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進
摘要:中國近現代藝術歌曲最開始是由一批有思想有抱負的青年在全國各地舉行音樂活動,從而帶動了近現代藝術歌曲的發展。隨著近現代藝術歌曲發展的越來越好,所蘊含的藝術意義和價值也呈現越來越高的價值。為培養高校學生藝術細胞和藝術造詣,本文根據中國近現代藝術歌曲的起源和發展脈絡出發,論述近現代藝術歌曲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中國近現代藝術歌曲 起源和發展 高校聲樂教學
中國近現代藝術歌曲最開始是由李叔同、曽志忞等人發起組織的“學堂樂歌”為標志性代表,從而創造了反映當時我國的社會背景、時代面貌等主題的經典藝術歌曲,對人民的思想、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愈來愈深刻的影響。藝術歌曲是音樂歌曲的高級表達方式,蘊含了歌曲的表達思想和詩歌的美好向往,情感內涵豐富,藝術價值崇高。高校學生作為新一代的接班人和傳承者,對藝術歌曲更應該多認識和了解,尋找新的靈感,為譜寫時代的歌曲創作提供新的藝術源泉。本文試從在高校音樂教學當中,如何更好地學習參透引入、吸收中國近現代優秀的音樂作品方向來舉例說明,為中國現代藝術歌曲和聲樂教學之間提供橋梁,讓學生更深入的了解中國現代藝術歌曲音樂作品,體會其中的藝術意義。
一、中國近現代藝術歌曲的發展歷史
最初對藝術歌曲的理解是指藝術歌曲簡單來說是詩歌和音樂的一種結合,通過鋼琴等樂器的演繹,使情感更加飽滿,更能抒發作曲家對詩歌的看法,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往往以西方的經典音樂作品,歌劇,音樂歌曲片段為代表。中國藝術歌曲的起源可以從鴉片戰爭的時期開始說起。鴉片戰爭從真正意義上打開了中國的國門,涌入了一批西方先進思想,也包括了西洋音樂的傳入。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創辦新式學堂,也是中國近代藝術歌曲在學校教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李叔同、曽志忞等人發起組織的“學堂樂歌”,嘗試和創造出適合當時中國音樂教育背景的學校歌曲。這些歌曲大多采用歐美、日本的音樂旋律,配上中國的古典詩詞,從而呈現獨具中國特色的新時代歌曲。
隨著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的建立,全國重點城市,北京上海也逐步建立起了多所音樂學院,奠定了中國近現代藝術歌曲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地位。緊接著社會的變遷,五四運動,建黨建國運動的發起,都給中國近現代藝術歌曲帶來了重大的轉折,從詩歌和音樂的結合,轉變為新詩和音樂的融合。在這些特殊時期,誕生出了大量的優秀藝術歌曲,比如:根據蘇軾的詩詞所重新創作譜曲的《大江東去》,趙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等。這些都是新思想和傳統的完美結合,為新時代注入一股新力量,具有專業水準和極高的藝術價值。
新中國的誕生,為藝術歌曲的創造提供了新的藝術來源,至此藝術歌曲的創作進入了一個穩步發展的階段。這時期的藝術歌曲又有了新的發展方向,主要以弘揚新中國為主旋律,許多歌曲來源于民歌。隨著改革開放的序幕拉開,有一批歌唱新中國的優秀藝術歌曲誕生,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又拉開了一個新的篇幅。
二、中國近現代藝術歌曲在高校聲樂教育中的應用
音樂可以陶冶情操,可以愉悅身心,同時也極具教育意義。在教學中不乏有音樂教學法。而高校聲樂教育中,中國近現代藝術歌曲是其中的重要教學方向。它不僅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而且也對音樂的傳承有重要意義。20 世紀正值中國政治、歷史、文化轉型,走向近代化、現代化的重要過程。在這些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眾多代表著時代精神、記錄著中國走向近代化進程的音樂作品。可以通過這些優秀的藝術作品中,分析探討其中的創作目的,鑒賞意義,音樂的涵義。使學生對音樂有更全面的認識,對音樂的發展有了解,對藝術有更崇高的敬意。下面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
(一)教材選曲
不同時代的發展也誕生出不同時代的歌曲。在中國近現代藝術歌曲的選曲中,也可以從不同方面來著手,例如選取以中國古詩詞為代表的《大江東去》,以毛主席時代的近現代詩詞為代表的《沁園春·雪》、《念奴嬌》等。這類藝術歌曲的選用,可以幫助學生學習、了解中國傳統、古典文學詩詞,同時還能夠嘗試理解體會當時的詩詞背后孕育的情懷、中國知識分子的壯志情仇,山河之氣等等情感。這些都是教學的重點和把握的方向,教師可以從這些方面引入和設置教學教程。 教師需要不斷地關注音樂界、教育界的新動態,根據新時代發展旋律,完善教學曲目,提升教學質量,與時俱進,創造符合時代發展的新音樂教學,一方面也是教師的自我完善與學習、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學生對中國音樂及歷史更為全面的認識,形成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
