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依繁
【摘 要】阿司匹林為臨床較常見的藥物,屬于非甾體類解熱鎮痛抗藥藥,并具有抗血小板等多種藥理作用,臨床應用范圍較廣且安全性較高,其中胃腸道不良反應是阿司匹林最為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收到臨床醫務工作者及患者的廣泛重視,本文就阿司匹林的胃腸道不良反應及發生機制,提出對應的應對措施,對臨床合理使用阿司匹林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阿司匹林;胃腸道;不良反應;防治
【中圖分類號】R25.6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3-0-01
阿司匹林(aspirin)又名乙酰水楊酸,是一種具有解熱鎮痛作用的非甾體類抗炎藥物。作為一種百年老藥,阿司匹林藥效較快,價格較低且安全性良好,所以在臨床廣泛使用。
然而,在臨床應用中,阿司匹林也有較多的不良反應的發生,其中最主要的是NSAIDs相關性胃腸病,表現為消化不良、腹脹、腹痛、潰瘍、出血、穿孔等癥狀。鑒于阿司匹林在臨床上使用人群十分廣泛,所以研究因服用阿司匹林產生的胃腸道不良反應顯得十分重要。
1 阿司匹林胃腸道不良反應臨床現狀
阿司匹林在臨床上使用范圍較廣,且使用人群對該藥的使用周期較長,這與阿司匹林的藥理效應有關。
1.1 阿司匹林的藥理作用
目前,阿司匹林廣泛應用于眾多臨床領域,具有良好的解熱鎮痛、消炎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功能。阿司匹林有較好的解熱及緩解輕度至中度的疼痛功能,所以廣泛用于感冒患者的退熱及神經肌肉疼痛,但鑒于阿司匹林只能緩解癥狀并不能長期的改善病情,所以經常與其他藥物合用;此外,阿司匹林還具有較好的抗炎作用,與同類藥物布洛芬等成為風濕性疾病的首先鎮痛藥物,可有效改善關節癥狀,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COX活性,進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大量研究證明阿司匹林可以顯著降低心梗及缺血性腦卒中的死亡風險,此外,阿司匹林還可以減少深靜脈血栓的發生風險,相較于治療指數較低的肝素鈉,阿司匹林在日常的預防性使用中安全性更高,為長期臥床的患者提供了較好的選擇。
1.2 胃腸道不良反應發生
阿司匹林的安全性良好,但隨著阿司匹林的各種新用途的不斷探究及使用人群的擴大,阿司匹林的不良反應也引起眾多學者的注意,在眾多不良反應中中,阿司匹林的胃腸道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有研究表明,與不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相比,使用阿司匹林可使消化系統損害危險增加2-4倍。對胃腸道出血患者的病史及用藥史進行調查時發現,55%消化道出血的病人有阿司匹林或相似藥物服用史,且阿司匹林消化道不良事件的發生呈現一定的年齡及性別相關性,年齡>70歲的女性病人發病率較高。在中國,一研究納入400例阿司匹林用藥患者(男235例,女165例)中,45例出現不良反應,胃腸道反應17例,占37.8%,臨床癥狀表現為惡心,腹痛等[1]。流行病學研究比報名,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每年有34%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由非甾體抗炎藥引起,并導致了32000人住院,3200人死亡。通過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服用阿司匹林藥物的確將給胃腸道帶來不良影響,在不良反應發生的基礎上繼續使用阿司匹林,胃腸道損害將會更嚴重,出現胃潰瘍、胃出血等癥狀。
2 引發不良反應的機制
阿司匹林作為一個臨床使用人群十分廣泛的經典老藥,長期以來圍繞其引發的胃腸道的不良反應展開很多研究,經研究證明,阿司匹林的消化道相關不良反應主要有以下三點。
2.1 局部作用
阿司匹林口服后進入胃,在胃內的強酸性環境下去離子化分解成乙酰水楊酸,代謝產物的脂溶性增加,進入粘膜上皮細胞,破壞脂蛋白膜的保護作用,直接對胃黏膜造成刺激、損害,產生毒性。在粘膜損傷后,阿司匹林還可進一步損害線粒體,導致細胞內大量自由基被釋放出來和中性粒細胞趨化,胃黏膜上皮細胞大量凋亡。
2.2 全身作用
阿司匹林引發全身的不良反應的最主要的機制是抑制粘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在體內主要由花生四烯酸合成,其中胃內的多種前列腺素能抑制胃液的分泌,能增粘液的分泌并減少胃酸合成從而保護胃壁細胞。
阿司匹林可以通過抑制環氧合酶活性來進一步阻斷花生四烯酸轉化為前列腺素,從而使前列腺素的合成減少,前列腺素含量的減少,使胃內黏液減少,肌肉張力松弛。進一步導致胃黏膜更易因內源性因素(如胃蛋白酶、胃酸等)而遭受損傷,甚至誘發胃潰瘍或胃出血。據文獻[2]記載:即使用量極少,如10mg/d時也會明顯降低前列腺素含量。此外,在腸道環境中,阿司匹林對腸道黏液層的破壞,加速了細菌的侵入,腸道菌群釋放內毒素,導致患者發生全身的細菌感染的可能性增加,屬于臥床患者膿毒癥的高危因素之一。
