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承宇
摘 要:汽車在行駛期間輪胎和粗糙的地面相互接觸,定會產生一定的摩擦力,站在物理學的角度解釋摩擦力時,人們容易陷入到某一誤區中,例如:一些人認為行駛中的汽車和地面接觸后產生的摩擦力,是受到輪胎與地面接觸的面積影響,如果輪胎的內部氣體缺失,汽車向前行駛則需要更大力去驅動,需要更多的汽油作為支撐,進而把這種摩擦歸類于滑動性摩擦。為了更好的驗證汽車在行駛期間和地面摩擦力的聯系,本文就汽車行駛過程中輪胎與地面的摩擦力這一論點進行分析。
關鍵詞:汽車行駛;輪胎;摩擦;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19-0204-02
依據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差異性,可以把摩擦力劃分為三個不同類型:滾動摩擦、靜摩擦、滑動摩擦這三大類。現階段,對于滑動摩擦力研究較多,并納入高校教學教材中,因此滑動摩擦介紹相對豐富些,但如果站在應用性角度來說,滾動摩擦更具應用價值,在現實生活中被大力應用,如:在機動車的駕駛期間,輪胎受到的阻力主要為滾動摩擦力。目前來看,滑動和滾動摩擦力,人們在實際研究中存在一些誤解。
1 輪胎的作用和發展
1.1 輪胎的作用
輪胎是汽車和道路之間一個圓形結構、是具有彈性的連接體,是汽車在道路中行駛的結構,影響著汽車的行駛。輪胎發揮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輪胎承載著汽車與其所負載的重量,可以向地面區傳遞汽車的剎車、轉向、牽引、駛動等作用力,如:制動力、驅動力、轉向力、牽引力等。在汽車駕駛期間不管是車的啟動加速還是停車制動、亦或是彎道駕駛,均是利用輪胎和地面的摩擦,發揮摩擦力的作用而實現,懸架和輪胎相互緩和沖擊,確保車輛駕駛期間的動力性、平順性和舒適性。
1.2 輪胎的發展
輪胎的發明和應用研究約有100多年的歷史,Robert William Thomson在1845年首次發明出充氣輪胎,以此來緩沖在汽車行駛中振動和沖擊,而后相繼又出現了包括:可拆卸可充氣輪胎、簾布輪胎和碳黑補強功能橡膠輪胎、低壓輪胎(低壓輪胎的性能較好,穩定性強,保證汽車行駛期間穩定性)、布制輪胎(輪胎胎體的強度增加)、斜交鋼絲型輪胎、鋼絲子午線類型輪胎、無內胎輪胎、聚酯簾線類輪胎等等。近些年,社會的進步,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輪胎產業也出現全新發展趨勢,將不斷朝向智能化、綠色環保化、新材料的研發方向發展,也將更加注重廢棄輪胎的處理工作和輪胎摩擦力的分析與研究工作[1]。
對于輪胎市場為未來的發展來說,需要做好幾點工作:優化企業組織的產品結構,注重新技術的引進,提高企業輪胎生產的集中度,增強我國輪胎企業凝聚力。其次,也要了解國內外的市場信息,去指導生產和經營,淘汰掉那些不滿足行業要求,生產效率低下,質量無法保證的企業,倡導本地化設計理念,使得我國輪胎更加適合本國發展,引領我國輪胎企業走向國外市場。而后:我國企業必須要樹立品牌藝術,打造我國輪胎的世界品牌,企業要踏踏實實的區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輪胎品牌,利用各種不同機會,在不同場合大力的推薦自己的產品,不斷擴大企業輪胎品牌的知名度,打造和世界知名品牌相同競爭力的中國輪胎品牌。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國輪胎產業的健康發展,確保小汽車行駛的質量,避免由于輪胎質量問題,為大眾出行和社會發展帶來不良影響。
