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俊煜
摘 要 為培養市場經濟需要的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各高校積極開展專業建設、創新各類人才培養模式。本文從國家發展理念、教育部改革措施和學校發展層面闡述了專業建設的意義,指出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學生能力培養和教師隊伍建設方面的不足,結合實踐圍繞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課程體系、教學活動、師資隊伍、教學保障體系建設等五方面分別提出了建設框架與舉措。
關鍵詞 財務管理 專業建設 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8.017
Abstract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needed for the market economy, al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tively carry out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of various talent training model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from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concept, the reform measure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It points out the shortage of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erms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student ability training and teacher team building. The construction framework and measures were proposed in five aspects: model,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activities, teaching staff, and teaching security system.
Keywords financial management; specialty construction;higher education
1 開展本科專業建設的重要的意義
一是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的重要行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逐漸深入到各個行業,高校作為依托現有的人才培養未來人才的基地,更加需要在人才培養目標上明確定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人才培養環節中的各項措施。積極主動加強專業建設,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對專業科學發展、促進高校學校一流學科的建設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二是貫徹教育部教育改革政策的主動積極措施。2015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出臺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高校逐步把辦學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全面提高學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成為辦學的思路。專業將緊緊圍繞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采取系列措施,是專業辦學更加滿足國家對人才的需要。
三是推動質量辦校、特色強校的重要力量。在新的時期和新形勢下,進一步圍繞經濟新常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一帶一路”、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戰略研究學校定位、抓住發展機遇,與教育部、地方各部門的有關規劃有機結合,積極開展教學改革,推動質量辦校、特色強校是推進專業發展的重要舉措。進行專業建設的項目將圍繞學科專業建設,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在教學內容上與時俱進、不斷革新,在教師的教學與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進一步向滿足學習多樣化、網絡信息化、智能化、碎片化等學習特點的要求進行努力,進一步提高辦學質量。
2 當前財務管理本科專業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人才培養模式需要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和內容需要與時俱進。為構建滿足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構建多元化知識結構的需要,專業需要構建完整規范的學科課程體系,特別是以專業主要就業方向為導向,按照財務管理專門人才需要具備會計、金融、財務管理、信息處理技術四大知識支柱設置相關主干課程,為學生就業和職業發展拓展空間。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也更加朝著國際化的方向發展,高校各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更需要有層次性、各專業知識結構更加需要體現系統性和開放性,人才培養模式更加需要多樣性和靈活性,課程體系和內容需要進一步和現實需求接軌、和國際接軌。
二是專業理論教育和專業應用能力培養需要進一步有機結合。財務管理專業作為實踐性很強的專業,特別需要進一步逐漸構建更為完善的實踐性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實務操作能力。為將來能夠更好地勝任本職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是需要進一步將學歷證書和職業教育有機結合。財務管理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受企業財務管理職業發展生態圈的影響巨大,它對專業人才應具備的能力提出基本要求。企業財務管理職業發展生態圈是指企業圍繞財務管理人力資源開展的人才招聘、員工培訓與管理、能力動態評估、崗位晉升等一系列活動構成的職業環境。對于高校畢業生而言,企業根據崗位匹配進行人才招聘事項是進入生態圈的接口,其中崗位能力鑒定是畢業生能否進入職業發展生態圈的基礎度量衡。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需要與職業教育相互結合,將職業能力的水平檢測納入到課程體系當中來,為職業化道路做好準備。
3 開展財務管理本科專業建設的內容及措施
3.1 專業建設目標及內容
專業建設通常將總體目標細化為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建設、教學改革、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管理建設等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各自有獨立的體系,整體上五維一體實現綜合建設的目標,進一步構建適合培養專業人才的模式是改革創新的頂層目標(或設計),課程體系建設、教學改革、師資隊伍建設則是實現頂層目標的重點,教學管理建設是實現目標的制度保障。建設的核心任務是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改革。
