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彬
摘 要: 小學是學生思想價值觀念確立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就顯得至關重要,直接影響了學生今后的性格和人生態度,為此,我們應當充分重視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在素質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發展和性格特點不斷調整教學策略,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進行探究。
關鍵詞: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具體策略
一、 引言
品德與社會是小學時期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基礎性學科,基于社會生活實踐,對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的發展進行積極的引導,旨在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積極向上的人格精神。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愈發的受到人們的重視,順應素質教育改革的潮流,不斷創新和改進教學方法,將生活實際和品德教育相結合,增強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核心道德素養。筆者結合自身的實際教學經驗,就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有效性淺談幾點個人建議,望各位同仁共同指正。
二、 當前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之處
盡管素質教育改革在小學教學中不斷深入,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地位有所上升,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依舊存在著以下問題,限制了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效率的提升:
(一) 教師教學觀念落后,沒有按照新課程教學理念實施教學
對新教材缺乏足夠的研究分析,學生對于學習處于被動狀態,動手操作能力較差。所以,整體教學效率不高。
(二) 教師對該課程教學重視程度較低
在實際的教學中,不少教師有些照本宣科,對著教材講課文,或者讓學生看看電影、視頻就結束課程。小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因此,這樣的教學方式對小學生的發展是不利的,應該讓課堂成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模式。
(三) 教師所教內容過于陳舊,缺乏新意
社會在不斷地發展,因此在課程教學中也應該與時俱進。但是,在實際的品德與社會教學中,不少教師沒有結合當下社會事例進行教學,而是將一些陳舊的故事重復地講,雖然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但是不利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實踐。
三、 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具體策略
(一) 做好課堂導入,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強教學有效性
小學時期學生正是好奇心理強烈和求知欲旺盛的階段,性格活潑好動很難將注意力集中到枯燥乏味的品德與社會課堂上,對此,教師應當做好課堂導入工作,營造出良好的課堂開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激發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品德與社會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和開端。
例如:在“謝謝您,爸爸媽媽”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可以播放《可愛的家》的歌曲,讓大家猜一猜這首是什么曲子,會唱的一起唱。接下來教師為學生講解,“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無論拮據還是富有,無論狹窄還是廣闊,家永遠是我們健康成長和避風的港灣,父母為我們遮風擋雨。那么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就是關于感謝我們的爸爸媽媽,感謝他們做的一切以及回報父母。”最后讓學生自由講述自己爸爸媽媽,以及平時父母為我們的付出對我們的疼愛,懂得感激爸爸媽媽,熱愛我們的家。通過以上的準備工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出良好的課前導入的氛圍,為接下來的內容學習打好基礎。
(二) 借助多媒體進行授課,創設良好的師生互動學習關系
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占據絕對的支配地位,限制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的發揮和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為此,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技術進行授課,將枯燥乏味的品德與社會知識以圖像視頻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呈現出來,這樣不但可以降低品德與社會的知識學習難度,更可以營造出良好的師生互動教學關系,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我是小交警”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自行制作教學PPT課件,將搜集到的各種交通工具的發展歷史以及簡單的交通常識和交通規則相關的知識錄入到教學課件中,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播放交通工具發展為我們生活出行帶來的便利,以及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和違法交通規則的后果,因此今天的教學內容就是了解交通規范的重要性并樹立起交通安全意識,教師借助多媒體進行講課,隨時的調整進度和轉變內容,在和諧的氛圍中進行授課。
(三) 采用故事教學法進行授課,增強教學的趣味性
小學生的心理發育不成熟,正是活潑好動的年齡階段,傳統的教學方式過于枯燥乏味無法達到預想中的教學效果,而利用故事教學法則可以將教學內容通過故事敘述的形式表現出來,激發學生對品德與社會知識的探究興趣和學習熱情,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案例:在“龍的傳人”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故事教學法為學生講述偉大的中華文明以及著名的歷史人物故事和科技發明引領時代的發展和古代的進步。尤其是我國古代的造紙、印刷、指南針和火藥等四大發明,在古代引領了世界科技文明的進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四) 將生活中的實例和教學內容相結合,增加教學的生活化
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核心思想道德素質和正確的社會行為規范以及實踐應用能力,鑒于此,我們可以將生活中的實例和品德與社會教學內容相結合,增強課堂教學的生活化,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團結的民族大家庭”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播放《愛我中華》的歌曲,體會到“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的民族團結精神以及我國不同民族地域的風情,為民族團結和民族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四、 結語
綜上言之,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的學習對學生的核心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以及行為習慣的規范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可以借助電子白板進行授課,采用故事教學法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開端,并增強教學的生活化,全方位地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
參考文獻:
[1]吳振華.試論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J].考試周刊,2015(02):55-56.
[2]李海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討[J].新課程學習(下),2016(05):43-44.
[3]郭兆軍.提高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策略探討[J].新課程(小學),2016(10):27-28.
[4]唐雪松.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討[J].考試周刊,2016(09):63-64.
作者簡介:
張曉彬,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東莊鎮山陰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