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江偉
【摘 要】:目的:研究剖宮產術中子宮肌瘤剔除術可行性。方法: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間在我院診治的116例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臨床資料為研究對象,依據是否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8例,對照組單純行剖宮產術,觀察組在剖宮產術中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對比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等指標。結果:觀察組術中出血量、產后出血率、術后感染率、住院時間與對照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惡露排盡時間、產后使用抗生素時間與對照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剖宮產術中子宮肌瘤剔除術安全可行,避免了患者二次手術的痛苦,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剖宮產術;子宮肌瘤;肌瘤剔除術
Objective: to study the feasibility of hysteromyomectomy in cesarean section. Selection methods: January 2017 - January 2018 in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period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116 cases of pregnancy with hysteromyoma patients clinical dat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whether the uterus myoma eliminating 58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control group pure line of cesarean sec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the cesarean section uterine flesh tumour is rejecting, compared two groups of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operative time, postoperative exhaust time, etc.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traoperative hemorrhage, postpartum hemorrhage rate,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rate,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rate and the control group (P BBB 0.05). The operation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BBB 0.05). Conclusion: hysteromyomectomy is safe and feasible in cesarean section, and the pain of secondary operation is avoided,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Keywords: cesarean section; Uterine fibroids; myomectomy
【中圖分類號】R737.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8-03--01
子宮肌瘤是臨床婦科常見的良性腫瘤,其發生與雌激素、孕激素密切相關[1]。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通常不建議在剖宮產中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除非影響剖宮產切口。而部分學者認為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會對妊娠結局產生不良影響,在剖宮產術中行肌瘤切除可以避免二次手術的風險,有效預防子宮肌瘤的變性,并避免了子宮肌瘤對分娩后子宮收縮的影響。但是臨床對手術的可行性、安全性存在爭議[2]。本文作者結合臨床資料,研究剖宮產術中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為臨床的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的有效治療提供依據。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間在我院診治的116例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臨床資料為研究對象,依據是否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8例。納入標準:均經產前超聲診斷或者是剖宮產術中證實為子宮肌瘤者[3];術中未進行其他手術,如卵巢囊腫剝除術等; 無前置胎盤或者是胎盤早剝等現象。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者;伴有全身性疾病,或產前合并其他疾病者。對照組年齡24-37歲,平均年齡(25.10±3.89)歲;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8.32±1.41)周;初產婦38例,經產婦20例;單發肌瘤51例,多發肌瘤7例。觀察組年齡23-36歲,平均年齡(25.73±4.10)歲;孕周35-40周,平均孕周(38.0±1.20)周;初產婦40例,經產婦18例;單發肌瘤50例,多發肌瘤8例。兩組在年齡、產次、孕周等基礎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常規子宮下段橫切口剖宮產,即麻醉成功后行切口,充分暴露子宮后于子宮下段作橫切口,胎兒順利娩出后,向子宮內注射20U宮縮素,并給予500ml氯化鈉和20U宮縮素靜脈滴注,最后常規縫合切口。
1.2.2 觀察組 胎兒順利娩出后,將20U宮縮素加入0.9%的生理鹽水注射于子宮肌瘤基底或周圍,依據子宮肌瘤位置選擇切口,縱形切開子宮肌層的肌瘤假包膜,完整剖出子宮肌瘤后依次進行縫合[4]。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術中出血量、產后出血率、術后感染率、住院時間、手術時間、惡露排盡時間、產后使用抗生素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分析使用SPSS18.0統計軟件包,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相對數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產后出血率、術后感染率、住院時間與對照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惡露排盡時間、產后使用抗生素情況對比
觀察組惡露排盡時間、產后使用抗生素時間與對照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傳統對于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在剖宮產中不主張行子宮肌瘤剔除術。主要是由于妊娠期子宮血供豐富,同時行剔除術會增加產后出血和感染的風險。同時子宮肌瘤較軟,與周圍界限不清楚,手術難度較大。但是,如果子宮肌瘤不剔除,可能會影響產后子宮收縮,且可能需要進行二次手術治療。所以,隨著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發生率的不斷上升,剖宮產同時進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可減少二次手術痛苦,預防并發癥的發生。需要注意的是為了確?;颊叩陌踩?,術前應備足血源,且手術者應具備嫻熟的技術,可以應對術中各種情況,確保剖宮產術中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安全性。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中出血量、產后出血率、術后感染率、住院時間、惡露排盡時間、產后使用抗生素時間與對照組對比(P>0.05),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P<0.05)。而相關研究顯示,在剖宮產術中行子宮肌瘤剔除是可行的,在術后感染率、出血量方面與單純剖宮產無差異統計學意義,與本文的研究結果一致[5]。由此可見,剖宮產術中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具有良好的手術療效和安全性。主要注意的是在術前應正確評估患者病情,并做好準備工作。術中注意對剖離面的縫合,減少出血的發生。對于子宮收縮乏力和產后出血者,不提倡在剖宮產術中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此外對于特殊部位的子宮肌瘤患者,應慎重處理,必要時不同步給予子宮肌瘤剔除術,避免提高手術風險。
總而言之,剖宮產術中子宮肌瘤剔除術可行,且安全。同時臨床要掌握手術技巧,明確子宮肌瘤并非剖宮產的指征。
參考文獻
高慶麗,朱月英.妊娠合并子宮肌瘤臨床治療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3,4(5):133.
王晴,何蓮芝.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診斷及臨床處理[J].醫學綜述,2013,19(6):1063-1066.
江晶潔.剖宮產時子宮肌瘤不同處理方式的臨床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5):487-488.
楊煒,唐雄志.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在剖宮產術中的處理[J].西部醫學,2011,23(5):872.
盧玉蓮.剖宮產術中行子宮肌瘤剔除術78例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24):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