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嬈 付一璇 鄧永輝
[摘 要]2018屆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820萬人,需要通過多種形式的就業服務來促進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目前,國家級、學校級和市場領域的就業服務供給在提供就業服務的同時,也存在著一定問題,國家就業服務平臺要通過高校就業信息平臺發揮作用,采用多種途徑完善高等學校的就業服務供給平臺,從誠信建設角度完善市場就業服務平臺。
[關鍵詞]微時代;大學生;就業服務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8)05-0140-03
Abstract: 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the year 2018 has reached 8.2 million, and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through various forms of employment services. At present, while providing employment services at the national, school and market levels,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in providing employment services. The national employment service platform should play a role in the propaganda of the national employment service platform through the specific employment information platfor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hould adopt various ways to perfect the employment service supply platfor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erfecting the Service platform of Market Employ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nesty Construction.
Keywords: Micro Ag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ervice
[作者簡介]付嬈(1996-),女,本科生,2017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710240087)的參與人,研究方向:勞動經濟;付一璇(1998-),女,本科生,2017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710240087)的參與人,研究方向:勞動經濟。
[通訊作者]鄧永輝(1973-),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勞動經濟。
近年來,大學畢業生數量快速增加,從2003年的212萬人增至2016年749萬人。在數量增加的同時,其多元化、個性化就業需求與崗位需求存在錯位,導致普通高等學校的大學畢業生找不到滿意的工作,或者在短暫的就業之后發生頻率較高的職業流動。針對這種現象,可以借助“互聯網+就業創業”服務平臺,使大學生了解社會需求,主動調整自身的就業預期和就業意愿,實現與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的社會需求相匹配的目的。從技術角度來看,根據《2017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7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人,手機網民為7.23億人,學生群體以24.8%的占比高居第一位。因此,在微博、微信等傳播速度更快的新媒體廣泛使用的情況下,借助“互聯網+就業創業”服務平臺,拓寬大學生就業服務供給途徑,具有時代必要性和主體可操作性;能夠達到讓大學生及時在能發揮自己比較優勢的崗位就業的目的。
一、大學生就業服務供給現狀
(一)國家級的就業公共服務供給平臺
全國大學生就業公共服務立體化平臺是國家級的就業公共服務平臺的典型代表,其由教育部主辦、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網絡聯盟支持,為高校畢業生就業提供全面信息服務的公共服務平臺,平臺包括專場招聘會、雙選自助廳等提供廣泛咨訊服務和培訓交流的9個功能模塊,服務對象包括政府就業部門、高等學校就業部門、大學生和用人單位,并將政策宣傳、市場監測和輔助管理融為一體,是兼具服務范圍廣度和個性化深度的就業服務平臺。不僅具有解決用人單位和大學畢業生之間勞動力供求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最新資訊,還致力于提升高等學校就業指導部門的就業指導水平,通過大數據的信息服務為政府就業公共服務部門提供政策制定和執行尺度等方面的參考。
(二)高等學校的就業服務供給情況
高等學校的就業服務供給情況由學校的就業課程學習和就業指導組成。就業課程學習由專業的就業知識指導和學年實訓組成,前者是指所有大學生都要接受《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學習,督促學生思考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做以規劃;在學年實訓期間,進行崗位模擬和財務知識的普及,不僅涉及到就業崗位,還涉及到基礎的創業心理和創業技能的訓練。在就業指導方面,高等學校在學生工作處設置專門的就業指導服務部門,對國家和地區的就業政策和創業政策進行宣傳告知;經由專業的服務人員對接各行業的招聘單位,在畢業季定期或不定期發布招聘信息,為畢業生就業創業提供各類服務。另外,還設有專門的微信公眾號,大學畢業生可以通過微信掃碼獲取就業信息,可以通過最便捷的途徑獲取經由學校聯系的各類可靠就業信息,獲得從大學到用人單位、從學校到崗位的各項服務程序。
