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散文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文體,如何加強散文課堂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散文閱讀能力,向課堂四十五分鐘要質量呢?首先是精讀,把握主題;其次是快覽,明確選材;再次是細研,欣賞手法;最后是慢品,體味語言。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僅供參考。
關鍵詞: 初中語文;現代散文;課堂閱讀;教學方法
散文是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摹社會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內涵、哲理,表達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的一種文體。它以表現手法靈活多樣,表達方式不拘一格見長,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種重要文體。因此,加強散文課堂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散文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那么,我們如何向課堂短短的四十五分鐘要質量呢?
在教學過程中,我不斷地實驗,反復地推敲,從把握散文的主題、明確散文的選材、欣賞散文的表現手法、品味散文的語言風格方面入手,逐漸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學思路。下面就以初中語文課本中的散文名篇《端午的鴨蛋》為例,談談我的點滴體會。
精讀,把握主題。拿到一篇散文,首先讓學生放聲朗讀一遍,在大腦中留下印記,豐富語感體驗。之后便要求學生細細默讀,加深印象。不過在默讀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把握作者融會在文章中的主觀感受。兩遍一讀完,學生發表評論并找出文中的語言加以印證。教師再適當點撥,從而明確文章的主題。如在教讀這課時,學生很容易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的對故鄉的熱愛這一情感。但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別的意圖呢?我又指導學生精讀文章第三部分“端午的鴨蛋”了解作者回憶童年挑鴨蛋、吃鴨蛋、玩鴨蛋的經歷,這些都充滿了童真童趣,從而點明作者寫作的主旨中還有對童年生活的無限懷想這一意圖。
快覽,明確選材。把握文章的主旨后,就要了解作者圍繞這一中心選擇了哪些材料。因為有前兩遍的閱讀基礎,我便要求學生快速瀏覽,互相探討。并且明確哪些選材與主題關系密切,哪些選材與主題關系不大或似乎無關。尤其對于后者,重點探究,了解作者選用的理由,從而進一步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教讀這課時,我讓學生明確,作者家鄉端午的風俗很多,為什么他首選“鴨蛋”切題。原來作者的家鄉就是江蘇高郵,盛產鴨蛋,他童年的生活又與鴨蛋密不可分,鴨蛋給他帶來無限的快樂,怎能不令人懷想?作者緊緊圍繞主題選材,但文章最后一段與主題關系不大,作者為什么還要選用呢?學生們各抒己見,互相質疑。有的說囊螢映雪的材料大多指學習勤奮刻苦,與主題不符;有的說都是寫囊螢,只不過囊螢的材料不同,兩者之間也有關聯;有的說由囊螢生發開來,正體現其散文閑適有味的特點。最后統一意見,只有孩子才有這樣的奇思妙想,充滿童真童趣,正體現作者散文自由閑適的風格,并非贅筆。
細研,欣賞手法。散文的表現手法多種多樣。象征、對比、襯托、借景抒情等是常見之法。一篇文章可以是多種表現手法并舉,從而使形象更鮮明,感受更強烈。教讀中,我帶領學生耐心尋找,細致研討,深入發掘,讓學生在反復的實踐過程中把握重點,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教讀這一課時,我讓學生重點探究第二部分“家鄉的鴨蛋”中的寫作手法。如“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么咸鴨蛋呢?”這句就采用對比的手法,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讓人倍感親切。引用袁枚的《腌蛋》中的內容,更增添了文章的古雅之氣,避免了行文的單調死板。同時也說明高郵咸蛋歷史悠久,聞名全國。這部分中運用對比、烘托、引用、直抒胸臆等手法將作者對家鄉由衷的熱愛之情流露無遺。
慢品,體味語言。一篇精美的散文就如同一杯醇厚的香茗,越品越有味。但學生在體味語言特色時,往往就兩個方面。要么生動形象,要么平實質樸。除此之外,便無從表達。教學中我讓學生擦亮雙眼,看清許多散文大家在長年的寫作中已經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如余秋雨的散文語言質樸而典雅,警辟而又暢達。楊絳的散文語言沉淀簡潔,看起來平平淡淡,無陰無晴,然而在經過漂洗的苦心經營的樸素中,有著本色的絢爛華麗。學生要在品讀中認真歸納,不斷積累。本文的作者汪曾祺也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語言自成一系:平淡有味;有淡淡的幽默;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教學中,我讓學生反復閱讀、仔細揣摩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畫出喜歡的句子,耐心尋味。再如“挑鴨蛋”這一情節,初讀似是作者信手拈來,復讀卻是煞有其事,慢品又覺趣味無窮。一個普普通通的鴨蛋,在作者的筆下居然寫得如此別具一格,這是一般人通常不會注意的。這樣的語言,平淡而有味,可見作者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
現代散文課堂閱讀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品讀是其關鍵所在。讀的多了,體味多了,便有了語感,有了認同。遵循“精讀——快覽——細研——慢品”這樣的教學思路,往往使我在課堂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只是我的一點淺見,聊供大家參考。
作者簡介: 葛俊宗,安徽省滁州市,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