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介紹了中高職銜接培養實踐中取得的改革成效,提出了“3+2”五年制護理專科人才培養模式的階段性目標取向,審思了“護考”和“轉段”對中職學生職業發展的前瞻意義,同時指出了臨床實踐分層、理論教學分層和基礎課配比等急需優化的教學問題。
關鍵詞: “3+2”護理專業 分層銜接 課改探索
現行“3+2”五年制護理專科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是學生前3年在中職衛生學校進行護理中專階段學習,“轉段”成績合格后,可進入高職學院護理學專科階段學習。“3+2”護理專業學生,前3年既要準備中職轉入高職的“轉段”考試,又要準備職業生涯(從業)的“護考”,而后的兩年是大專深造,或奔“護士執業資格”這一職業目標。因此,探索優化課程設置,怎樣銜接中、高職課程,改革課程體系和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過關率”問題等,已成為急需研討和探索的教學問題。
一、關于“3+2”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3+2”高層次護理人才是按照“中高職一體化”的培養思路設計的。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應從社會需求角度出發,聯合實施五年制“3+2”護理專業培養目標。分階段、銜接、協同和一體化,取向中職“技能”、定位高職“執業”的課程體系,為中職“護生”的成材或成長搭建新的階梯,向社會輸送復合型高級技能人才。
(一)恪守“復合型技能人才”的目標定位
“3+2”護理專業,為對口高職專科層次,因此,取向“護理技能+”是“3+2”培養模式的追求目標。“+”追求的是“復合型”技能,具有以高護知識武裝頭腦而分析臨床護理疑難的應用能力,或應對操作技能。所以,衛生職業院校應選聘醫院一線護理專家組建臨床教學團隊,或“基礎+臨床”護理教學指導委員會。“教指委”,可根據醫院護士職業專業化發展的需求和崗位設置改革動態,結合國家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要求,適時修訂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及大綱》,開發臨床護士校本教材。
(二)堅持“一體化”設置“3+2”護理課程體系
醫院、中職衛校和高職院校應“自下而上”合作制定聯合培養“高護”人才的課程群,保障中高職課程的銜接性、連貫性、實踐性和可行性。通過“合力優化”課程設置,避免某些臨床理論課程的過分交叉和重疊。
二、基于執業資格標準,重構中高職課程體系
護理教育改革的重心,是課程體系的時代性和銜接性,符合社會需求和護理理念的新取向。“教指委”指導下的護理專業建設,可分析高職“轉段”考試要求,結合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和職業資格標準,以執業資格技能為本位,按照分層遞進、梯度推進、循序漸進的總體思路,構建中高職“知識與技能”銜接的遞進式課程體系。分析中高職臨床理論課程的銜接性,優化公共基礎課、專業臨床課、專業實踐課程的比例,開放頂崗實習和社會實踐課程的選擇性,讓中職“護生”通過努力取得“護士執業資格證書”,即使“轉段”落榜,也能圓夢護士職業資質。
(一)公共基礎課程
1.開設“人文素養及社交課”
人文素質是中職學生就業的內部隱性競爭力,也是近年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應高度重視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增加人文學科《德育》、《人際溝通》、《英語》、《衛生法律法規》、《語文》的課時比重,在專業核心課程中相互滲透人文知識,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觀、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這有利于人文知識“護考”應試儲備,為在高職段研修拓展人文素養奠定基礎。
2.重估“基礎文化課”
中職學生沒有普高基礎文化課的學習經歷,對人生發展形成缺失。因此,《語文》、《數學》文化課為“轉段考試”科目,符合高級技能型人才素養需要。為了讓這些“知識基礎差”的中職學生順利通過轉段入學考試,中職校應當重估“基礎文化課”。我校在2011后(到2017年),逐年遞增《語文》、《數學》課程的學時,并遴選《語文》、《數學》“教學能手”承擔“3+2”護理專業的教學工作。學校不定期地開展數學競賽、征文比賽,激發學生對數學和語文的學習興趣,以此提高學生轉段考試“基礎課”的合格率。
(二)專業核心課程
1.關于縮減《解剖學》、《生理學》學時的思考
從2016年開始,上級主管部門宣布取消《解剖學》、《生理學》作為“3+2”護理專業轉段考試的專業課,把《護理學基礎》、《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作為專業課轉段考試(專業)課程。因而,我校及時縮減《解剖學》和《生理學》的學時,增加《護理學基礎》、《內科護理學》和《外科護理學》的學時比重。
2.關于增加專業課程學時的思考
