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英杰
近些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發展,歷史教師在教學中,開始逐漸將教學目標轉向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中考對核心素養的關注點也越來越多。筆者今天以2018年綿陽市中考部分歷史試題為例淺談一下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幾點建議。
2018年綿陽市歷史中考試題,雖然總分值并不高,題量也不多,但考查內容全面,在一些試題中涉及到了對歷史核心素養的考查,從這些題中,我們可以找準方向,探析在教學實際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1.同一時期,不同空間中歷史聯系的考查
2018年綿陽市歷史中考試題第14題:古代的日本、朝鮮等國仿照我國的科舉制度選任官員,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產生也借鑒了我國科舉制度的一些辦法。這主要說明( )
A.朝鮮、日本的政治制度落后
B.科舉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選拔
C.隋唐時期中國領先于全世界
D.科舉制度優于西方三權分立
例題探析:此題考查的是時空觀念中同一時間中不同空間的歷史聯系,這道題為我們闡述的是日本、朝鮮在古代社會受到中國先進科舉制度的影響,這種制度還影響了同一時期的西方文明,這是史實陳述,而這個史實陳述的背后說明了中國科舉制度盛行時期,文化制度領先于世界,這一時期正是隋唐時期,所以此題選C,從核心素養來說學生要有空間意識,掌握空間聯系。
2.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某一時間點的考查
例:2018年綿陽市歷史中考試題第17題:1931年9月18日,日本突然襲擊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隨即占領沈陽。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從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確信息是( )
A.日本首次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B.中國抗日戰爭從九一八事變開始
C.國民黨正面戰場開始了全面抗戰
D.中國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例題探析:在中考題中,最容易得分的就是時空觀念中對具體時間點的考查,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最該具備的歷史素養就是對歷史的大局和時間點的把握,現今對影響重大的事件的時間考查較多,所以學生在綜合復習過程中,腦海里要有歷史大事年表和對歷史大事的敏感度。這道題很顯然就是考查對1931年9月18日這一時間的記憶,學生要立足于材料,找出信息來選出答案,材料中的這句話“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這句話和B選項一樣,說明中國抗日戰爭是從九一八事變開始的。固選B,在考查時空觀念的同時,告訴學生學習歷史要有全局意識,要掌握具體史實和解題關鍵才能最終得到正確答案。
例:2018年綿陽市歷史中考試題第16題:探尋歷史原因和結果的邏輯關系,對歷史進行合理解釋是我們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關系對應正確的是( )

?
例題探析:探索歷史事件發生的因果聯系是歷史解釋中常出現的一種考點,此題就是考查對歷史事件原因和結果關系的解釋,學生要注意因果關系的前因后果一般圍繞一件事情進行,因果關系要符合歷史事實,此題正確答案是B,其他三個選項都是因果對應不正確。學生在歷史解釋中一定要做到事件的真實性、合理性、邏輯性是正確的,這樣才是正確的歷史解釋。
例:2018年綿陽市歷史中考試題第24題:學習歷史,應該從世界的角度來觀察和理解,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需要中國,下列有關世界與中國關系的史實,描述錯誤的是( )
A.十月革命——中國共產黨成立
B.蘇聯的經濟體制——中國一五計劃
C.冷戰政策——重慶談判
D.第三次科技革命——神舟五號
例題探析:此題考查的是學生對歷史中國家和國際關系的理解,這道題前面都是國際事件、后面是中國時間,如果要說明前面和后面的事情有關系,就看其中前面國際事件的出現是否影響了后面的中國事件,注意審題,要選描述錯誤的,這個題的答案是C,國際上的冷戰政策是敘述美蘇關系的,這一事件與中國關聯不大,更不能和重慶談判扯上什么關系,所以這是明顯的錯誤。
例:2018年綿陽市歷史中考試題第26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是我國的國策,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二:略
材料三:中國倡議“一帶一路”以來,中國和沿線國家建立了多層次合作機制,跨國跨區域互聯互通進一步加深,進出口貿易不斷擴大,對沿線國家的投資快速增長?!耙粠б宦贰背h來自中國,成果正逐步惠及全世界。這一政策促成了沿線國家的發展,也推動了中國的改革開放。
材料四:中國進口汽車關稅降價情況統計表

?
(2)根據材料三、四,從經濟全球化的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觀點正確,用兩個材料中的信息或者材料中的史實加以論證。
例題探析:此題考查的是學生對多種素養能力的一種結合和升華,最明顯的就是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題目要求是從經濟全球化角度來寫,其實就是讓學生從經濟全球化的角度,立足于材料,來寫一篇經濟全球化下中國之變化和發展的論文,論文重點是在提供的材料的基礎上加上學生自己的感受、見解,其實就是考查學生的歷史價值觀,學生要把課上的素養所得和材料的史實結合就能完成這篇有理有據的歷史小論文。這也是歷史核心素養的真實運用和升華之處,讓學生在有理有據的文字中增強家國情懷和歷史責任感。
通過這次中考關于核心素養的例題探析,又一次為歷史教學指明了方向,筆者通過探析得出了對課堂核心素養培養的幾點建議,這里與大家共同探討。
時空線索是學生學習歷史的主體框架,在中考總復習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中提供歷史的時間線索,讓學生根據時間線索,完善空間構成,構筑不同地方或者國家的歷史,讓學生回憶歷史發生的時間點,這樣可以讓時空觀念在實際的學習中更加完善,可以增強時空關系和不同空間的內在聯系。
史學的研究價值一直高于它本身的存在價值,本次例題探析,讓教師思考,史料是為學生的探索精神所服務的,課堂上不能流于形式,教師要針對某一史實提供適當史料,學生根據對史料的閱讀、研究、探討提出自己的異議,或者針對某一問題,積極搜集身邊的文字、實物或口述史料,為歷史提供新的實證資料和觀點,這才是史料實證存在的真正意義,這樣在史料實證下歷史會變得更真實,更鮮活。
歷史理解能夠更好的加深學生對某一事件的了解和認識,教師在課堂上要設立歷史質疑時間,就某課的內容搜集學生的質疑之處,集眾人所疑為一體,探究理解歷史的新角度和新方向,同時課堂上鼓勵學生發散,讓學生就結論或原因進行補充和發散,學生發散出來的角度和內容可以豐富歷史研究,形成多角度觀歷史、論歷史的能力,對歷史的評價和理解更加全面化,可以增強史學影響力。
在歷史核心素養中,歷史解釋的說服力是極強的,在實際的課堂中要培養學生搜查歷史證據的能力,增強判斷歷史真偽的水平,教師要善用“史料”和“雜史”,來提高學生的歷史辨析能力,或針對歷史事件,開展歷史辯論賽,讓學生搜集證據為歷史增強解釋能力,在證據收集和歷史辯論的過程中不斷拓展學生的眼界。
學生在學史的過程中有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四大素養的培養,就會有一定的史學修養存在,這是學生形成正確史學價值觀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給學生靜心抒發個人對歷史的某種情感的時間,在這種表達中流露出個人的歷史觀,家國情懷,同時也會增強自己的歷史表述能力,就能如魚得水的解決歷史小論文帶來的困擾。
綜上所述,就是筆者根據2018年綿陽市歷史中考試題進行的核心素養例題探析,從考試的方向中,對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了一些建議,建議是否成熟,還有待實際教學的考驗,但對教學的探索之路依然不能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