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蘭
【摘 要】目的:探討評價經鼻內鏡再手術治療復發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并發癥發生率。方法:選取本院2016年8月至2018年2月期間收治的復發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20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00例。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鼻內鏡再手術,分析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并發癥發生率等指標。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5.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4.00%,兩組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8.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2.00%,兩組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經鼻內鏡再手術治療復發性鼻竇炎鼻息肉在臨床上療效顯著,效果良好,且能有效降低復發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鼻內鏡手術;復發性鼻竇炎鼻息肉;療效;并發癥率
【中圖分類號】R765.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5-0-01
近年來,我國鼻內鏡手術開展越來越廣泛,在留有鼻腔鼻竇生理性功能的基礎上需切除掉鼻腔內病變[1]。由于進行手術者在臨床經驗、為期手術、適應癥的掌握等方面的問題處理上有著較大差異,而這種差異的存在可能使鼻竇炎鼻息肉復發,就需要進行再次手術。再次手術易發生一些并發癥,導致手術難度增大,疤痕纖維、局麻效果欠佳及解剖標志破壞等問題都是再次手術需要面臨的問題,同時鼻內鏡手術對手術操作熟練程度要求也非常高,操作者必須熟練掌握操作技巧,鼻竇炎鼻息肉都具有一定的復發性[2]。為探討評價經鼻內鏡再手術治療復發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并發癥發生率,我院選取2016年8月至2018年2月期間收治的復發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20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分組的方式進行研究,再詳細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基線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2月期間收治的200復發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作為本次試驗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經鼻內鏡再手術治療標準。按照數字表法依據隨機分成兩組,一組為對照組,另一組為觀察組,每組各100例患者。觀察組中男47例,女53例;最大年齡78歲,最小年齡23歲,平均年齡(37.72±10.57)歲。病程在(1.50—15.30)年,平均病程(3.80±1.50)年。
對照組中男45例,女55例;最大年齡76歲,最小年齡21歲,平均年齡(37.58±10.82)歲。病程在(1.30—17.30)年,平均病程(3.20±1.80)年。
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復發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在病程、年齡及性別比例等數據比較上,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方式 對照組復發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在手術之前進行必要的CT檢查,行冠狀位、軸位掃描,以確定患者的病變部位的范圍,以及病變的發展程度。復發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術前行CT檢查能夠很好的鼻腔內病變的結構,降低并發癥率。操作者要仔細閱讀檢查結果,確定手術的采用形式及需要切除的病變的前后順序,做好完善的術前準備,進行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的麻醉[3]。
1.2.2 觀察組方式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患者控制好血壓,將有可能影響手術的息肉、瘢痕組織及竇口處的組織黏連[4]。(1)檢查復發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中鼻甲的基板的完整性,同時需要將篩竇氣房的殘留部分進行開放,將額竇口、上頜竇以及蝶竇進行擴大。盡可能將病變較輕的和正常的粘膜保留,若患者有鼻中隔的偏曲,需進行矯正。(2)手術者應注意對解剖標志的辨別,盡量避免患者并發癥的出現。在手術結束之后,操作者可用海綿填充患者竇腔。在術后一周清理囊泡、血痂及分泌物,用抗生素進行鼻噴及鼻腔的清理,及時處理患者早期的鼻息肉,同時患者鼻竇口需要保持通暢。將手術中未開放的篩房進行開放。(3)復發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定期進行復查,沖洗鼻竇、清理鼻腔,之后再做鼻內鏡等檢查。復查時如果發現患者鼻腔內粘膜出現水腫、息肉復發的情況,局部使用糖皮質激素,再增加減充血劑,患者效果更加良好,在6個月之后對患者鼻腔上皮化后隨訪,有利于復發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鼻腔上皮生長。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復發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在顯效、有效、無效患者例數、總有效率及并發癥率方面的指標。
1.4 統計學處理 對上述患者指標數據采用SPSS 22.0版本進行統計研究,其中采取“%”的方式表達復發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的總有效率及并發癥率,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實施檢驗方式為卡方值檢驗。當兩組復發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對比在顯效、有效、無效患者例數、總有效率及并發癥率情況有明顯的差別時,用P﹤0.05表示。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復發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
觀察組顯效有55(55.00%)例,有效有40(40.00%)例,無效有5(5.00%)例,總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顯效有30(30.00%)例,有效有54(54.00%)例,無效有16(16.00%)例,總有效率為84.00%。根據結果可得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對比兩組復發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治療后的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8.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2.00%,兩組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復發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在治療方面十分重要,鼻內鏡手術就成了患者的治療方面十分重要的一種治療方法,傳統的鼻竇炎鼻息肉治療手術和鼻內鏡手術相比較,傳統手術較鼻內鏡手術治療復發率更高,鼻內鏡手術能夠很好的控制復發率,在臨床治療上通常進行鼻腔內鏡手術[5]。
鼻內鏡手術雖然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治療鼻竇炎鼻息肉術后還是有一定的復發率,引起復發的因素具有很大的復雜性[6],較為常見因素有鼻腔內解剖異常,手術過程中操作者未進行矯正,這是導致鼻竇炎鼻息肉復發的主要原因[7]。再次手術易發生一些并發癥,導致手術難度增大,疤痕纖維、局麻效果欠佳及解剖標志破壞等問題都是再次手術需要面臨的問題,同時鼻內鏡手術對手術操作熟練程度要求也非常高,操作者必須熟練掌握操作技巧,鼻竇炎鼻息肉都具有一定的復發性。
患者手術者中應注意對解剖標志的辨別,盡量避免患者并發癥的出現。鼻內鏡在手術治療中盡量做到保留復發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的中鼻甲,這也是手術標志。另外,手術者操作不夠熟練、鼻腔局部以及隨訪的及時性等方面也是引起復發的因素,隨訪不到位很容易影響到復發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的預后,最近幾年,我國鼻內鏡手術漸漸普及并開展到各級的醫院,鼻內鏡手術能夠很好的保存鼻腔的生理解剖,同時切除鼻腔內病變。在復發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療效上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8]。
在本研究中,觀察組顯效有55(55.00%)例,有效有40(40.00%)例,無效有5(5.00%)例,總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顯效有30(30.00%)例,有效有54(54.00%)例,無效有16(16.00%)例,總有效率為84.00%。根據結果可得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8.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2.00%,兩組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經鼻內鏡再手術治療復發性鼻竇炎鼻息肉在臨床上療效顯著,效果良好,且能有效降低復發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涂強.復發性鼻竇炎鼻息肉內鏡手術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5,21(29):79-80.
王鑄.鼻內鏡修正術治療復發性鼻竇炎鼻息肉療效及安全性評價[J].醫藥前沿,2016,6(2):32-34
孫東東,杜娟,彭云飛等.鼻內鏡竇手術治療復發性鼻竇炎和鼻息肉70例的療效[J].實用臨床醫學,2013,14(2):89-91.
李厚恩,袁偉,錢進等.復發性鼻竇炎鼻息肉病因分析與防治措施[J].海軍醫學雜志,2013,34(5):314-317.
戴勇剛.探究復發性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鼻內鏡手術治療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98):21
汪世浩.鼻內鏡手術與傳統開放性手術治療復發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效果分析[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8,3(4):78-79.
馮德航,陶安周,線東鑫等.鼻內鏡手術治療復發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療效觀察[J].醫學信息,2015,10(2):356-357.
馬金瑞,宋智營.探討修正性鼻內鏡手術治療復發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療效[J].實用臨床醫學,2018,19(3):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