(二)教學方法
中國近現代藝術音樂與西方音樂相比,中國近現代藝術音樂更貼近生活。藝術來源與生活,中國近現代藝術音樂就是這句話最好的寫照。在教學方法上,可以根據中國近現代藝術音樂發展的時間歷史上進行講述,在不同的時間段,創造出的藝術音樂有不同的涵義,代表著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藝術家們對時代的抒寫。從這些脈絡上進行聲樂教學,可以讓學生體會當時的創作背景,使得學生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學習上有更為系統全面的認識。從這些方面來看,對中國近現代藝術歌曲的把握就不是單單局限在一首歌曲、一位作曲家上,而是一個時期的沉淀的優秀作品,經過時間的檢驗,流傳下來的經典作品,更綜合的考察了教師的教學方法。
(三)教學手段
中國近現代藝術音樂的曲目多樣,演繹程度不同,豐富了教師在教學手段上的表達方法。根據曲目的不同,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聲線,氣息的歌曲來進行練習。通過對不同曲目的演習,可以鍛煉學生的對氣息的掌控,嗓音的變換,使得學生的音色變得更圓潤,修繕學生音色。中國近現代藝術歌曲的曲調多數是由淺到深的變化,在教學上,根據學生的音色氣息,也是由淺到深的轉變,氣沉丹田的練習,細膩多變的音色轉換。中國近現代歌曲為教師在教學手段上也提供了豐富的教材。
(四)教學意義
從藝術歌曲本身的特點來看,中國近現代藝術歌曲都有獨特的表達方式,歌曲結構緊密,歌詞和音樂互相呼應的特點。藝術歌曲是在聲樂學習上具有一定的技術難度與藝術水平的作品。因此,對于高校學生來說是聲樂學習生涯上非常重要的練習教材。中國近現代藝術歌曲更優美動聽,在語言上更有共鳴點,在思想上更貼近生活。相比較于西洋藝術歌曲,中國的藝術歌曲能夠更好、更快、更易被學習者接受。
三、中國近現代藝術歌曲在教學上的探索
在以往高校的音樂教學中,西洋音樂占據了大部分的比例,在教學上主要以西洋音樂的藝術表達形式為主,如德奧浪漫主義的藝術歌曲一直被認為聲樂教學中的經典曲目,可以說是每一位聲樂學習者都必將學習的曲目。如果在聲樂教學中能夠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聲樂學者學習的教學道路,對后續的聲樂教學帶來重大改革,中國近現代藝術歌曲在藝術價值上,在藝術表達方法上也有一定的教學意義。
近年來高校的聲樂教學也一直在不斷地進行調整、變化,一方面是為了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教育發展的目的、教學目標及課程內容地改革,以及學生對聲樂學習地需求等各方面因素。另一方面,也是在不斷地結合地區優勢、地區文化特點來建立更具有自身特色地教育課程。中國近現代音樂作品,也一直有出現在高校聲樂教學的內容當中,但是相較于西洋音樂的內容,中國音樂作品、近現代音樂作品的比重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如何發揚廣大,更好的應用在聲樂教學上,是未來需要不斷摸索的。伴隨全國各高校音樂教學的不斷更新與發展,在高校音樂教學中也將會出現更多代表著中國優秀文化、歷史、傳統與精神的音樂的聲音。
四、結語
中國近現代歌曲的演變體現了中國近現代發展歷史,對學生在思想教育上,聲樂教育上都有重大意義。中國藝術歌曲的進程中,歷經千辛萬苦,歷史的沉淀,創作出大量優秀的聲樂作品。這些作品代表著不同歷史時代的背景、音樂家們對時代的變遷抒發的情感,它們匯聚成為一個音樂歷史的聲音寶庫,更是聲樂教學中取之不盡的寶貴教育資源。因此,系統、全面地學習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了解鉆研近現代的藝術歌曲,一方面對提升自我的音樂素養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對于學生的音樂教育也同樣不可或缺,同時也是對社會發展進程的了解。
參考文獻:
[1]曾凡廣.中國近現代藝術歌曲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應用[J].音樂創作,2018,(02):179-180.
[2]趙楠.中國近現代藝術歌曲與19世紀德國藝術歌曲創作風格上的比較[J].戲劇之家,2017,(18):65-66.
[3]周閔.中國近現代藝術歌曲對于藝術審美的啟示[J].音樂時空,2015,(17):106.
[4]劉若楠.從《玫瑰三愿》和《梁祝新歌》看中國近現代藝術歌曲特征的演變[J].音樂時空,2015,(12):75-77.
[5]周映辰.從李叔同看中國近現代藝術歌曲的美學經驗[J].文藝研究,2012,(03):161-163.
(作者單位:廣東技術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