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華
摘 要 隨著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進入我校學習臨床醫學。病理學作為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在醫藥衛生和生物科技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校自開展留學生教學以來,留學生自身的文化差異、語言障礙、學習效率低、技能掌握難等成為了留學生教學的瓶頸。由于病理學教學效果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臨床醫學課程的學習效率,因此我院針對留學生病理教學中出現的上述問題,不斷進行教學方法的實踐與探索,摸索出一套適合留學生病理學教學使用的帶教方法,不僅可提高留學生的學習效率,還可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為培養出適合醫學科技發展的優秀留學生提供參考。
關鍵詞 留學生 教育 病理學 實踐 探索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9.05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grow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ied clinical medicine in our school. Pathology as a "bridge" between basic medicine and clinical medical science, in medicine, health care and biotechnolog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ince teaching these students in our school, their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language barrier, low learning efficiency, difficult to master skills became the bottleneck of the students in teaching. Because the effect of pathology teaching directly affected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of the clinical course,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we exerted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seeking for a set of suitable for the teaching methods used in pathology teaching to international students, not only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bu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aiming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to cultivate the excellent students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word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ducation; Pathology; practice; explore
隨著信息多元化、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的快速發展,我校留學生數量日漸增多,自從2004年以來,我校培養畢業700余名臨床醫學的留學生。他們主要來自印度、尼泊爾,學成回國后執醫資格考試通過率達到80%以上,雖然培養成效顯著,但是由于文化差異、語言障礙、學習效率低、技能掌握難等問題,使留學生學習效率降低,一定程度影響著留學生教學質量。病理學是臨床醫學專業基礎學位課程,主要探討疾病的病理變化、發病機制及病變過程,是基礎醫學向臨床醫學過渡的“橋梁”。[1]要想學好這門“橋梁”課程,既需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又需要有嫻熟的操作技能。針對來院留學生基礎薄弱、學習效率低、操作能力差等問題,我院病理教研室在病理學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方式、方法不斷探索、研究和實踐,尋求適合我院留學生特點的教學模式,以求提高病理學教學質量,培養出合格的醫學畢業生。
1 病理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根據我院將近14年的留學生教學反饋情況,我院留學生自律能力不足、語言障礙、操作能力薄弱、文化背景差異、溝通交流能力差,以及我院的教材不統一、教學方法單一仍是影響留學生病理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具體情況如下:
1.1 留學生自律能力不足
我校的留學生多數來自印度,印度的教育體系一直沿用英國的教育模式,學生長期受開放式教學的影響,思維活躍,不拘一格,但紀律較為散漫,自我管理能力欠佳。比如,在病理學理論課上,遲到、早退、甚至曠工現象較為嚴重,在病理實驗課上,更有學生課間下位走動、交頭接耳講話,漠視實驗報告,更有甚者,不領切片,不開顯微鏡,甚至在顯微鏡互動室內看視頻玩手機,無視教師教學,嚴重影響病理學的教學秩序。
1.2 語言差異
我校留學生教學均采用英語,部分課程為雙語教學。由于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可滿足各國留學生和師生的學習需求,故而我院留學生病理學采用的是全英文教學。為了使來校留學生更好地學習醫學專業知識,他們還選修了醫學漢語課程,方便了英語為主、漢語為輔的教學,提高了留學生的課堂接受力。由于留學生來自不同的生源國,其思維方式、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均存在差異,且其英語口語含有當地本土因素,難于交流理解。故而,學習標準化的美式英語口語仍是我校留學生和我院醫學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只有英文水平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才能上一個新臺階。
