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4年的時間堅持家校合作,構建出家校新型合作伙伴關系的王瑋航,究竟是一位什么樣的校長?
“2017年,是我到這所學校的第13年,恰好也是在我參加工作的第13年,來到這所學校,現在已經25年了。”作為創校校長,王瑋航到東校時不過三十出頭,早年間在上海實驗學校的浸潤成為了他的底色,其中有一件事,令他印象深刻。
那時,他初任上海實驗學校的教導主任,遇上“家長開放日”,來了許多家長坐在教室后排聽課,有一個班,上課已經5分鐘仍沒老師到場,就有人到教導處詢問。王瑋航一聽,立刻了解情況,并趕到教室,向等待聽課的家長解釋情況。
“我跟家長說實在抱歉,因為換課出現失誤,原定的課上不了,請大家理解,并說明解決方案。當時覺得這件事情自己處理得很好,只是具體的處理細節已經忘記了。”不過,后來發生的事,卻讓他印象深刻。
“你看這個教導主任跑進來,沒有課上,他不給學生打招呼,反而向我們家長打招呼,眼睛里哪有學生。”事發后,一位家長的看法傳到了王瑋航耳中。眼里沒有學生,這樣真實而直接的評價深深戳中了他的心。
2016年暑假,兒童區新鋪的塑膠地面因氣味難聞,遭到家長們的質疑,家委會邀請第三方機構前來檢測,王瑋航在檢測報告出來之前,發布了塑膠地面鏟除通知。
學校在維護兒童身心健康上的果斷,至今仍被家委會津津樂道。“對每個孩子的成長要有一種敬畏感,要多聽聽孩子、家長,甚至社會的聲音,尊重他們的想法,讓我們的教育可以再溫柔一點。”
別看王瑋航在溝通中反饋迅速,但他從來不是一個激進的改革派。
在老師王愛霞眼里,“王校長是在織一張網,通過孩子把所有人連接在一起。在他的引導下,東校不僅是學生的學校,也是家長的學校、社區的學校,它的大門是敞開的,就像他的心一樣。”
建校之初,王瑋航提出了“構建和諧教育生態,實施優質教育服務”的16字辦學理念。
構建和諧教育生態不僅是學校的努力,也需要家長、社區共同參與。但在實踐中大家往往又有各自的價值取向。因此,學校首先要開放。關鍵就是以人為本,把人當人看待,包括教師也是人,是人就會犯錯,有人提出來,就修正。有修正就有改變,學校才能聽到各種聲音,得到家長認同。如果學校故步自封,事事我說了算,自然限制了家長的參與。
同時,學校要善于利用大型活動,增加家校間的凝聚力。
在東校,每年都組織愛心節、讀書節、體育節、科技節和藝術節五大傳統活動。由家委會和學校一同籌辦的愛心節,包括義捐、義賣、游藝、拍賣、演藝等,已經成為學生最向往的節日之一,很多畢業的學生也算好時間回來參加;歷時一個月的體育節不但是腦力與體力比拼,更是團隊合作和親子競技的賽場,每年的活動安排都吸引著全校師生、家長的共同參與,甚至連家中的外公外婆也不忘問一句“這周哪個隊獲勝了啊?”……這樣的活動,促進家長對學校的理解,學校與家長、社區的關系更加和諧,學校的教育生態也更好。
此外,以包容之心促進和諧教育生態的發展。
教育生態需要人的參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個性,矛盾自然不可避免。重要的是處理這些矛盾的態度和方式。王瑋航表示,“我們要強化家校雙方的共性,以積極的態度去解決問題,求大同存小異。就個體而言,每個人的能力有大小,碰到的具體問題和實際情況也不一樣,就更需要我們包容以待。”
米爸最感謝的也正是學校的包容,他在卸任演講中表示,“我們做的事也有與學校發生沖突的時候,但是王校長絕對不輕易說不行、不可以。他一直鼓勵家委會去嘗試,在嘗試中不斷磨合協商。”
如果說教育生態是辦學的土壤,實施優質教育服務就是走向蔥郁的必然選擇。
