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樂
(南京市雨花臺中學,江蘇 南京)
“從問題到方程”是蘇科版初中數學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是學生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內容的起始點。《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對這一內容的教學要求是:“能根據具體問題的數量關系列出方程,體會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數量相等關系的有效模型。”仔細揣摩,可見本節課是一節典型的數學建模課,新的內容來自于學生的現實生活,同時又依賴于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這節課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方程在解決現實問題中的作用,同時能夠調動學生在學習本章內容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方程的興趣。
【教學目標】
1.經歷把實際問題抽象為方程問題的過程,體會方程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模型;2.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和思考,歸納出用方程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考方法;3.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形成用數學知識解釋和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問題的意識。
【教學重點】
用方程表示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簡單實際問題中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
【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很高興認識大家,今天就由袁老師為大家上一節數學課。希望同學們能夠積極思考,踴躍舉手發言,老師期待著你們的表現!
師:在現實世界的許多實際情境中,通常有已知的量和未知的量,這些數量之間常常有相等的數量關系。
(一)精選問題情境,突出方法總結
師:讓我們先從生活中常見的天平入手,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問題情境1:天平的左盤中有兩個相同的小球和一個質量為1g的砝碼,右盤中有一個5g的砝碼,此時天平恰好處于平衡狀態。你能求出一個小球的質量嗎?
(學生分別用算術方法和方程方法作答,教師分別板書并予以肯定。)
師:你是依據什么樣的相等關系列出方程的呢?
生:左盤質量等于右盤質量。
師:同學們分析得很好,這個問題用算術方法和方程方法都能求解。那我們再來看第二個問題!
問題情境2:籃球聯賽規定,勝一場得2分,負一場得1分。某籃球隊一個季度賽了12場共得20分。你能求出籃球隊共勝了多少場嗎?
(學生自主選擇算術方法或方程方法作答,老師分別板書并予以肯定。再請對應的同學說說是如何思考的,請在座的同學感受對比兩種方法哪種更容易理解。)
問題情境3:袁老師今年30歲,小明同學今年13歲,問多少年后學生的年齡會是老師年齡的三分之二?
(學生嘗試解答,發現此題用算術方法很難求解,絕大多數同學選擇用方程解答。)
師:對比這三個問題情境的解決過程,老師請大家思考兩個問題。
第一,對比算術方法解決問題和方程方法解決問題,談談你的感受。
(學生大致可以回答出方程在解決一些較為復雜的問題時比較好操作,算術方法需要逆向思維,而方程方法需要順向思維,更好理解。)
設計意圖:三個問題情境的解決方法各不相同,由算術方法逐漸轉變成方程方法。對比后可以體會出方程在解決一些較為復雜的問題時的優越性,從而感受學習方程的必要性。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用數學語言來比較、歸納,盡管可能講得不十分準確全面,但對于提高學生運用數學語言進行抽象、概括的能力是有益的。在同學們陳述的過程中,教師應耐心傾聽,多加鼓勵。
第二,如何從實際問題出發分析得到方程?需要經歷哪幾個步驟?
(引導學生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再思考、再認識,進而總結出“從問題到方程”的一般方法:①分析已知量和未知量,尋找相等關系;②設出適當的未知數;③根據相等關系列出方程。)
板書:

設計意圖:規范用方程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既起到鞏固的作用,又讓學生感受到這種方法的便捷性。以后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時,有基本的思路和方法。
(二)設計歸一問題,理解模型價值
“同學們,請你利用剛剛所總結的方法步驟,嘗試解決下列問題吧!”
1.一個長為2米的長方形菜地的面積比5平方米少1平方米,設該菜地的寬為x米,則可得方程______.
2.把5kg大米分別裝在2個同樣大小的袋子里,裝滿后還剩余1kg,若設每個袋子裝大米xkg,則可得方程_______.
3.小李購買了2個一樣的小禮物,包括1元的包裝費在內總價為5元.如果設小禮物每個x元,則可得方程_______.
(學生能夠快速得到答案,三個方程都是2x+1=5)
師:這三個問題所列的方程是一樣的,它們表示的實際意義一樣嗎?
學生交流討論,得出“同一個方程可以表示不同的實際意義”。
師:不同的問題背景,可用同一個方程將之表示出來。可見方程是解決問題的一種好方法。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數量相等關系的一種有效的數學模型!
既然如此,你能編一道題,賦予2x+1=5不同的實際意義嗎?
