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飛
摘 要:目的:分析與探究快速成型技術應用于口腔修復中的效果。方法:隨機選取本院于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口腔修復患者74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患者選擇的治療方式不同,將采用常規修復的37例患者納入對照組,而另外行快速成型技術修復的37例患者則納入研究組,對比觀察兩組修復效果。結果:經對比觀察,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7.30%)高于對照組(81.08%),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2.70%)低于對照組(21.62%)(P<0.05)。結論:快速成型技術在口腔修復中,不僅療效顯著,且安全性高,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優勢。
關鍵詞:快速成型技術;口腔修復;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7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19-0190-02
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以及對生活要求的提升,使得口腔問題、口腔牙齒與面容的協調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針對牙齒間間隙對面容或咬字發音甚至咬合等造成影響,越來越多存在口腔問題的患者開始選擇口腔修復治療[1]。而以往傳統的口腔修復方法雖然能夠達到一定的效果,但預后效果較差,患者不良反應較多。快速成型技術作為目前臨床口腔修復的新方法,其快速、靈活、集成化高以及柔韌性好等特點,能夠用于各種形狀的口腔修復中,相對以往常規的口腔修復,操作更精準、效果更顯著,并且安全性高[2]。而本文通過對本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74例口腔修復患者展開分組對比,證實快速成型技術在口腔修復中較常規口腔修復更具優越性,現將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74例口腔修復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同時患者對修復材料均無過敏反應;排除先天性牙齒缺失以及合并感染性疾病患者。根據患者治療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37例)與研究組(37例);對照組中,男性17例、女性20例,患者年齡為23-62歲,平均(40.13±6.58)歲,疾病類型包括13例牙周病、12例頜面損傷、5例牙列缺失、4顳下頜關節癥、3例牙體損傷;研究組中,男性15例、女性22例,患者年齡為25-61歲,平均(41.32±6.71)歲,疾病類型包括12例牙周病、10例頜面損傷、6例牙列缺失、5顳下頜關節癥、4例牙體損傷。兩組患者的基線治療對比并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患者常規口腔修復。采用三維加工分解的方式,首先了解并掌握患者牙間隙情況,根據其具體情況,采用加工機床與模具,去除超過工作毛坯上的材料后,得到新工件,使得新工件能夠與牙間隙狀態相適應。
研究組:采用ProIet DP3000快速模型機對患者行快速成型技術口腔修復治療,具體方法為:首先,鑒于該技術為離散成型、推積成型,因此在修復前需要對患者口腔具體情況進行探查,在了解患者具體空腔情況后,根據探查情況,在計算機上建立三維模型;在獲得三維模型后,根據模型裝狀態狀態實施分層處理,以此形成加工路徑。在獲得加工路徑后,根據模型文件分層處理所獲得的截面輪廓,通過利用計算機控制成型頭對材料進行一層層的堆積,并使多個層面粘結,從而獲得原型產品。在獲得產品后,對其進行打磨、拋光并再次進行固化以提升產品強度。最后,將產品置入患者口腔內,并注意詢問患者感受,根據患者主訴進行適當的修正或調整,以達到最佳舒適度。
1.3 觀察指標與療效標準
觀察患者治療后牙間隙改善情況、疼痛情況以及術后牙齦出血情況,以評估臨床治療效果,同時詳細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出現咬合疼痛、修復體松動或脫落以及咀嚼功能下降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其中療效評估標準為:經治療后,患者牙間隙完全改善、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并無明顯疼痛,且術后并未發生牙齦出血、疼痛等情況即為顯效;經治療后患者牙間隙較治療前明顯改善,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出現輕微疼痛,術后伴有輕微痛感或牙齦出血即為有效;經治療后,患者牙間隙改善并不明顯,且術中患者存在較強的不適感即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3]。
1.4 統計學方法
文中數據處理采用SPSS20.0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計數資料以(%)表示,并以卡方檢驗,P<0.05表明兩組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通過對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評估,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而對比差異經統計學處理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術后對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對比觀察,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術后出現1例咬合疼痛,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70%(1/37);而對照組患者術后則出現4例咬合疼痛、2例咀嚼功能下降、1例修復體松動和1例修復體破損,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1.62%(8/37),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且組間對比差異經統計學處理具有統計學意義(X2=6.20,P=0.01)。
3 討論
在經濟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提升的現代化背景下,人們對于口腔牙齒與面容協調關系越來越重視,而口腔修復治療則為解決口腔問題、修復牙齒間間隙的有效方法。針對存在口腔疾病的患者,通過對其實施口腔修復,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基牙能夠恢復平衡狀態,而在對患者行口腔修復的過程中,其局部義齒需要始終保持在平行狀態;針對基牙出現嚴重傾斜的患者,則需要實施全面的口腔修復[4]。因此,在對患者實施口腔修復前,手術操作者需要確保患者基牙能夠處于豎直狀態,以便于實施口腔修復;同時,還需要保證其牙齒能夠在牙弓間呈良好分布,以避免牙齒分布不佳對口腔修復效果產生影響。
臨床在對患者實施口腔修復時,受患者疾病類型、臨床表現以及個體健康狀況差異等因素的影響,雖然采用常規的口腔修復方法能夠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患者術后不良反應較多,容易增加患者痛苦。為此,快速成型技術為口腔修復帶來了新的方向,利用快速成型技術對患者實施口腔修復,不僅具有快速、靈活性高等特點,同時能夠適用于任何形狀并具有較強的柔韌性和高度集成化等特點。本次研究通過對比常規口腔修復與快速成型技術口腔修復的應用效果,結果顯示:研究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7.30%)高于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81.08%)(P<0.05);而與此而同時,通過對術后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觀察,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2.70%)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21.62%)(P<0.05)。上述研究結果表明,在對口腔疾病患者行口腔修復治療時,應用快速成型技術實施口腔修復,其臨床療效要優于常規口腔修復,并且能夠有效避免或減少常規口腔修復后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安全性更高。鑒于上述研究結果,對快速成型技術口腔修復的技術優勢進行分析。以往常規的口腔修復治療在去除成型過程中主要是采用三維加工分解模式,而該模式一方面在操作上相對復雜、繁瑣,另一方面,對于患者牙間隙難以精確地掌握,從而使得患者術后容易出現出血、咬合疼痛或是咀嚼功能下降等不良反應。而快速成型技術則能夠在口腔修復時,快速、靈活地形成模具,并利用其高度的柔韌性以及集成化特性,能夠具有良好的適應性,故而具有更好的修復效果。在去除方式上,將傳統所采用的大于工件毛坯材料去除轉變為利用毛坯薄件,通過一層一層加工組合的方式形成工件,使得常規的三維加工轉變成二維加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操作的便捷性以及準確性[5]。在原件制備過程中,利用離散推積與序列堆積的方式進行逐層堆積制造,從而制造出具有空隙、倒凹以及內部空腔等任意且較為復雜的原件,相對于常規的口腔修復,其原件更符合人體解剖結構,能夠在提升治療效果的同時,進一步減少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
4 結語
綜上所述,應用快速成型技術實施口腔修復,具有療效顯著、操作便捷以及適應高等優勢,同時能夠減少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安全性較高,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郭建敏.快速成型技術在口腔修復中的應用[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25(14):3283-3284.
[2]王杏松.快速成型技術在口腔修復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24):82-84.
[3]張昌峰.快速成型技術在口腔修復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4,9(08):73-74.
[4]潘巧玲,袁家侃.快速成型技術在口腔修復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上海口腔醫學,2017,26(03):343-345.
[5]顧嘉棟.快速成型技術在口腔修復中的應用效果及不良反應分析[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8,5(02):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