決定了心肺復蘇是否成功。結論:多種因素均會影響院前心臟驟停患者的心肺復蘇搶救效果,完善患者的基礎病治療和院前心臟驟停急救流程、規范搶救措施、做好院前生存鏈和急救知識的普及,是提高心肺復蘇成功率的關鍵。
【關鍵詞】院前心臟驟停;心肺復蘇;策略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0-286-01
資料顯示[1]:院前心臟驟停的搶救成功率在2%以下。院前急救小組的組織和實施效率,第一目擊現場是否對患者及時實施心肺復蘇均會影響搶救的成與敗。除此之外,搶救設備、急救技術、現場環境、急救醫師的心理素質和人數同樣和心肺復蘇的成功率息息相關。因此,院前急救團隊必須在第一時間到達現場,盡一切人力和物力爭取搶救的“黃金時間”,加強團隊成員之間的默契合作,急救人員各司其職,有條不紊的開展救助。我院分析了109例院前心臟驟停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了心肺復蘇成功的經驗,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09例患者中,男性63例、女性46例;年齡27~83歲,平均年齡(61.58±1.26)歲;心臟驟停的發生地點:57例發生于家中或室內、52例發生于室外或者公共場所。疾病分類:41例心血管疾病、32例腦血管疾病、36例非心腦血管疾病。
1.2 方法 根據《2010年美國心臟協會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指南》中提到的規范標準對患者實施心肺復蘇[2],120急救團隊到達現場后,第一時間檢查患者的心跳、意識與呼吸,心臟驟停確診后,立刻按照C-A-B的順序實施心肺復蘇[3]:第一步:胸外按壓;第二步:徒手開放氣道,置入口咽管、氣囊面罩、OTWO呼吸器或者簡易呼吸器輔助呼吸、氣管插管等;第三步:開通靜脈通道、電除顫,應用胺碘酮與腎上腺素等急救藥物。保證胸外按壓的質量,頻率不得少于100次/min,幅度不得少于5cm,盡可能減少按壓的中斷事件,讓患者的胸廓保持規律的回彈,以免通氣過度。應用心電監護儀動態監測患者的呼吸、血氧飽和度、心率與血壓等生命指標,為保證患者得到及時的救助,出診路上電話指導呼救者與現場群眾對患者實施胸外按壓。
1.3 觀察評定標準 心肺復蘇成功的判定標準:將心電圖或心電監護顯示的室顫/無脈室速、心室停搏和無脈性活動三者之一作為心臟驟停的判定依據,若心電圖顯示室上性心律與可觸及的大動脈搏動,而且該狀態一直持續到達到醫院,則表示心肺復蘇成功。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組間比較進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12例患者心肺復蘇搶救成功,成功率11.01%;97例失敗,失敗率88.99%,總結成功因素,如表1所示。
3 討論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心肺復蘇成功率要更低。院前心臟驟停是對院前急救團隊的嚴峻考驗,除了要求團隊成員掌握精湛、熟練的急救技術外,還要求團隊的密切協作與配合,積極交流,樹立崇高的職業責任感,能夠勇敢的承擔責任。
急救是急救團隊的核心,必須熟練掌握ACLS、BLS等技能,面對緊張的急救場面保持冷靜,指揮團隊成員有條不紊的對患者施救。,在搶救的黃金時間團隊的輔助急救成員,負責胸外按壓、球囊通氣這項的技術,,與密切配合。
本研究結果顯示:12例院前心臟驟停患者搶救成功,失敗97例。心肺復蘇的成功與否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患者的基礎疾病、年齡、心率類型等,其中最關鍵的是心肺復蘇開始的時間,搶救時間越早,預后越好,心臟驟停發生后的4min內實施心肺復蘇,搶救成功率能夠達到43%。因此,急救調度人員,應及時與患者家屬、朋友或者現場群眾建立良好溝通,言簡意賅的指導心肺復蘇方法,鼓勵現場施救,提高搶救成功率。
參考文獻
[1] 張曉凡,陳潔蓮,陳卡佳等.醫療優先分級調派系統在院前心臟驟停事件中應用現況分析[J].中國急救醫學,2015,(2):188-192.
[2] 王小剛,高丁.院前心臟驟停患者505例心肺復蘇的臨床體會及其成功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15,(4):39-41.
[3] 李明華,許臻曄,蔣婕等.117例院前心臟驟停患者心肺復蘇后自主循環恢復及出院存活率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急救醫學,2017,37(7):603-606.
[4] 付衛林,張軍根,徐婭萍等.醫療優先分級調度系統(MPDS)識別院前心臟驟停事件分析[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5,24(6):681-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