(三)市場的就業服務平臺
58同城、趕集網直聘等招聘網站是市場的就業服務平臺。定期發布各地區各類崗位的供求信息以及工資的指導線,也是高等學校畢業生獲取就業信息的一個來源。
二、大學生就業服務供給問題
(一)國家就業公共服務平臺的就業服務供給問題
全國大學生就業公共服務立體化平臺框架設計具有宏觀性。由于國家級的就業公共服務供給平臺的設計考慮了全國范圍內大學生的情況,框架設計比較宏觀,各層次高等學校的大學畢業生在學習和領會時存在差異,能否有效利用信息是因人而異的。
(二)高等學校的就業服務供給問題
雖然現在各大高校都開始進行就業指導對學生規劃的授課,但是普遍上存在課時少、針對性不強、輔導周期短的現象;而且,采用課堂統一講授模式,缺乏互動環節和個性化的專業指導,在缺乏自我表達和仿實踐演練的情況下,大學生普遍缺乏自我推薦等方面技巧,導致《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授課達不到預期效果,大學生對自己的職業根本沒有規劃或者規劃不足。
(三)市場的就業服務平臺存在的問題
市場平臺信息存在審查不足現象。市場上的就業信息平臺大多以盈利為主,平臺上的商家信息是不真實的,而平臺缺乏適當的監管,導致大學生就業時受到財物損失,也為人身安全帶來極大危害。例如58同城這樣的網絡平臺,建立這個網站的初衷是通過免費分類信息,增加信息的對稱性,幫助更多的人解決生活和工作所遇到的難題。但是,由于平臺缺乏足夠的資源來核實求職就業信息的真實性,致使大學生應聘就業時遭遇虛假的招聘信息,而目前平臺的資源無法達到對所有招聘信息嚴格審查,保證效果的真實可靠性。
三、大學生就業服務供給的對策建議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廣泛使用,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因快捷便利、實時互動、聲音畫兼備、更新速度快的特性,已經成功吸引大批青年大學生參與其中。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課堂下,手機都是大學生的隨身必需品,使得指導就業創業信息化的渠道和平臺變得多樣化。
(一)國家就業服務平臺要通過具體的高校就業信息平臺發揮作用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高等學校畢業生要轉變就業心態,將就業預期與社會需要有效鏈接。高等學校要加大對國家就業服務平臺信息的宣傳力度,使學生及時了解國家的就業服務內容,通過國家大政方針和經濟產業發展的廣泛宣傳,從思想意識方面掃除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觀念障礙;然后,在市場需求主導就業、政府宏觀調控的背景下,讓學生依據興趣,通過國家平臺搜集多元化的就業信息,扎根基層,在實踐鍛煉中提升才干,保證創新型社會的人才智力支撐效率的充分發揮。
(二)學校的就業服務平臺從多環節發揮作用
1.通過“互聯網+”來改造學校內部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例如普通高等學??梢圆捎没旌鲜秸n堂教學模式,將優質教育資源的遠程教學和線下教師輔導相結合。這樣,學校就可以在師資有限的條件下,讓教師鉆研社會需求和專業特色,依據社會需求,在專業特色領域提煉若干個專業方向,通過學生在課下查閱相關資料,制作專題式的“職業生涯規劃案例”,在課堂中對此專題進行講解,以供學生結合自身職業興趣,提高學生學習、領會并規劃自身的職業生涯,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學習效率和實際應用。
2.各高等學校要對已經畢業的大學生開展訪談,訪談可以是以面對面的形式開展,也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以遠程講座的形式展開,讓校友對高等學校的就業培養課程體系的優缺點進行評價,對人才培養模式中就業規劃的部分進行改進,提升就業培養課程體系的優勢;也可以讓校友對在校生提出學習和社會實踐的建議,以便給學校和在校生提供經驗和教訓,少足彎路。在畢業生尋找工作期間,可以借鑒美國和日本的“多方協同”就業服務供給模式,高校和雇主保持密切溝通,社會非營利組織充當高校和雇主的溝通橋梁,共同促進大學生就業[1]。
3.以學校的名義建立微信校友群,借助微時代背景下新媒體資源,從人才培養、就業信息、職業測評、模擬應聘等多個角度展開高等學校大學生就業服務中的應用策略。在校友群中,讓社會各界的校友提供各類就業信息、行業工藝、技術改進的實務,讓學生在學習期間接受更多的實務界經驗,以便讓學生在寒暑假可以到校友所在的用人單位進行實習實踐,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夠將社會實踐在“廣闊的中國大地”上展開,有利于大學生更多的了解社會需求和行業需求,將理論聯系實際,更好地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而這樣的校友群,也會從學生就業需求、用人單位信息發布、就業指導經驗與新的微平臺相結合,其實質是集人才培養、大學生就業服務供給體系于一體的新型平臺,能夠將大學生人才培養的過程和畢業生就業服務的結果融于一體。
(三)從誠信建設角度完善市場就業服務平臺
需要完善社會征信系統來提高市場就業服務平臺的招聘信息真實可靠性。為此,要在全社會開展誠信宣傳,通過有效的失信懲罰來規范社會風氣。具體來說,市場平臺應完善和普及二三線城市的網站建設,加強對平臺的監管,建立平臺的誠信度等級制度。使市場平臺從自身誠信建設的角度,嚴查商家各類有效證件的真實性,來間接地提高商家發布就業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2]。使更多大學生能夠使用就業服務平臺,快捷地搜尋到安全可靠的工作。
[參考文獻]
[1]王曉晴,張婉,黃志斌.大學生國際服務供給比較研究——以西方六國為研究對象[J].中國勞動,2016(8):13-17.
[2]艾陽明.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構建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的路徑研究[J].中國商論,2017(3):177-178.
(責任編輯:顧曉濱 馬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