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芳
摘 要:課堂提問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方式,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當一改傳統提問“無用低效”的弊端,積極改善提問方式,增強提問的有效性。文章以《小數加減法》為例,對如何加強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適時追問;《小數加減法》;巧妙設問
一、巧妙設問,循循善誘
巧妙的設問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從教學目標入手,結合教學內容,從而巧妙設計問題。教師在課堂教學上通過循循善誘,將提問的切入點優化,激發學生的思維共鳴,這樣有利于引發小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深入思考。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小數加減法》時,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讓學生玩一個分組“微信搶紅包”的游戲,以此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提出問題“兩個微信紅包一共多少錢”,要求學生對“1.23+2.6”進行計算。這類題一般會出現兩種計算結果:第一,相同數位對齊之后進行計算,得出結果1.49;第二,將小數的末位對齊之后進行計算,得出的結果:14.9。
問題一:哪一種計算方法是對的?如何判斷?
學生A:經過估算,我發現1.23+2.6的和應該是比4小比3大;將小數末位對齊然后計算,得出結果1.49則比3小,而14.9又比4大,所以將小數末位對齊進行計算應該是錯誤的。
學生B:我認為在對整數加減法的過程中,需要將相同數位對齊之后再進行計算,所以小數加減法也應該將相同的數位對齊之后再進行計算。
問題二(結合學生B的回答,教師提出問題):你想到通過整數加減法來計算小數加減的想法很不錯,但是僅僅只憑整數加減法計算的方法就判斷小數加減法也應當將數位對齊之后再進行計算的結論,還是有些草率。所以,我們可以將你的說法作為一個猜想,其他同學還有不同的看法嗎?
學生C:在整數進行計算時需要將整數的末位對齊之后再進行計算,而在計算小數加減法時能夠把小數末位對齊再進行計算嗎?
問題三(結合學生C的回答,再次設問):是啊,那么在小數加減法計算時,應當將相同的數位對齊之后再計算,還是將小數的末位對齊之后再進行計算呢?有了這樣的猜想,我們應該做什么呢?
以上的提問,并沒有像以往一樣“一問一答”,而是通過問題為學生創設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數學教學情境,并且為學生留了更多發揮的空間。
二、適時追問,啟發學生
小學生的思考過程往往是“內隱”的,這就意味著教師無法有效得知學生的思考、推理是否正確,而且也無法介入引導。此時,“追問”則十分重要。
例如,可以要求學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經驗對“1.23+2.6=3.83”是否正確進行驗證并進行匯報,同時教師利用“追問”引導學生思考。
追問一:在計算1.23+2.6時,為什么要添上單位“元”?
學生A:在學習“人民幣”相關知識之后,明白在計算過程中,單位一樣的數才可以相加減,所以在計算時添上“元”之后,兩者的單位就一樣了。
追問二:為什么1.23中的“2”與2.6中“6”相加呢?
學生B:因為1.23元就是1元2角3分,而2.6元就是2元6角,單位相同的才能加減,2角應該加6角,即2+6,相加之后就是8角。所以,1元2角3分+2元6角=3元8角3分,即1.23元+2.6元=3.83元(小數表示)。
追問三:這位學生的說法對嗎?
學生C:從他的理解可以看出相同單位的數才能進行加減,而相同數位上的數單位相同,因此,在計算時相同數位應該對齊。
教師:在你的驗證之后,你認為1.23+2.6在計算過程中應該注意什么?
學生D:將小數添上單位“元”之后,相同的數位表示的單位相同,并且相同單位的數才能進行加減,因此,在計算時,相同數位必須對齊之后再進行加減。
三、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巧妙設問、適時追問、適時反問等方法,能夠全面提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思維能力以及推理能力方面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高 磊.淺析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的優化[J].學周刊,2018(13):107-108.
[2]李雪梅.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策略的研究與實施[J].學周刊,2018(5):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