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一希


談及自己對生物的學習,每年都有新的體驗和感受。記憶中我和生物的故事,總是充滿各種愛恨交織,酸甜苦辣。
小金庫
初中的生物學科很簡單,信息量少,讀讀背背就可以輕松拿到高分,加之我本身對生物很感興趣,學起來自是得心應手。
高中生物卻大不相同,知識點多,需要較強的理解力。感觸最深的就是課本,雖然只有4本書,但幾乎每句話都是“寶”。有時埋怨試題太偏,但評講試卷時聽到老師說把書翻到多少頁,我就驚呆了。書上還有這些,我怎么一直不知道?
我曾經想過是否要把整本書背下來才能應付一切題目,這聽起來也許有些瘋狂。從高一到高三,那幾本書被我翻來覆去地讀、背,書本上隱藏的知識點全部都被我做上特殊標記,包括圖表中隱藏的信息、旁欄里的重點等。除了這些“小金庫”外,平常的練習題也要認真對待。我經常把習題中微小或者陌生的知識記到課本相關地方,以激發聯想和擴充知識面,效果很好。
例如:當第一次聽到“硅肺”時,我并不知道它是怎樣的一種病,后來這種病和遺傳病一起出現在試卷里,我幾乎無法做出判斷。翻開課本,原來它在必修1第46頁左下角旁欄中的“相關信息”里:硅肺為40多種由于溶酶體內缺乏某種酶引發的疾病之一。
走心
生物學科是理科生的文科體驗,這句話可信,但也不可全信。說它是文科,無外乎就是需要多記多背。說起多記多背,可能文科班同學更有優勢,不論是精短的《離騷》,還是長篇的《琵琶行》隨口就能背出來。對我們理科生來說有點難為情。
這時候,理解的巨大優點就凸顯出來。理解后能用較短時間記住所有知識點,還能靈活應用。有些考試題目稍稍偏離課本所學知識點,看似根本不能解出來,但仔細一分析,便能揭開其神秘外衣。山重水復疑無路處,尋得柳暗花明又一村,原來答案就在書本里,你和它打過照面。
吃雞王者
學習生物,心浮氣躁是大忌。
我清楚記得一位老師曾說:“你應付學習,那么學習成績也一定會以同樣方式對待你。”學習一定不能浮躁,要真正地沉下心來,心無旁騖。高考后回首時,你一定會感謝曾經那個認真學習的自己。
平時可以嬉笑,學習上一定不能隨意應付。這就像最近流行的吃雞游戲,有些人進入游戲就忍不住四處蹦跶,到處找裝備,但往往最先被淘汰的就是這一類人。縱使他有一身好裝備,最多能得一個“金牌快遞員”稱號,和最后吃雞玩家差別太大。只有那些靜得下心來,又操作熟練的玩家才能笑到最后,成為“吃雞王者”。
做題順序
再說一說考試。樂觀與自信在生物考試中必不可少。考試過程中肯定會遇到不確定、模棱兩可的題目,如何根據已有知識,大膽地去推測答案是生物考試中的必備技能。一定要樹立題目既然在試卷上出現,就要爭取拿到分數的意識。生物選做題基本屬于送分題,一定留有時間仔細去做。
進入高三,我一直在強化單科限時訓練。生物約需要25分鐘,化學約需要50分鐘,物理約需要60分鐘,這樣還可以余下15分鐘作為機動時間。訓練很長一段時間后,我發現這種方法應用于單科訓練還好,一旦面對理綜考試效果還是不理想。目前我經驗是:按試試題順序做題。
重視選擇題,確保選擇題得分,給選攆題以充足時間。即使選擇題很容易,做題時間也不要低于40分鐘。一道大題原則上控制在8~9分鐘,不能超過10分鐘。一般來說,遇到思考3~5分鐘仍然理不清解題思路的題目,應視為難題暫時放棄。即使這道題目分值很高,也要忍痛割愛,把精力放到相對簡單和中檔題上,以便節約時間,等有時間再回頭來攻克難題。這樣做可以避免漏做試題,也相對節約時間。
同學們也可根據自身特長與習慣來安排做題。要做到合理分配時間,最主要問題是速度。我的原則是“穩中求陜,準確第一”。正確解決“速度”和“準確率”矛盾是尋求時間最佳分配方案的關鍵。
知識框架助攻
生物最重要的是學完后要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能從一點引出所學內容。知識大框架出來后,對應相關知識點,要能說出一個一二三來。知識框架是考試前最重要的復習方針,構建生物知識框架成了高三提高復習效率最好的助攻。做到這一點,歸納生物筆記尤為重要。
我的操作模式是:拿一張白紙和多支彩色筆,把某個單元的名稱寫在最中間,把每一小節的標題寫在四周,畫上鏈接箭頭,把每一小節重點內容摘抄上去。不同小節內容用不同顏色筆,可以在空白處畫上一些圖案,如細胞結構等。如果這個單元自己能很容易做出框架,說明我對本節內容掌握得八九不離十。接下來多聽老師的補充講解,多做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