目前,學校特設家校聯系人工作崗位,由專人負責學校和家委會的各項具體工作溝通實施事宜。在家校合作過程中,家校聯系人和家委會成員起著督辦、反饋、協調的作用,通過預設、召集、共商、實施、反饋的共商機制,確保了實施的效果。
實踐證明,每當有家長表達對學校的困惑不解時,家委會或者其他熱心家長總能主動答疑解惑。隨著時間的沉淀,家長和教師之間隔膜越來越少,互相間的理解和信任不斷加強。
王瑋航強調,在家校溝通中要讓家委會成員有自豪感,而不是優越感;有使命感,而不是負重感,“不拿工資,還壓力山大不行,而有使命感就不一樣”;有榮譽感,而不能為功利 。
在家校的溝通、合作和互相影響下,東校的家校關系由傳統的指導和被指導的主從關系,變為協商、合作、共贏的伙伴關系。
家長答謝會
《感恩的心》這首歌是每年家長答謝會的必唱曲目,彼時,學校領導班子、家委會各部門負責人、家長教師代表都會在舞臺上同唱這首歌。
感恩就是家長答謝會的初心。
早年間,王瑋航赴美考察,參加了當地家委會組織的期末派對。派對在一座私人山莊舉行,邀請家委會的重要成員、校方代表和家長義工等以表感謝。同行的老師都覺得很有意思,回來就在家校會議上做了分享。家長們一聽,也都認為很值得借鑒,當年就舉辦了第一屆家長感恩答謝會。
至今答謝會已連續舉辦五屆,不斷創新,頗具東校特色,每年都吸引著大量家庭參與。為保障安全,學校甚至不得不出面控制參會人數。
整場活動通常持續五六個小時,不但有豐富多彩的文藝展演,還有金愛心家長和老師的頒獎儀式。“全部自發性的,沒有任何的功利。”王瑋航贊賞道,從節目的編排、審核到篩選,從服裝、舞美到燈光音響,從會務流程、布置到秩序維護……都由家長們一手包辦,大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全部都持守著一份愛心、一份榮譽參與其中。
為了這場晚會能如期順利舉行,近百位晚會義工在2個月前就開始做準備工作了。“零基礎”的義工們在籌備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但也得到了很多幫助,大家在摸索和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成長。
首次擔當總導演的秦軼寧表示,“前兩屆總導演在前期籌備中,毫不保留地將自己積攢的經驗和熬了幾個通宵整理的表格,無償分享給我們。在節目征集、審核、調整、彩排,以及當天的總體控制和協調等事務上,更是少不了團隊的鼎力支持和幫助。”
每一屆晚會精彩紛呈、秩序井然的背后,都凝聚著眾多家長志愿者的心血和汗水。
綜合事務部負責了金愛心家長評選、年會報名收費、座位安排、獎品采購、抽獎安排、物品保管等瑣碎細致的事務性工作;公益部負責晚會現場家長志愿者的招募;生活安全部負責晚會的安保方案與實施,包括崗位安排、會前預防、會中巡邏、站崗等;宣傳部負責活動前的宣傳預熱,會中的采訪、攝影,微信直播,會后發稿……大家都是用“職業人的素養”來完成公益的事情,這樣的氛圍非常感人。

米爸認為,這一臺晚會將平時家長點點滴滴的參與匯集在一起,讓大家了解原來孩子們在學校的每一天,背后還有著這么多人的支持,是一個多方面、多能量的聚集,值得我們彼此感謝。
“這個晚會不僅僅是答謝,其根本還是給家長和孩子們提供了一個舞臺。歸到這塊上面,更多的家長就更樂意來參與了。”王瑋航強調,一定要把有意義的事做得有意思。的確,每年答謝會,都像是一場家長與孩子們的大聚會,尤其是孩子們,會徹徹底底地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