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婷
在遼王朝廣闊的地域上,農田開發取得了不小的進步。遼朝歷代統治者大為重視農業,任用賢才教授墾藝。漢人等大量涌入,開墾荒地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先進的技術,使遼代的農業水平得以提高。遼朝統治者出臺了一系列的重農政策,并采取積極措施應對自然災害給農業造成的破壞,鼓勵和支持農田開發與生產。在農田開發的過程中,從早期到中后期,地域逐漸擴大,生產方式也隨之進步。在君臣民共同的努力下,遼代的農田開發成就顯著,農業經濟更加繁榮發展。
一、政府對農業的重視
契丹農業雖然從整體上來看還達不到中原地區的水平,卻是北方農業開發的先行者。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賴于農業的支持,契丹農業在中國農史上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不可對其忽而不論。
遼太祖用韓延徽教授墾藝,但是漠北之大并不是一人或者一群人就能夠畢其功。遼太宗時,遼代勸農的艱巨任務仍然是普及農業知識和推廣農業的操作技能。要推廣農業,那就必須先安定好漢人。韓德樞子承父業,在安集漢民勸課農桑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深得遼太宗的信任。遼太宗時已經成立了專門主持農政的機構,由這些機構來教民眾種植。天子還多次親閱稼苗,以表示對農業的高度重視。
遼圣宗時,農業觀念發生了轉變,農田大規模開發。遼朝歷代皇帝都十分注重稼穡,并且注意對太子王孫的農業知識以及農業觀念的教育。遼興宗不僅在自己少年時就學習農教,而且把農業與國家穩定、人民生計聯系在一起,體現了他對農業的重視。但是對于契丹民族來說,重農觀念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耶律昭以“吏雜以糠秕”為由,強調了畜牧為國富之本,這并不是說肉食不可以摻假,而是體現出契丹的傳統思想,就是以畜牧業為本。從中也可以看出,契丹的農業已經漸漸強于畜牧業。為了加快農業發展,遼代還實行了屯田之法,百姓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并建立了村制。從遼圣宗太平元年以后,土地出現了私有化的傾向。遼有公田制、閑田制、私田制三種田制。閑田雖無人耕種,但仍屬公有性質,民間的私田一般是私人開墾之地,大多是流民所為,與貴族所有的私田又不相同,這些私田還有交稅的義務。
北方的天災是影響農業發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初期的農業經不住自然的侵擾,所以遼人發明了種樹阻沙的技術。契丹整體地勢比較低洼,因此水災是一個突出的農業災害。統和十一年秋,桑干河與羊河發水,居庸關以西莊稼受害嚴重。契丹人曾就此向宋人請教。遼圣宗統和十二年,漷陰鎮水,漂溺30余村,詔疏舊渠。一面免去災民租賦,一面梳理舊渠,表明契丹科學農業思想的確立與確保豐收能力的提高。除了水災以外,旱災對農業也有很大的影響。《遼史》中關于旱災的記載也比較多,相對于水災,契丹人處理旱災采用的是迷信方式。有時候契丹還有霜旱的現象。從稅錢折粟舊法看,這是契丹救災的傳統方式,而遷徙災民則是一種新方式。擇沃壤、給牛和種子以重新發展不失為周到的措施。此外,契丹救災還有義倉、轉運糧食等方法。為保證農業開發能夠順利實施,遼代除了優惠的政策之外,更多依靠行政命令,并且付諸法律。總之,遼圣宗時所推行的妨農則去的原則,充分表達了重農和民本的思想,對農業發展和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縱觀遼代的帝王與農業,遼太祖至遼穆宗時期為農業的初創和發展時期,遼景宗至遼道宗為興盛期,遼道宗和遼天祚帝為其鼎盛與完成時期。遼代帝王對農業的發展起著主導作用,漢人是遼代農業的技術力量和實施主體。
遼代農業得以發展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契丹統治者采取了重農、興農的政策。在遼朝的國民經濟中,農業生產已逐漸上升到最為重要的地位,從而成為遼統治者在制定政策時優先考量的因素。
遼太宗繼承了遼太祖教墾藝的傳統,鼓勵更多的人投入農業生產。為了執行勸農政策,遼太宗詔有司勸農,保證勸農政策的執行,對敢傷農者以軍法論,軍法是極其嚴厲的大法,因此有效地保證了勸農政策的實施。
遼代后期一直采取鼓勵農業發展的政策,并獎拔從事農業的有功人員。遼道宗還制定了“入粟補官法”,有力地刺激了農業的發展。同時,遼道宗繼續執行“平賦稅,繕戎器,勸農桑,禁盜賊”的國策,保證農業順利發展。因此,人們的農業觀念發生了根本轉變。從畜牧為國富之本到耕牧并舉,再到以耕為先的思想觀念變化,既是遼圣宗強行推廣農業的結果,也是農業效益發揮重要作用的體現。為了使農業貿易、經營能夠更加規范化,朝廷立法以保證和刺激農業的發展。
二、遼代農田開發的表現
(一)遼代前期農田開發
從遼太祖到遼景宗的這一時期為遼代前期。
