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蕓睿 嚴紫華
伴隨依法治國理念的不斷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中職學校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近年來,我國中職學校越來越關注對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并逐步將法制教育引入至教學課堂中,目的在于依托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樹立現代法治觀念,促進中職學生的健康成長[1]。由此可見,對中職學生法律意識培養途徑開展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自法律意識內容層面而言,法律意識是一種外延較為廣泛的概念,不僅涵蓋了法律知識、個體意志、個體思維等內容,還包括了法律觀念、法律心理等內容;自法律意識外部表現形式層面而言,法律意識可表現為法律行為、評價方法、法言法語等形式;自法律意識內部表現形式來說,其結構同樣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也造就了不同國家地區法律意識本質上的不同??偟膩碚f,即便法律意識內容受一系列因素影響,然而對于作為思想上層建筑內容的法律意識來說,社會發展水平、社會物質條件屬于其的決定性因素。
中職學生法律意識現狀,主要表現為:1)法律知識水平總體偏低。法律知識既是法律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衡量法律意識高低的重要標準。然而,現階段中職學生法律知識水平普遍偏低。中職學生接收法律知識的途徑十分狹窄,大多是是經由學校教育獲得。在進入中職學校前,中職學生接觸的只是相關基礎法律課程;在中職教育階段也僅僅是在一年級下學期設立《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且課時較為有限,難以滿足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需求,再加上教材中相關法律知識較為之后,也難以滿足社會發展需求[2]。2)法律意識薄弱。中職學生法律意識薄弱,主要表現于法律觀點存在偏差、法律觀念淡薄,難以有效將法律知識轉化成法律意識等方面,由此造成法律犯罪行為屢見不鮮。
3.1 加大實踐教學力度。為了提高中職學生的法律意識,一方面應當推進對傳統教育方法的有效評估;另一方面應當推進對傳統教育方法的優化調整,加大實踐教學力度,提高對中職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效果。教師的教學內容應當與生活實際做到有效結合,將中職學生現階段或者今后進入社會可能面臨的法律問題及學生廣泛關注的社會熱點話題等作為案例,切實調動起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主觀能動性。在加強法律教育課堂實踐教學的同時,中職學校還應當為學生設置必要的活動場地,例如為學生設置“模擬法庭”,將學生劃分成若干小組,并要求每個小組分別找一個案例,對找到的案例開展小組間的有效討論,在教師的引導下篩選出相對典型的案例。然后在結合案例,由學生分別扮演審判長、審判員、原告、被告等不同角色,學生在了解案件及思考所運用法律條文過程中可掌握大量的法律知識,進而促進學生法律意識的有效提升。
3.2 注重推行綜合教學模式。推行綜合教學模式,即為對法制、心理、道德等要素開展有效相融,進而豐富課堂法制教育。中職學生往往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所以,應當推進心理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有效結合,唯有在心理健康的前提下,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方可收獲成效。中職學校在組織各式各樣活動過程中,應當注重如何在學習和生活中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道德意志與法律意識,樹立樂觀向上的生活形態[3]。如此一來,依托強大的道德意志與法律意識以抵御各式各樣的不良誘惑,進一步堅定守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3.3 營造和諧良好的校園法制氛圍。和諧良好的校園法制氛圍,是培養中職學生法律意識的一大前提。首先,中職學校在管理層面應當倡導法制治校,使教育管理趨向于法制化,在校紀校規上秉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等原則,真正意義上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法律學習環境。其次,中職學校應當加大法律知識宣傳力度,借助校園網絡、校刊、海報等宣傳媒介,使學生掌握更多實時的法律資訊,進一步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法律意識。
總而言之,中職學校法制教育是推動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一環,是彰顯國家法制化、民主化水平高低的重要部分。提升中職學生法律意識迫在眉睫。因而,中職學校相關人員務必要不斷開展研究分析,提高對法律意識內涵特征的有效認識,加強對中職學生法律意識現狀的深入分析,“加大實踐教學力度”、“注重推行綜合教學模式”、“營造和諧良好的校園法制氛圍”等,積極促進中職學生的有序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