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妹英
摘 要:文學作品的個性化解讀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它需要語文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開啟以學生為主體的新教法,鼓勵學生拓展思維、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化解讀。文章從三個方面做嘗試:一是嘗試自學、查閱資料,學會自我選擇;二是獨立閱讀、質疑探究,形成自己的判斷理解;三是使用合適的探究材料,尊重文本的意識。
關鍵詞:個性化解讀;自學;質疑
從學生角度看,學生大多處于學習的依賴期,“唯書”“唯師”, 書本怎么說,教師怎么講,學生就怎么思考,不會獨立思考問題,沒有批判意識,不敢大膽質疑,難以對作品形成屬于自己的獨特解讀。從教師角度看,由于受高考應試教育的影響,高中閱讀越來越趨向于模式固化教學,忽視了學生主體的興趣和需求,不能真正成為文本和學生之間的溝通橋梁。如何引導學生去欣賞文學作品,拓展思維,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化解讀,這也是值得我們高中語文教師去思考的。
1.嘗試自學,查閱資料,學會自我選擇
“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教學生學會自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文學作品的教學也不需要教師的講授面面俱到,有些內容完全可以交給學生自學。比如作者生平、文章寫作的時代背景、有關作者和作品的逸聞趣事等,教師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行查閱資料,搜集整理,去偽存真。教師要做的事情就是組織學生交流、提煉,把搜索來的信息變成學生自己的東西保存下來。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自我選擇能力,也能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我在教授《再別康橋》時是這樣來引導學生自行查閱資料嘗試自學的:課前讓學生上網搜索康橋的圖片、徐志摩的生平經歷、《再別康橋》詩題、配樂朗誦視頻等與課文相關的資料,最好可以給自己收集到的圖片、詩人和作品配畫外音。課堂上,先讓學生展示自己搜索來的資料,再讓他們用心傾聽學生展示的配樂朗讀,跟著有感情地朗誦,從而自然而然地走近詩人、走進詩中,身臨其境去感受詩境,體會本詩的美。這樣的教學嘗試,由于學生搜索到的資料不夠全面、不夠深入而不能面面俱到和深刻,但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情緒高漲,表現欲望很強,學習的“主人翁精神”得以有效發揮。個人覺得它比傳統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更有效,因為它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尤其是搜集材料、口頭表達和寫作的素養能得到較大提升。
2.獨立閱讀,質疑探究,形成自己的判斷理解
“學貴有疑”。 現代教育學者曾提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的建構活動,而非對知識的被動接受。可傳統課堂教學往往是教師主講、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的次數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少。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去自主學習呢?筆者認為,要想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想學生對文學作品有自己的個性化解讀,語文教學就必須大力引導學生獨立閱讀,鼓勵他們大膽質疑,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所謂批判性思維是敢于質疑的創造性思維,是在主動思維中對已知判斷或結論等積極辨析判斷,并能有根據地做出肯定接受或否定質疑的斷定,在評判中形成主觀結論的較為全面的思維。套用魯迅先生的話,就是:“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在日常教學中,我是這樣鼓勵學生去獨立閱讀,大膽質疑探究:
比如在《雷雨》的教學時,就可以打破前人的藩籬,啟發學生大膽質疑。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愛是一種什么樣的愛?繁漪對周萍的愛是一種什么樣的愛?周萍對四鳳的愛是一種什么樣的愛?周沖對四鳳的愛是一種什么樣的愛?這么多愛交織在一起,為什么會造成那么慘烈的悲劇?讓學生敢于大膽想象,表達出自己獨具個性的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拓展作品的藝術空間,解讀出屬于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比如在教《荊軻刺秦王》時,我會在完成文言文教學任務后問一個問題:“本文中荊軻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蘇洵卻在《六國論》一文中說‘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那么你們認為荊軻刺秦真能成功嗎?歷史需要荊軻刺秦成功嗎?”然后給學生兩天時間去查閱相關的歷史資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寫成一篇議論文。之后拿到課堂上討論、交流。交流結果顯示:雖然還是會有學生懶于思考人云亦云,但更多的學生有去思考質疑,有不同于以往的認知,甚至出現很深刻新穎的觀點。
參考文獻:
[1]魏 霞.高中語文文學作品的個性化閱讀教學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2]梅斯帆.“文學作品的個性化解讀”教法探究[J].中學語文,2017(33):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