一是因為契丹軍隊的南下侵擾,其俘獲了大量中原漢人,這些漢人被迫大量遷到北方,他們在契丹的核心區域勞作,將進步的農業技術引入遼西兩河區域;二是契丹征服了遼東渤海國,渤海國有著傳統的農耕生產基礎,對契丹發展農業大為有利。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石敬瑭割讓燕云十六州給遼,使遼輕易地獲得了這些地區,所以農耕區域較建國之前有所擴展,卻遠遠不能跟面積廣大的草原牧場相提并論。其主要農業耕作區域有四塊。
一是位于遼西兩河區域的“插花田”。“插花田”主要分布在草原上,中間以中小城市為核心區域,其多分布在潢、土兩河區域,此處設立了頭下軍州,驅使大量漢民和渤海遺民耕作,《遼史》卷三十七《地理志一》記載:“頭下軍州,皆諸王、外戚、大臣及諸部從征俘掠,或置生口,各團集建州縣以居之。”所以,大量“插花田”被開辟出來。二是位于南部燕云地區的農耕區域,契丹得到了燕云地區,“益富饒矣”,農田得到了大力開發。三是遼東南部的農耕區域。渤海遺民主要在這一地區從事農業生產,原渤海國的農業經濟較為發達,遼滅了渤海國后,在其土地上建立了東丹國。四是西北邊境的“屯田”區。這是遼代前期新開拓的農牧交錯的混合區域。
(二)遼代中后期農田開發
從遼圣宗到遼天祚帝這一時期為遼代中后期。
這一期間,農業與之前對比出現了最為顯著的變革,農業耕作面積逐漸擴大,農產品的產出總量也大幅度升高,在國家經濟中,農業經濟的地位已不容小覷。同時,國家大力幫扶農田開墾,開辟了許多屯田點,使國內可供耕作的土地區域面積大增,農業田地規模不斷廣大。
“插花田”的規模不斷擴展。一是遼圣宗時新設許多州縣,遷入大量人口,使得這一區域的耕種面積不斷增加,農業勞動力數量大為增加。二是這一地區騰出了許多適合耕作開墾的“曠地”,部分從事畜牧業的契丹人遵從朝廷命令而遷到邊關鎮守,而這些“曠地”隨后被當地遷徙而來的居民開墾為良田,使得這一地區的農耕區域擴大。統和十五年二月,遼圣宗下令在永州進行農田開荒,“詔品部曠地令民耕種”。三是奚人推動了該區域的農田開發,奚人農業生產技術較高,農業生產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澶淵之盟”后,宋、遼兩邊都重修于好,有了相對穩定的局面,為農田開發營造了很好的外部環境,因而燕云區域的農田開發成果顯著。在燕云區域,除了留下“軍行”路線以外,水田被允許相繼開墾。除了平原地區之外,遼代中后期燕云山區的農田開發也蒸蒸日上,該地區的寺田經營狀況良好,說明其農業生產已經達到一定水平。
遼東地區的農業區域大幅度往北延展。西北和北部的邊陲屯墾地區不斷開拓。開墾區域逐漸增大,從而使大漠以北區域的農田開發步入鼎盛階段。這一期間,該地區主要是由邊防駐守的契丹軍人及其家眷來進行農耕勞作。以軍事屯田為首要的耕作形式,屯田的地點有的散布在駐地附近,有的則散布在土地肥沃的河谷沿岸區域。
遼朝中后期,從遼圣宗開始推行重農措施起,以后的各代帝王都能夠很好地把該政令加以實施。在遼圣宗之后,遼朝基本保持和平,使農業有較好的發展空間。在君臣民的奮斗下,遼朝農業開發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體現在開墾面積增大、農作物產量提高、農產品品種豐富、生產工具先進等方面。
在政策法規的刺激和保護之下,隨著人們農業觀念的逐漸變化,種植的方式和品種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原先的農作物主要以谷、黍(包括黑黍)、豆等,后來增加了水稻。在北方大面積進行推廣水稻,給契丹的農業發展起到了實質意義的提升。隨著農田的開發,生產工具也隨之進步并且變得越來越先進,冶鐵業發展迅猛,并且都有了不小的規模,先后出現了犁樺、犁鏡、鋤、鍬、鎬、鈕、鍘刀等鐵農具。這些都是農田開發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三、結語
在遼朝2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其取得的成就不容小覷,農業方面也是如此。契丹民族從北方崛起,逐步向中原挺進,在得到燕云十六州后,國土面積進一步擴大,其也吸納了大量漢人和其他民族之人。這些人民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耕作方式等,對于契丹農業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使契丹從一個以漁獵為主的游牧民族過渡到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北方大國。而農業能夠得到較好的發展,這與統治階級推行的政策是分不開的。首先,統治者高度重視農業,給予農業發展空間,任用賢才教授墾藝。其次,統治者先后出臺很多政策來幫扶農業,重農政策的實施無疑推動了農業的發展,農業經濟日漸繁榮。最后,統治者出臺不少救災措施來應對農業自然災害,減輕農民負擔。遼代農田開發區域逐漸擴大,形式多種多樣,使農業蓬勃發展。在君臣民和社會各階層的共同努力下,遼代農業開發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社會也不斷向前發展。
(延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