1.3 操作能力薄弱
由于病理學診斷通常作為惡性腫瘤性疾病診斷的金標準。因此病理學實驗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病理診斷基本技能。這就需要學生不僅要認識人體正常組織結構和病變組織的區別,還需要掌握組織操作常用實驗技術,如常規光學或電子顯微鏡使用方法、組織病理切片及染色技術、免疫組織化學等。除此之外,臨床病理診斷還需要結合病人的病史、體格檢查、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這就需要學生主動收集臨床病例資料,具有較強的實踐和溝通技巧。由于病理實驗操作的復雜性和臨床病史的隱私性,留學生很難對某一病種的整個病理變化了解的透徹和精深。這就需要教師循序漸進地培養他們正確認識疾病從基本的形態改變,到疾病的臨床診斷,再到常規治療的臨床思維能力。只有熟悉了病人的病史特點、掌握了組織病理常用操作技術、明確了疾病的病理診斷,才可能為臨床疾病的精準治療提供可靠保證。
1.4 文化背景差異
我校留學生來自不同生源國,存在文化差異、語言差異和信仰差異,因而增加了某些疾病的病理學教學難度。如宮頸息肉、尖銳濕疣、肝血吸蟲病和男性乳腺發育等我國常見和多發疾病,其病因的復雜性和地區的差異性,使留學生很難理解疾病的病變過程,更羞于在臨床中采集重要病史資料,不利于病理診斷技能的提高。這就需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結合我國國情和疾病演變規律,講解疾病發生發展的基本過程。如教學過程中引用一些新穎的詞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結合生活當中的實例形象比喻組織結構及功能特點,增強學生的記憶力,對于行動散漫、語言豐富、思維活躍的學生,可采用問題式教學,激發他們的思維能力,提高課堂凝聚力。
1.5 溝通交際能力差
由于文化、信仰和語言差異,致使我校留學生與留學生之間、留學生與教師之間以及留學生與中國學生之間均難于深入地溝通和交流。我院留學生進入臨床病理科實習時,在與醫生、技師以及患者的溝通方面也存在較大困難。由于生活習俗的差異,再加上語言障礙,我院臨床醫學留學生很少與中國學生一起自習、一起交流。進入臨床后,出于膽怯和害羞,他們詢問病史和做全身體檢的效率普遍不高。這就使得留學生缺少實際操作以及與患者溝通的機會,不利于留學生素質的提高。
1.6 教材不統一
目前,我院臨床醫學專業留學生病理學教學仍采用的是Robbins Pathology英文教材,部分留學生選擇的是Williams Oxford Pathology,各個教材側重點不同,教學過程中也未做統一要求。教師教學仍主要采用Robbins Pathology英文教材,輔以其他英文參考書,如Pathology Exercise,大連醫科大學教材等。結合這些優勢教科書的側重點,基本可滿足教學需求。由于教材的多樣化,使得學生學習復習時易于忽略某些知識點,就教學效果而言,是否留學生真切地掌握了疾病的基本病變特點,仍需要長期的、多元化的臨床考究。
1.7 教學方法單一
我院留學生病理學教學是理論課結合實驗課進行的。理論課的實施通常是以圖片、視頻和理論知識講解為主的多媒體教學法,它可向留學生傳達最直觀的病變信息,便于深刻記憶。留學生實驗課則是通過病理切片、組織器官標本以及實際操作為主的教學方式進行,其中病理切片在數字化顯微鏡互動教室進行,教師講解期間,學生可隨時提問,隨實現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但留學生散漫的行為習慣,導致了較差的課堂紀律和學習效率。根據近年來的留學生病理學教學經驗,結合留學生思想活躍、行為散漫的特點,可采用“以問題為中心”的PBL教學,尤其是學生數量不多的情況下,可采用案例推進式、問題引導式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提升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不僅避免了病理學(理論課+實驗課)單調的教學方法,還豐富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溝通。
2 留學生病理教學方法探索及實踐
我院病理學教研室總結了14年來的留學生教學方面的成功經驗,也提出了如上的許多現實問題,在深刻反思這些教學問題的基礎上,同時對留學生課堂教學進行了改革和研究,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教改方法。結合病理學自身的特點,使學生更好地從基礎醫學向臨床醫學過渡,學好病理學專業知識,需要做出以下幾個方面的調整:
2.1 加強師資
我院教師隊伍的教學水平是教學質量的重要基礎。隨著我國招生政策的變革,我院學生數量迅速增長,教師教學任務重,缺乏足夠的精力與時間投入,因而教學質量上不去。另一方面,教師的英文水平也成為了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我院教師數量不足,外加教學任務的增長,使教師自身缺少標準英語的培訓和鍛煉,影響了留學生教學的提高。針對以上問題,我校已出臺了一些相應的政策,比如近年一直在擴展醫學教師的招聘規模,減少二級學院的招生數量,縮減教學學時等等。另外為提高留學生任教教師的英文水平,我校還不定期組織教師進行英語培訓,以提高我院教師的口語交際和表達的能力。除此以外,我院還不定期進行留學生教學質量檢查,包括教案、教材、教學計劃、教學總結、留學生試卷等資料,以督促每一位留學生任教教師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
2.2 善于管理
我院留學生數量較多,管理模式主要是“輔導員+班主任”的管理模式。留學生日常事務均是由輔導員負責,由于留學生課堂紀律差,遲到、早退、曠課、玩手機、講話等現象較多見,嚴重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因此在留學生理論課前和課后均采用二次考勤制度,并且課間輔導員或班主任不定期實時查看課堂紀錄,對于教化不改的學生給予嚴重的處理,以此激勵學生的出堂率。另外我院還不定期組織教師與學生進行座談,就學習、生活方面的問題進行深入交流,及時發現問題就解決問題。具體在病理學課堂中,我們可以采用生活中常見的疾病,與學生一起探討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和病變過程,既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活躍了課堂氣氛。
