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寧
民辦教育寫入我國法律始于20世紀80年代,1982年《憲法》規定:“國家鼓勵集體經濟組織、國家企業事業組織和其他社會力量依照法律規定舉辦各種教育事業”。之后民辦教育逐漸興起。作為公辦教育的重要補充,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支持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教育”,為新時期我國民辦教育事業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為進一步了解我國民辦教育發展現狀,并藉此在新時代背景下進行原因探究和對策思考,筆者通過實地考察和訪談了解形式,對廣東珠三角幾所民辦中小學進行了解,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問題分析和對策探究。
民辦教育,區別于公辦教育,是社會力量利用自籌資金開設的各級各類學校及教育機構,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在教育領域的體現尤其深刻。開辟多種渠道,開辦民辦教育,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辦學,無疑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民辦教育的自主與靈活性,相較體制內學校,在很多方面具有更大的優勢。
第一,民辦教育的發展,增強了教育的供給能力,開辟了教育發展的新路,形成了公辦學校的合理補充。同時,把老百姓的閑置資金整合起來,投入教育事業,既為民間資本找到投資渠道,又對國家的教育投入不足作了補充;
通常所說的珠三角是珠江三角洲的簡稱,指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入海口周邊一帶。地域上涵蓋廣州、深圳、佛山、中山、惠州、東莞、珠海、江門、肇慶以及深汕特別合作區。
相較其他省份,廣東由于特殊的區位優勢,成為全國民辦中小學辦學最早,在校學生最多的省份,超出北京、上海。而廣東的民辦學校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因此,對珠三角民辦教育的分析也更具摹本意義,對廣東乃至全國民辦教育的進一步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文重點選取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的民辦中小學進行調查、剖析。
總體來說,國內民辦中小學校的發展差異很大,廣東是全國民辦中小學辦學最早,在校學生最多的省份。2016年,廣東省各級各類民辦學校(含幼兒園,不含培訓機構)1.44萬所,占全省各類學校總數約44%。在校生近660萬人,約占全省在校生總數30%。其中,民辦小學約700所,在校生200余萬人,占全省小學在校生的22%;民辦普通初中約960所,在校生約74萬人,占全省普通初中在校生的21%;民辦普通高中約180所,在校生近20萬人,占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的10%。①
廣東民辦教育的率先發展,因素很多,一方面,廣東,尤其是珠三角發達地區,人口凈流入比例較大,公辦教育學位缺口較大;一些家族追求以出國為主的國際化教育服務,市場需求多樣化;此外,二胎政策放開,廣東等發達省份嬰兒出生率較高,也是民辦教育發展的重要原因;再次,民辦教育的發展也是資本驅動的結果。珠三角地區民間資本充裕,民辦教育發展相對成熟,跨界資本介入比較明顯。近三年,在線教育遇冷,一些資本轉向收購實體品牌,對興辦中小學教育興趣濃厚。
1.廣州市民辦中小學發展現狀
根據廣州市教育局公布《廣州市教育統計年報》顯示,2016年廣州市小學學校共953所,實際招生數180334人,在校學生數968531人。其中民辦小學共155所,在校人數321724;2016年初中高中學校共387所,招生數116292人,在校人數505685人,其中民辦初高中共204所,在校人數119017人。②
可以看出,廣州市民辦中小學不只是公辦教育的補充,尤其是初高中,民辦學校更是占據半壁江山。而且比較有特色的是,廣州市民校即名校的比例較大,約為公辦名校的兩倍。同時收費由各校自行確定,比公辦學校高出了許多。
2.深圳市民辦中小學發展現狀
深圳是我國一線城市中外來人口最多的城市,每年人口的凈流入率全國居首。民辦教育也走在全國前列,數量是公辦學校的3倍多,也是我國民辦學校數量最多的城市。2016年,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含幼兒園)2310所,民辦學校(園)占了1765所。政府對民辦中小學的扶持力度很大,使得深圳市民辦教育更具活力。在聯系社會力量辦學的模式方面,深圳也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例如代建模式在各區廣泛推行。2017年9月招生開學的華中師范大學寶安附屬學校由深圳市康達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代建,是寶安區第一次采用“政府+名校+企業”辦學模式。于是各區效法,各顯其能。坪山區引入萬科、華潤置地等房企代建公辦學校,龍崗區將政府建設、社會建設這兩種途徑同時進行,摸索出“政府投資—工務局建設”模式、EPC模式(工程總承包)、PPP模式(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社會+政府按比例建設”模式、“社會投資建設”模式五種建設模式。其中,龍崗區在全市率先推進PPP項目建設,吸納社會資金近1億元,建成深圳市首家由公私合營PPP項目學校(龍嶺初級中學),具有首創意義。
民辦教育作為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公辦教育相同,對社會具有正外部性。對于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產品,應該由政府提供,或者政府資助社會共同提供,否則會導致這些公共產品投入不足,難以滿足社會公眾的需求。
1.營造環境,更新觀念,為社會力量辦學提供輿論和政策支持。從2016年全國教育經費來看,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80.7%,民辦學校舉辦者投入占2.7%,捐贈收入占1.1%。可以看出,民間投入非常有限。其原因跟國家政策對民辦學校辦學的規定不夠確定有很大關系。政府需要制定和完善民辦學校的法律法規,同時加大宣傳、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加快建立健全教育成本合理分擔機制。同時,深化辦學體制改革,改進義務教育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完善捐贈教育激勵機制,落實個人教育捐贈支出在所得稅前全額扣除政策。完善財政、稅收、金融和土地等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捐資助學、出資辦學。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辦學主體多元、辦學形式多樣、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
2.教育主管部門對民辦中小學既要管理,更要扶持。扶持和監管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資金、土地、教師待遇上想方設法,全力支持。以外來工子弟學校為例,這些學校解決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的燃眉之急,對社會具有正外部性,但由于財力不足或其他原因,這類學校的生存狀態堪憂。如其倒閉,公辦學校又無法提供足夠學位,會產生比較嚴重的隱患。對這類學校,政府應積極支持,對于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生均公用經費補助等各項補助,應清理督促落實。同時在法人治理結構、法人變更及教育管理方面嚴格監管,努力促進其正外部性的發揮。
特色就是競爭力,也是立足的根本和生存的關鍵。更重要的是,形成特色的過程也是一個改革的過程,是一個教育自身整體優化的過程。學校在某一個方面的特色,會產生發射效應,其他工作也會相應跟進,學科、部門、級組都會出現競爭態式,從而推動學校工作全面向前發展。
教學質量是學校發展永恒的主題,相比公辦學校,民辦學校受到局限比較多:辦學歷史短、資源建設周期短、教師流動性大、教學科研積淀不厚等。為了補齊短板,民辦學校需要借勢,聯手名校,虛心學習,博采眾長;其次,集團內部及集團間各學校要攜起手來,互相學習,資源共享,共同進步。同時,借助網絡資源,吸收前沿的教學科研成果。
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教師。人才是第一資源,也是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需要教育管理者運用“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以教學科研為方向,以課程改革為重心,關心教師的成長,提升教師專業素質,全面優化教學管理。
注 釋
①數據來源:2016廣州市教育統計手冊數據
②數據來源:廣州市教育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