3.2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課程體系建設措施
首先是緊跟時代步伐,特別緊隨資本市場的發展變化,動態修訂培養方案。方案的核心是重新構建培養計劃的課程模塊,強調通過實驗實踐培養學生專業基礎能力。合理分布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程的學時和學分比例,在專業實驗課建設的現有基礎上,加強設計性、綜合性的實驗內容,使專業建立一個具有特色的財務管理實驗課程體系。
其次是加強實習基地建設,為提高學生專業綜合應用能力創造條件。應該合理安排實習,將學生學年論文、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指導有機協調,加強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互相促進作用。鼓勵學生以畢業實習實踐中發現的新問題作為畢業論文的研究課題,以畢業論文的研究成果來指導畢業實習。
最后應使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進一步接軌。對大學生人才的盡快適應職業準入制度,使學生在畢業時既要取得畢業證書,又努力擁有相應專業的職業能力證明資格證書,如證券從業資格證、會計師、注冊會計師資格證書等。當然同時應支持、鼓勵學生獲取英語、計算機等證書,這是重要的財務工作工具。
3.3 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舉措
一是日常教學方面,針對專業課程,優選教材,針對培養目標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另外應加大教材建設力度,逐步在專業課程中遴選出部分課程特別是特色課程,開展專業相關教材建設。
二是加強實踐課程和雙語課程教材建設。為強化實踐教學,應根據專業辦學能力逐步獨立專業實驗課課程,也可以在主干課程中的加大實驗教學內容。有條件的教師可以編寫實驗教材,加強學習應用能力的培養。特別是隨著業財融合程度和國際化程度的加深,“管理會計”、“國際金融”等課程應加強雙語教學改革,以提高學生的外語專業能力和國際化程度。
3.4 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建設舉措
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方面與時俱進,應對著時代變化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要。改進教學內容、調整編制教學大綱、改革教學手段與方法、改進人才考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將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將學歷教育與執業資格教育結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首先要加強專業課程的建設,動態調整優化課程體系和各課程內容。人才需要緊跟社會需求進行培養,專業課程必須體現社會形勢的變化,針對這種變化專業及時進行了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和課時的調整,不斷優化。同時,結合課程內容變化,及時進行教學大綱的修訂。
其次改革教學方法,特別是通過加強綜合性案例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逐步形成一個體系完善而且功能強大的財務管理教學案例庫,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條件。堅持啟發性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繼續探索和不斷完善教學方法。隨著網絡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教師充分利用互聯網進行課堂面授教學和互聯網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積極開發多媒體教學課件。
最后是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以科研促教學。加強科學研究,提高科研能力,以科研促教學,是加強課程建設,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教師圍繞教學積極從事科研活動,申報科研課程,并積極引導學生從事科研活動,培養和提高學生科研能力。
3.5 師資隊伍建設的要求
師資隊伍建設的目標是通過建設形成一支年齡結構、學緣結構、職稱結構和知識結構合理、教學能力強、科研水平高的高素質師資隊伍。
要支持和鼓勵專業教師外出進行交流、進修和深造,讓專業教師都有機會到各地進行考察、高校進修、在職培訓、企業實踐和參加學術研討。鼓勵專任教師每年利用假期到會計師事務所、財務公司、企事業單位鍛煉,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加深教師對當前會計實務變化的了解;鼓勵校內教師積極考取相關的職業證書,提高“雙師”素質教師。
3.6 教學管理建設的要求
首先建立健全教研活動制度。圍繞專業建設目標,制定年度執行計劃,建立健全教學督導、教案管理、常規教學工作檢查、教學信息反饋、論文質量監控和學生評教等規章制度,不斷提高教師整體授課水平,提高教學質量。加強教研室建設,使教研室成為組織教學與科研的核心單位和責任主體。
其次是實現教學管理工作的規范化。在已有的各課程教學大綱、考核大綱和教學實習大綱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教學相關的文件,嚴格執行相關文件,維護各種教學規范性文件的剛性。增強教學檔案意識,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專業教學檔案管理制度和教研室、課程建設、教改項目等方面的檔案管理制度。
4 結論
高校開展專業建設對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人才、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能力意義重大。在開展專業建設中,需結合學校特點,開展包括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建設、教學改革、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管理建設等方面的五維一體綜合建設。其中人才模式是改革創新的頂層目標,課程體系建設、教學改革、師資隊伍建設則是實現頂層目標的重點。培養方案要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特別是資本市場的發展變化;課程內容結構要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動態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要與時俱進,應對著時代變化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意見.教發〔2015〕7號.
[2] 謝嘉雯.區域文化融入應用型大學教育的思考——以賀州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為例.教育現代化,2016.12.
[3] 宋文生.教學服務型: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目標定位.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