(學生按照以下三個步驟在學習單上書寫)
“我設計的問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的相等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用方程這樣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師實物投影展示學生的回答,討論交流,并強調所舉例子應該符合現實生活實際,符合人們的生活習慣要求。)
師:根據最后一位同學的舉例,老師將2x+1=5變成3x+2=10,你能再套用這個情景,即興再編寫一道應用題嗎?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嘗試逆向思考、舉一反三,從而擴展思維、深化認識,理解方程模型的價值。
(三)貼合生活實際,發展應用意識
師:同學們思維很活躍,下面讓我們來一個更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這里是小明同學的一篇秋游日記,這其中有好幾處相等關系,你能發現它們,并用方程描述嗎?
小明的秋游日記:“昨天我和小華為學校秋游活動統一采購水果。水果店老板說:“蘋果每斤4元,橘子每斤2元”,我們用62元班費恰好買回兩種水果共20斤。后來我們又分別用面值20元和10元的紙幣各買了一份水果布丁。老板找錢后,哈哈,我找回的錢是小華找回錢的6倍!今天大家玄武湖劃船的時候又遇到困難了。每條大船坐6人,每條小船坐2人,經過我的巧妙安排,全班50人恰好坐滿11條船。大家都夸我聰明又能干!……”
(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并根據學生的回答,把相應的文字用不同的彩色線標示。劃分出明確的三段文字情境,有利于學生繼續在學習單上解決問題并回答。)
師:這本是一篇文采不怎么樣的記敘文,同學們卻能提煉分析出三個數學問題。真了不起!通過這個數學活動,你又有什么感悟呢?
生:雖然看似是記敘文,但里面包含許多數學問題和數學知識,以后遇到問題可以嘗試從數學的角度來分析和思考!
師:這位同學說得非常好!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皆學問。希望同學們能夠多多嘗試利用數學知識去解釋實際生活中的現象,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設計意圖:這篇“秋游日記”的教學方式非常新穎,語言描述也風趣幽默,學生在輕松活潑有趣的學習氛圍中,發現原來秋游日記也可以和數學知識結合在一起玩!體會到數學與現實世界密不可分,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的能力。
(四)歸納小結感悟,提升思維內涵
師:請同學們觀察黑板上我們所列舉的這些方程,它們有什么共同點?
生:它們都有一個未知數,都是等式。
師:未知數的次數呢?
生:1。
師:(板書)像這樣,只含有一個未知數,并且未知數的次數為1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請同學們在學習單上,每人再列舉三個一元一次方程。
(教師請同學們回答并板書,指出同學們舉例中的一些錯誤,帶領同學們辨識一元二次方程。)
師:同學們列舉得很好,但時間有限不能一一展示。
師:本節課即將結束,我們做一個簡單的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學生暢所欲言)
(五)漫話代數之父,激發學習后勁
師:一元一次方程其實只是方程大家族中的一個常見成員,隨著今后學習的深入,還有許多各式各樣的方程有待同學們去發現和研究。古希臘有一位數學家叫做丟番圖,他一生都致力于研究各種方程問題,被后人譽為“代數之父”。他的墓志銘上就刻著這樣一段有趣的文字:“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十二分之一,頰上長出了細細須,又過了生命的七分之一才結婚,再過5年他感到很幸福,得了一個兒子,可是這孩子光輝燦爛的生命只有他父親的一半,兒子死后,老人在悲痛中活了四年,結束了塵世的生涯。”你知道丟番圖去世時的年齡嗎?
(學生思考交流)
師:下課鈴聲已經響起,這個有趣的問題在書本的104頁,就留給感興趣的同學課后繼續思考!
【教學反思】
七年級的學生,根據小學的學習經驗,已經能較為熟練地運用算術方法解決問題,從已知量出發,綜合運用假設法和逆向思維解決問題。而方程是根據問題中的相等關系列出等式,已知量和未知量同時參與戰斗,借助順向思維列式,更加簡明直觀。本節課的教學通過讓學生經歷“實際問題、數學模型、生活數學”的轉化過程,力求讓學生感受到方程所刻畫的現實模型意義,明確列方程的關鍵是找到合適的“相等關系”。通過對實際問題的研究,學生可以認識到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可以用數學方法解決。從課堂情況來看,學習主體參與意識強烈,發言踴躍,思維活躍;學習方式多樣,既有獨立自主的探究,又有小組合作的交流。教學時層次分明、逐步推進,教師通過“秋游日記”環節,引導學生關注的是,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體會數學的實際應用價值,堅定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信心和決心。整節課教學流暢,承前啟后,過渡自然,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