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講述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的方法:一、在朗讀中整體把握文章的意蘊。二、在理清線索脈絡中整體感悟理解作品的主旨。三、在情景創設中品味感悟情韻。四、“點”“線”“面”結合整體把握文章主題。
關鍵詞:整體把握;感情朗讀;思路;情景創設;直接突破
在教學中,我們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即學生費了很長的時間讀了一篇課文,最后卻不知所言為何事。其實這些學生就是沒有掌握整體把握課文的方法。在多年教學實踐中,我摸索積累了一些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 在朗讀中整體把握文章的意蘊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不管是任何體裁的文章都可以通過朗讀來進行初步的感知。我們可以通過朗讀去感受詩歌的韻律美,通過朗讀去享受散文的意境美,通過朗讀跟隨小說主人公一起經歷生活的跌宕起伏,通過朗讀感受強烈的戲劇沖突——所以,我們要想方設法讓學生靜下心來,讀出意蘊和情趣,讀出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受。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它寫了一個小女孩在大年夜街上賣火柴凍死街頭的事情,表現了作者對窮苦人們的深切同情,同時也反映了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合理。在教學時,我根據該文的感情基調及中心思想引導學生朗讀,提醒學生根據小女孩內心的情感的變化變換語氣和速度,這樣一遍又一遍在感情朗讀中很好地整體上把握文章的靈魂和意蘊。
二、 在理清線索脈絡中整體感悟理解作品的主旨
圍繞一個中心精心選材,按照一定的順序展開敘述,連貫地有條理地表達思想的路徑就是文章的線索。線索是文章結構的脈絡,不管哪種文章,總是根據線索來組織語言材料的。我們閱讀文章,順著文章的線索去深入地閱讀,才能領悟作者構思文章的獨具匠心以及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功力,最終準確把握文章的主旨。如《凡卡》一文,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在寫法上有著獨特的地方,即順序中有多次插敘,我們在感悟課文時,要讓學生理清文章中“信的內容”是順敘,而“對鄉村生活的回憶”是插敘,“凡卡寄信部分”又是順敘,并分別深入感悟理解,這樣使學生理清了文章線索,也感悟到了相互之間的關系,“作者為什么要在凡卡的學徒生活穿插凡卡對鄉村生活的回憶”這個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三、 在情景創設中品味感悟情韻
教師如果能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創設與教材相符合的教學情境,并適時地引導學生陶醉其中品其情韻,就能悟出教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音樂、繪畫、具體事物、多媒體,或者單獨或綜合運用語言,都能創設出逼真的情境,使學生產生新穎感、驚奇感。例如,在教學《一株紫丁香》一文時,我先在課前將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貼上紫丁香、少先隊員栽小樹苗的圖片。課一開始,我先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歌曲《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讓學生欣賞,并把課文的插圖貼在黑板上了。美妙律動的音樂,加上五彩繽紛的畫面,很學生的心很快被吸引住了,他們的學習熱情一下子被點燃起來了。我借助多媒體演示“綠葉在風里沙沙,那是我們給您唱歌,幫您消除一天的疲倦。”以及“滿樹盛開的花兒,那是我們的笑臉,感謝您時時把我們掛牽”。讓學生一邊看畫面,一邊感受紫丁香“香”的氣息,并引導學生把自己想象成畫中的人,自由暢想教師和少先隊員的神情、動作、語言,由此體會少先隊員栽樹時歡快、喜悅的心情。
四、 “點”“線”“面”結合整體把握文章主題
“點”“線”“面”結合理解感悟是整體把握一篇優秀文章的好辦法。對文章中出現的關鍵的詞語、字眼、名言警句或者過渡段等的理解,是點;貫穿全文的線索,是線;體現思想感情的主要語段,是面。“點”“線”“面”結合起來,能順暢地實現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如一次去聽一位老師執教《給予樹》,課堂伊始,執教的老師在導入課題這一環節中,先強調了“給予”一詞的讀音,再請一名學生解釋“給予”一詞,讓學生初步感受了這個詞的意思。在初讀課文后,讓學生交流課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給予”,在品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緊緊抓住“給予”一詞,讓學生充分地感悟,慢慢地走進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使學生對文章主題的把握又上升到了另一個高度,懂得金吉婭給予小女孩的不僅僅是洋娃娃,更是她的仁愛和對小女孩的同情和體貼,使學生對金吉婭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達到了更深層次的境界。
總之,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把“整體把握”意識,并在教學的過程貫穿其中,作為語文老師,我們要善于實施整體教學,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3年版).
[2]《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語文》(人教版).
[3]《小學新課標資源庫.語文卷》.
[4]張樺,希堯.文章,整體把握的對象[J].內蒙古教育,2004.
作者簡介:
陳亞芬,福建省龍海市,石碼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