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形態學教學與考核是檢驗醫學教育的重點內容之一,也是難點。本文以骨髓粒細胞系形態學實驗教學與考核實例,展示形態學實驗教學與考核過程,以期拋磚引玉,供檢驗同行們交流評價,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實用型技能型醫學檢驗高素質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 骨髓;形態學;實驗;教學
骨髓中的血細胞共分“六系三段”,“六系”即粒細胞系、紅細胞系、淋巴細胞系、單核細胞系、漿細胞系和巨核細胞系,“三段”即每個系統又分為原始、幼稚和成熟三個階段,其中粒系和紅系細胞幼稚階段又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熟練掌握各種細胞的形態特征是診斷血液病及相關疾病的前提,同時對疾病的鑒別診斷、療效觀察和預后判斷具有重要意義。
一、 目的
掌握粒細胞系各階段形態特征、劃分標準。
二、 準備
顯微鏡、香柏油、二甲苯、擦鏡紙;大致正常血涂片和骨髓涂片、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GL)血涂片和骨髓涂片;骨髓、外周血細胞電子形態圖片資源庫。
三、 方法
(一) 教師利用多媒體觀察粒細胞系各階段細胞形態。
(二) 教師與學生顯微鏡下示教典型粒細胞系各階段細胞形態。
(三) 學生將大致正常骨髓涂片先用低倍鏡觀察,選擇涂片厚薄適宜、細胞分布均勻、染色良好的區域,油鏡下觀察粒細胞系各階段細胞。
(四) 觀察內容
1. 粒細胞系統的形態變化規律:①胞體:規則,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由大到小,但早幼粒細胞比原粒細胞大;②胞核:圓形→橢圓形→核一側扁平→腎形→桿狀→分葉狀;③胞漿:量由少到多,胞質顆粒:無顆粒→出現非特異性顆粒→出現特異性顆粒。
2. 各階段粒細胞形態特征與鏡下所見結合,反復對比實踐。
3. 粒細胞系各階段細胞劃分標準 劃分階段主要依據是顆粒和核形:①原粒細胞漿量少,無或僅有少量、細小顆粒,出現明顯顆粒(即使一個)即為早幼粒細胞;②早幼粒細胞如胞漿中出現特異性顆粒(即使很少)即為中幼階斷;③中幼粒細胞核出現凹陷即為晚幼粒細胞;④晚幼粒細胞核不超過假想圓半徑,超者即為桿狀核粒細胞;桿狀核粒細胞和分葉核粒細胞的劃分界線為兩葉(多葉)核之間由核膜細絲相連。
4. 胞漿顆粒特征粒細胞胞質中含有四種顆粒,即非特異性顆粒和三種特異性顆粒(中性顆粒、嗜酸性顆粒及嗜堿性顆粒),仔細加以鑒別。
(五) 結果
通過顯微鏡閱片后繪圖,也可以用手機或數碼互動系統拍攝各種典型細胞。
四、 考核
參考文獻:
[1]夏薇,王建中.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2]侯振江.血液學檢驗[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3]陳梅婷.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指導實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4]林筱玲.醫學檢驗技術綜合實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 嚴家來,安徽省合肥市,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