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銘
吳戈先生說過“中國的戲劇是以完全的手段演故事的藝術”,在中國,戲劇是一門綜合了導演、劇作、音響、表演、舞美和燈光的綜合性藝術活動。肢體語言在其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古人云“言之不能盡之,象能顯之”,對于戲劇中的表演藝術,人們也可以說它是行動的藝術。
一、什么是肢體語言
語言指的是與人交流和溝通的方式。人們在生活中習慣于用說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演員在塑造角色時也習慣用語言來體現人物性格。同時,尋找構成外部性格化所需要的典型動作、表情、姿態、步態、語氣和手勢等特點,激發應有的情感從而達到角色從外到內的協調一致,再通過角色的語言、面貌、肢體語言的配合將人物的內在個性表現出來。演員在抓住內心的同時,也要抓住外部。而所謂肢體語言是指通過典型動作、表情、姿態、步態、語氣和手勢等,與觀眾進行溝通,使得演員通過外部體會內心,再通過肢體展現出來,從而表達人物的內心思想。
人對于肢體動作的自然感知是客觀存在的,這種感知存在于生活的時時刻刻、方方面面,是人們習以為常的條件反射。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往往會忽略這種身體動作的自然感知,在舞臺上顯得無所適從或是無從下腳,肢體表達不到位,身體僵硬拘謹,不敢做動作,在舞臺上畏畏縮縮,完全不具有藝術的美感。所以,演員要將已知的肢體語言感知的信息片段進行重組,在符合生活邏輯及戲劇規定情境的前提下,在舞臺上用最快、最準確的方式讓肢體的本能符合戲劇情節和人物個性表達的要求,這就是合格的肢體語言的運用。
二、戲劇規定情境下肢體語言的體現
舞臺、演員、觀眾合力造就了話劇表演這一藝術形式,話劇表演中存在一個觀演關系的問題。如何處理好這種關系成為導演表達作品思想情感的關鍵。演員通過肢體語言向觀眾傳遞信息,更能夠將觀眾帶入所設定的情境中。如何發掘話劇中肢體語言,對角色進行再創造,一直是演員探究的難題。
京劇《三岔口》將戲曲舞臺上虛擬性這一表演方式的魅力發揮到了極致。扮演劉利華和任堂惠的二位演員在只有一桌二椅的燈火通明的舞臺上,卻能生動地表現出摸黑打斗的真實感覺,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一套虛擬的程式化動作。例如,眼神的左右環視表現在黑暗中極力想要看清,上身略為前傾左右環顧表現搜尋摸索。《三岔口》中演員的武打身段非常漂亮。在黑夜打斗開始時,劉利華帶著一把大刀出場,先是從刀上翻了一個筋斗,然后再從刀上一躍跨過,這兩個動作一氣呵成,令人印象深刻。還有打斗中間,任堂惠一翻身,從地下穩穩地跳到桌上,動作干凈利落,相當精彩。之后,任堂惠站在桌上,劉利華站在地上,二人以慢動作左右顧盼,相互試探,身型及動作在富于喜感的同時,充滿了藝術張力。這就是中國戲曲所強調的虛擬空間的應用,更符合吳戈先生提出的“我演你信,你信我演”的觀演雙方需要共同遵守的準則。
這些肢體語言之所以極富于藝術魅力與感染力,正是因為這些肢體動作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通過藝術化的夸張處理和戲劇化的渲染后,顯得極為傳神。
三、如何塑造富有節奏感的肢體語言
發掘肢體語言,既是人性的開發,也是靈魂的探索,人們應該懂得發掘自己身體里的潛能,利用自己的身體去創造屬于自己的肢體語言,讓肢體語言在表演再創造中發揮最大的作用。
約瑟夫·格雷夫斯的獨角戲《一個人的莎士比亞》講的是格雷夫斯六歲的時候寄宿在一所英國的男子學校,他非常不幸又極端幸運地遇到了才華橫溢而又嗜酒如命的瑞維爾校長對新生開展的軍訓式莎士比亞教育。在迷茫與懵懂、羞愧與堅持中,格雷夫斯漸漸走進了瑞維爾校長那充滿愛、激情、詩歌、悔恨和沉淀的豐富世界。整部話劇的布景簡單至極,一個演員、一張課桌、兩張椅子,還有一張莎士比亞的照片和一本莎翁全集,這就構成了整部戲舞美的全部。瑞維爾的肢體語言非常生動,緩急有序的步伐、道具的擺放和推倒以及不時的跪地、撲倒、突進,都可以看出演員的情緒。這部獨角戲的最后一幕,當維瑞爾校長在學生面前脫掉莎士比亞的裝飾時,那個后悔、自責、傷心欲絕的父親佝僂著肩膀,既渺小又平凡,讓人能看到父親袒露他從未對子女說出的心聲,當“Poor Tom”這位殘障的兒子用盡全身的力氣,聲音嘶啞,斷斷續續地念出“To be or not to be”時,筆者好像失去了語言的能力,只是深深地沉浸在可憐卻又充滿生命力的“Poor Tom”的話語里。
身體是不會說謊的,心理學者會通過觀察人的行為舉止判定所言真假而不是通過語言,因此話劇中的肢體語言在規定情境下對于舞臺人物來說是真實的。想要運用好肢體語言,人們一定要從生活中去發掘,去觀察生活肢體語言和舞臺肢體語言的細節。演員在舞臺上想要盡情地運用肢體語言去表達內心情感,需要靈活地運用自己的身體,這不容易。因此,演員需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身體,讓身體的外部動作與自己的心里動作達成一致。
四、結語
戲劇演出時,戲劇表演者會運用肢體語言,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將生活中的現實元素加以提煉與升華,同時在嚴格遵守假定性原則的前提下與現實生活區別開來,使得其表演在藝術意義上既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
(云南藝術學院戲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