由于《護理學基礎》、《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這三門專業課程在“轉段”考試和“護考”中占據重要位置,因此,我校進行了課程內容、考核評價方式及標準的改革,不僅較大幅度地增加了上述理論課的學時,而且以培養學生解決臨床護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主線,注重基本操作技能、護理崗位能力和專業拓展能力的培養,以真實的項目、真實的案例為載體,滲透完成各項護理任務所需的相關知識和技能。
“護考”專研團隊負責把握兩大考試的脈絡:研討各章節疾病知識在近年“護考”和“轉段考試”中的分值比重,分析病例(問題)高頻考點,并通過教研讓教師融入專業教學中,既增強中職學生的應試競爭力,又實現輸送“技能扎實”的高職新生目標。
(三)關于“社區—急救”方向課程
針對人口老年化現象,老年病在護士資格考試中占有相當的比重。我校《老年護理》、《社區護理》課程學時,一直保持恒定的水平,并與養老機構、社區服務機構進行合作、交流,讓學生深入養老機構、社區服務機構,了解社區護理問題。為此,我校將急救護理技術從外科護理學中分離出來,增加大量的急救設備設施,課外開放急救模擬病房,通過網絡版交互式急救系統、智能化高級生命支持訓練教學系統,讓學生體驗搶救情境與技術,鍛煉護理臨床思維和應變力或“護考”應試力。
(四)關于畢業“見習—實習”與“雙考”
在第三學年的畢業實習中,我校除“實訓科”管理學生實習外,還把雙師型教師“帶實習”作為制度,按專業特點分配到醫院指導學生實習,包括指導臨床護理行為、規章習慣、醫學理論和操作技能;開展多種形式的輔導講座、案例分析、促進畢業實習與專業知識和理論的緊密結合。實習結束后,承擔返校學生參加“護考”的考前輔導,如串講、分析歷年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經典試題,將轉段考試與“護考”模擬銜接,大大提高“護考”和“轉段”的通過率。
三、分段側重技能性和理論性取向
中職段落,主要以“厚護理技能”為課改方向,高職段以“厚護理理論”為教改取向,以致合力培養“技能扎實、理論深厚”的高級護理人才。因此,中職校要鼓勵臨床課教師考護士執業資格證,實施“教師專業化發展工程”。
由臨床課雙師型教師組建實習指導小組,按專業特點分配到實習醫院開展行業實踐;組建“護考”專研團隊,研究“考綱”變化趨勢,把握命題規律和新取向,如關于“護理人文”知識的導學導考。
中職校,以醫院有關臨床護理專家與“護考”專研團隊組建的護理專委會,與學校護理老師共同研討教學內容、方法和考核評價模式,校院共同修訂考核標準和實施考核方法。結合國家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要求,建立考核內容與職業能力相一致,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體系,為高職校輸送“技能扎實”的新生。
四、實踐探索和審思
我校“3+2”護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現校內教學與校外實踐相結合、中職與高職課程體系融合、轉段考試與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齊頭并進,學歷證與執業資格證“雙贏”。
(一)成效
①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通過率不斷提高,從2011年到2017年我校“護考”通過率提高了約20%。②中職高職轉段考試過率不斷上升,從2011年到2017年我校“中職高職轉段”通過率達96%。③參加各類護理技能競賽碩果累累,2011年、2014年、2016年、2017年、2018年組織學生代表重慶市參加全國職業院校護理技能大賽獲得一、二、三等獎多項。
(二)審思
1.文化課與專業課程配比
黃炎培認為:“職業教育的目的乃在養成實際的、有效的生產能力,欲達此種境界,需要手腦并用。”當文化課比重增加,減少了學生實踐操作的機會,影響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通過率,當文化課比重偏低,學生可能難以通過轉段考試,要么失去從業資格證,要么失去深造機會。因此,基礎文化課與專業課的配比,還有待優化。
2.探索分層教學
“3+2”高職護理新生可根據是否已取得護士執業資格證為分班依據,把新生區分編入實驗班和普通班,探索因材施教的分層教學實踐。對普通班,以“護士執業資格證”為任務驅動,實施“臨床護理理論”目標教學,讓普通班學生“人人過關”。
對已通過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學生,編入卓越護士實驗課程體系教學班,以圍繞臨床護理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核心課,實施包括臨床護理操作、病案分析、護患溝通技能等“取向培養能力或技能”的目標教學,進一步縮短理論與實踐的距離。
3.臨床實習的重復性
中職段第三學年8個月臨床實習與高職段臨床實習,有否存在重疊或重復?設想中職不安排臨床實習,采取集中見習的方式,其可行性值得探討,但對于無法考入高職學院深造的學生,勢必造成護理理論與臨床實踐的脫節。
參考文獻:
[1]田娟.衛生學校護理專業“3+2”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秦皇島: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15.
[2]程穎.論“新護考”與中職醫學教師專業發展[J].考試周刊,2017(37):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