1.3 輪胎的種類
輪胎的種類多樣,分類的方法各不相同,依據輪胎結構可以把其劃分成:無線輪胎和斜交輪胎;依據類別的不同可以劃分成:摩托車輪胎、航空輪胎、工業車輛應用輪胎、工程機械類輪胎、載重汽車輪胎、輕型載重類輪胎、轎車輪胎等;依據輪胎的大小可以劃分成:巨型輪胎(輪胎的斷面寬度在431.8毫米上下)、大型輪胎(輪胎的斷面寬度大于254毫米)、中小型輪胎(輪胎的斷面寬度小于254毫米),依據花紋不同可以把輪胎劃分為:越野花紋類輪胎、泥雪地輪胎、縱橫溝花紋、橫溝花紋、直溝花紋等。
2 汽車行駛過程中的摩擦力的作用分析
要想知道在汽車駕駛期間摩擦力發揮的作用,首先,必須了解汽車的大概結構,包括:汽車的車廂、車頭是利用四個輪子支撐于路面,路面和車輪會出現一定摩擦力,了解汽車的前輪和后輪摩擦力發揮不同作用。發動機的曲軸在轉動時,是利用齒輪箱、萬向節、縱軸相繼傳遞給后輪,使得后輪朝順時針方向運作。如果后輪和路面沒有摩擦力,后輪就好像被拖起為懸空狀態,發動機也為空轉,無法為汽車的行駛提供向前的動力,但是如果后輪和路面有較大的摩擦力,這時路面和車輪的相對運動出現全新的形式,產生的摩擦力f方向向前,其和輪軸心產生的一個逆時針方向得轉矩,這時轉矩是發動機的一個負載力,所以,本質上來說,汽車的牽引力就是路面給予后輪的一個摩擦力,那么路面和前輪相互產生的摩擦力就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汽車的前輪自身本沒有轉矩,但是軸承內部的摩擦阻力力矩的確是存在的,假如無摩擦力f,那么前輪僅能跟著車廂不斷的向前行駛,依據向后力f前輪才得以轉動,盡管f是向前的行駛阻力,但是力的大小受到軸承內部產生的力矩影響,f的存在保護前輪,避免前輪出現拖滑問題,出現磨損。特別是汽車在行駛期間,車輪和路面相互產生的摩擦為靜摩擦。因此,車輪和路面接觸時為相對靜止的狀態。但是在剎車制動期間,摩擦片把車輪軸緊緊的抱住,影響轉動,當轉動失靈時,汽車會受到慣性影響繼續向前不斷滑動行駛。此時,路面對前車輪和后車輪的影響為:摩擦力變為阻力,利于迅速的停車。
3 汽車行駛過程中輪胎與地面的摩擦力研究
輪胎產業的不斷發展,充分說明了當下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小汽車購買量增加,拉動了輪胎產業的發展。大眾在汽車駕駛期間,要想保證輪胎的應用壽命,確保良好的行車,必須注重汽車行駛過程中輪胎與地面的摩擦力,了解汽車前輪、后輪產生的不同摩擦力和阻力力矩,知道汽車的前輪為從動輪,受到向后滾動摩擦的影響,在摩擦力作用下,為汽車的行駛帶來阻力;了解汽車的后輪為主動輪,其受到向前靜摩擦的影響,在靜莫摩擦力的影響下,為汽車的行駛提供前進的動力,這樣才能更好的去駕駛小汽車,確保輪胎的應用壽命[2]。
3.1 汽車行使期間前輪輪胎摩擦力研究