2.3 完善教材與考核
當前,我院病理學教學并沒有統一的教材。目前我院臨床醫學專業留學生病理學教學仍采用的是RobbinsPathology英文教材,部分留學生選擇的是Williams Oxford Pathology,各個教材側重點不同,各有優劣之處,因此,對于留學生的病理學教學教材,還需要眾多病理專家和教育學家的齊心協力,譜寫符合留學生特點和教育規律的國際化《Pathology》教材,尤其是當今常見疾病的數字化病理切片圖片或視頻資料融入其中,既可縮減留學生教學課時,又方便了他們的課后自學。對于留學生病理學的考核,我院采用平時成績(占權重30%)外加閉卷考試(占權重70%)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除此之外,結合我院留學生自身特點,學院還每年舉辦一次形態學技能大賽,一方面可檢測基礎醫學中的形態學科——解剖學、組織胚胎學和病理學的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為后續的臨床學科學習打下基礎;另一方面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尤其是對未掌握的內容進行查漏補缺,豐富了他們的學習生活。因此,規范的教材和合理的考核是提高留學生病理教學的關鍵。
2.4 多元化教學
目前,我院留學生教學多采用多媒體教學、PBL教學和“1+1”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方式的多元化可以調動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病理學作為一個“橋梁”學科,具有其特殊性,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可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病理學各章節的重、難點。
2.4.1 多媒體教學
我院留學生病理學理論課基本采用多媒體+PPT教學方式進行。比如,病毒性肝炎章節,需要學生掌握該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和形態學變化,對于這些基本的理論知識,采用PPT課件+疾病圖片進行講解,能更好地、更直觀地展示該疾病發生的基礎。又如“細胞水腫”“毛玻璃樣變”和“網狀壞死”等知識點,更需要圖片結合理論的講解,才能加深學生對上述概念的理解。因此,多媒體教學是最基礎的教學方式。
2.4.2 PBL教學
PBL教學是最近幾年才開始在我院實施的。它是以“問題”引導式的教學方式,[2, 3]結合病理學的疾病病變特點,應用PBL教學更具有優勢。由于病理學主要描述的是疾病的病變過程,更側重于病變所致的組織器官的形態學變化,因此在病理學教學中,可結合臨床常見疾病的病例展開教學,通過臨床病例資料的展示,提出病理學相關問題,激發學生思考,促進其主動學習,提高他們主動學習的能力。
2.4.3 “1+1”教學
由于我校留學生在病理學的理論與實踐學習中存在諸多困難,再加上其語言障礙、文化差異和基礎薄弱的特點,使留學生進入臨床病理實習時,難以與患者、醫師進行很好的交流,不利于留學生教學,也難以培養出適合時代進步、社會發展的優秀留學生醫生。針對以上問題,我院留學生進入臨床病理科實習時,通常配備1位病理醫師對1位留學生,在具體的病理教學實施中,第1學時講解基本理論知識,緊接著在第2學時結合具體的臨床病例分析案例,這種“1+1”教學模式不僅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可提升教師英文水平,增強教學效果。[4]
2.4.4 CBL教學
所謂的CBL教學,實質上是圍繞臨床病例展開的教學模式。鑒于病理學知識架構的特殊性,通過以病例為中心的病理學教學具有較多的優勢:[5, 6]首先,通過病例的臨床特點(癥狀、病史、體格檢查)可獲知疾病的臨床表現,了解該疾病的臨床病理聯系;其次,通過該疾病的影像學或實驗室檢查資料,可獲知該疾病明確診斷的相關依據,更可了解到該疾病的動態演變過程,預測疾病的預后狀況;最后,可結合該類疾病的經典形態學變化特征,深化對該疾病的基本病理變化的理解,牢固對該類疾病病理特點的記憶。在CBL教學中,還可結合現代化教學手段(如疾病模擬視頻、互聯網+和數字化病理切片等),對疾病的發病機制、基本病變特點進行精細講解,更可實時與臨床同類疾病展開互動式教學,通過從病例的臨床表現和輔助檢查,過渡到疾病的基本病變特征(如病變組織器官的形態變化以及病變組織切片特點),最后到疾病的確診、治療和預后,不僅可培養學生的科學臨床思維能力,還可切身體會臨床疾病的復雜性、病變多樣性和病例差異性的特點,為學生進入臨床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3 小結
綜上所述,由于病理學具有其特殊性,作為鏈接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橋梁”,既要使學生牢固掌握各門醫學基礎知識,還要為今后的臨床學科奠定科學的病理基礎。為最大限度地發揮這種橋梁紐帶作用,這就需要病理科研究室不斷探索新的留學生教學模式,解決留學生因語言障礙、文化差異和學習低能帶來的瓶頸問題。因此,未來如何增強留學生學習的自律性和積極性,使他們摒棄慵懶、散慢的習性,全身心地投入醫學知識的學習,尤其是“橋梁”學科—病理學、Pathology,顯得十分重要而迫切。未來數年里,病理學教師需要不斷探索適合留學生病理教學的全新路徑,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更需要有高度的熱情、耐力和責任,以提高留學生的教學質量為目的,培養出適合新時代發展、醫學進步的國際化留學生。
參考文獻
[1] 范垂鋒等.在病理學教學中采取多元化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實踐.繼續醫學教育,2018(1):9-10.
[2] 吳灝.PBL教學法在病理教學中的實踐與評價.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5):200.
[3] 喻安孝,王玉丹,柯詠.PBL結合CBL在法醫病理學中的應用探討.中國社區醫師,2018(6):184-185.
[4] 趙繼勇,郭繼斌,項鵬.“1+1”教學模式下的“主線三化”教學法在士官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7(4):108-112.
[5] 蒙國照.臨床病理在病理學教學科研中的作用及意義.湘南學院學報(醫學版),2018(1):54-56.
[6] 李巖,曹云剛.CBL教學模式在帕金森病教學中的應用.教育教學論壇,2018(13):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