2.3 其他
在小劑量的阿司匹林導致的胃黏膜損傷中,細胞間黏附分子和腫瘤壞死因子起著一定的作用[12]。研究表明,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后,大鼠的血清中腫瘤壞死因子含量明顯提高,這與胃黏膜的損傷過程保持一致[13]。
3 阿司匹林引發胃腸道不良反應的防治措施
對于阿司匹林這一應用廣泛的藥物,我們在臨床使用上既要充分發揮其藥效,也要采取措施來最大程度的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以達到造福患者的目的。以下就阿司匹林導致胃腸道發生不良反應的防治措施探討。
3.1 服用劑量合理化
現有的多研究證明,阿司匹林的服用劑量越大,相關胃腸道損傷風險越高。與阿司匹林的說明書推薦劑量相比,阿司匹林用藥量在75~300mg/d就可增加2-4倍胃潰瘍等并發癥的發病率,而據一薈萃分析顯示,納入19萬名患者探討阿司匹林的服用劑量與胃腸道不良反應的相關性,研究結果表明阿司匹林用藥量<100mg/d及100~200mg/d劑量的胃腸道出血事件的發生概率分別為3.7%、11.3%,隨著服用劑量的減少,其消化道出血事件發生幾率大大減小。CURE研究指出,50~75mg/d是口服阿司匹林的最佳用量,但針對不同個體其用量或有差異,需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3.2 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
與常見的阿司匹林片劑及膠囊劑型相比,腸溶性阿司匹林可減輕甚至消除對胃黏膜的刺激。腸溶性阿司匹林有較好的抗酸性,致使其不溶解或難溶解于胃酸而易溶于于腸道中。有學者研究[4]后發現,服用普通阿司匹林劑型的患者發生胃腸道不良反應的概率為16.67%,而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的幾率為2.78%,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下降。
3.3 服用益生菌制劑
益生菌是指對人體有好處的微生物的總稱,消化道是其最主要的定植地點。有動物實驗[5]顯示益生菌制劑能預防阿司匹林對大鼠胃黏膜的急性損傷,這或許與其可加速大鼠胃黏膜物理屏障功能的修復有關。研究發現,阿司匹林的長期用藥者,在長時間、規律性地服用益生菌制劑后,其胃黏膜的完整性增加,胃黏膜損傷減少。就目前的研究情況分析,益生菌對胃粘膜的保護作用有較多證據支持,但益生菌制劑對小腸的保護作用尚需進一步的研究。
3.4 抗酸藥物使用
應用藥物預防阿司匹林引起的胃腸道不良反應的主要手段包括使用質子泵抑制劑及H2受體阻斷劑等。質子泵抑制劑以奧美拉唑為例,其易溶于酸性環境,可使胃黏膜的血流量增加,能夠降低口服阿司匹林的患者產生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且不干擾阿司匹林對心血管疾病的藥效。據李俊俐[6]的研究顯示,經奧美拉唑治療后,不良反應癥狀消失時間明顯短于服用安慰劑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也更高。與質子泵抑制劑相比,H2受體阻斷劑并無顯著優點,但價格便宜,因此,在患者經濟壓力較大情況下,可優先考慮選用2倍于常規劑量的H2受體阻斷劑為其治療。
綜上所述,阿司匹林作為經典老藥,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于解熱、鎮痛及抗炎等,而且有較明確的抗血小板的藥理作用,但其胃腸道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高,較嚴重的影響了服用人群的疾病的治療及生活質量,所以就阿司匹林胃腸道不良反應的發生機制,可以通過改變劑型、減少服用劑量以及服用抗酸藥物等的方式來防止其把不良事件的發生,以期在最大程度的治療患者疾病的基礎上,盡可能的預防和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參考文獻
王芝,蔡一聰.阿司匹林臨床應用的不良反應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36):7085-7085.
王燕慧,張灝.抗血小板治療相關消化道損傷的研究現狀[J].臨床薈萃,2013,28(10):1198-1200.
劉晨晨,樊葉,張振玉.非甾體類抗炎藥相關性小腸損傷研究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5(32):5184-5189.
門正昆,王英,MENZheng-kun,等.腸溶型阿司匹林與普通阿司匹林臨床中腸胃道不良反應的分析[J].中外醫療,2015,34(35):35-37.
高欣,張振玉,吳海露,等.益生菌對阿司匹林致大鼠急性胃黏膜損傷的作用機制[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2(30):2882-2887.
李俊俐.奧美拉唑用于老年心血管病服阿司匹林致胃腸道反應的防治效果[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7,22(3):41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