(1)汽車前輪輪胎產生的靜摩擦力分析。首先:對行駛中汽車前輪輪胎產生的靜摩擦力展開研究。結合靜摩擦力的理論知識:如果兩個物體在相互接觸之間存在一定壓力,而且二者同時出現了相對運動趨勢,這時二者之間就產生了靜摩擦力。就汽車輪胎來說,其是有質量保障的,在汽車向前行駛的一瞬間,前輪則作為從動輪而存在,盡管此時前輪還沒有和地面產生相對的運動,汽車輪胎無論是否和地面進行接觸,輪胎均會出現不斷向前行進趨勢。在這一環境下,前輪就會受到地面和輪胎產生的靜摩擦力影響,方向不斷向后轉變,因此,可以給出產生的這一靜摩擦力,受到驅動力的影響(驅動力由靜止狀態轉為轉動)產生的驅動力。(2)汽車前輪輪胎產生的滾動擦力分析。對前輪產生的滾動摩擦展開研究,因為汽車的輪胎是橡膠輪胎,因此具有較好的彈性,在輪胎受到壓力的影響后,出現形狀變化。當汽車出現靜止時,汽車自身的重量增加輪胎負載力,汽車的輪胎被負載力壓扁,這時汽車輪胎與地面的不同接觸點獲得支持;在汽車行使期間,受到汽車車輪頻繁轉動的影響,使得輪胎和地面接觸的各個點所接受的支持力出現變化,原有的支持力分布規律被打亂,支持力分布較為分散。(3)分析總結。經過上述的分析后可以看出,汽車在不斷向前行駛時,前車輪承載的不同力,包括支持力N、整車負載壓力F以及輪胎自身的重力G沒有在同一條直線上,而是在多條直線上分布,如圖1所示,是汽車前輪的滾動摩擦出現的原因展示圖。結合下圖來說,來自于地面的支持力N,其主要是作用于下圖1中點O,而G和F是作用于點C。F+G和N的偏離距離是AO,在汽車向前行駛時,可以把O看做是軸線點區轉動,AO(也就是F和G共通力臂)進而F+G的乘積為車輪胎遭受的阻力產生的力矩,這樣力矩直接影響汽車和地面的阻力,產生了滾動摩擦力。汽車前輪胎和地面接觸面積,受到輪胎內部氣體量多少影響,輪胎內部的氣體量越多接觸的面積就越小,也就是橡膠輪胎中含有的氣體越充足,輪胎出現變形的可能就越小,簡而言之,汽車輪胎充氣越足,那么在行駛時汽車產生的摩擦就越小,其受到滾動的影響就越小。
3.2 汽車后輪輪胎產生的摩擦力分析
汽車的后輪為主動輪,當汽車在啟動后行駛期間后輪不斷的旋轉,這時和地面出現了相對運動的趨勢,方向朝向后方運作,也就是汽車在啟動后,汽車的后輪的輪胎和地面產生的摩擦力是一個向前的靜摩擦力,這個摩擦力也可以看做是汽車不斷向前行駛的推動力。汽車后輪和前輪相似,在啟動后,汽車的后輪會受到一個阻力力矩的影響,出現了滾動摩擦,受到滾動摩擦的影響,遇到向前行駛的阻礙[3]。
4 結語
由上文的闡述我們可以看出,汽車在行駛期間,前輪和后輪均會受到不同摩擦力的影響,如滾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影響。前輪與后輪胎摩擦力的方向不同,前者的方向朝向后方,后者的方向則是向前,因此可以看出,前輪和后輪受到的滾動摩擦力的方向均和其運動的方向不同,出現相反的形式。而且大小與輪胎內的氣體含量充足性聯系密切,輪胎內部的氣體越充足,N和G+N的偏離就越小,出現的阻力距離就越小。所以,要想控制好汽車在行駛期間產生的摩擦力,可填滿輪胎內的氣體,此外選擇形變量較小的材料來制作輪胎,也能夠降低阻力的力矩,降低摩擦力。
參考文獻
[1]劉曉曉.汽車行駛過程中輪胎與地面的摩擦力分析[J].技術與市場,2017,(11):130-131.
[2]黃雪兵,蔣小平,夏光瓊,吳正茂.橡膠輪胎與硬質地面的滾動摩擦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04):34-37.
[3]嚴金霞,王利民,張東煥,許英姿,孫明遠,賀光宗,王洪剛.轎車輪胎地面摩擦力的研究[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06):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