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琴,鄭志強,高登寧,李龍寬,王忠孝,黃 慧,羅娓娓
(貴州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貴州 都勻 558000)
用藥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使用正常劑量的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時出現的有害的、與用藥目的相悖的反應[1]。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250萬人因ADR入院接受治療,約有19.2萬人因出現嚴重的ADR而死亡。醫院加強對用藥患者進行護理管理,對促進臨床合理用藥、保障患者用藥安全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2-3]。本次研究主要分析104例患者出現嚴重藥品不良反應的情況,以期為促進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2年至2017年期間貴州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上報至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系統的104例發生嚴重ADR的報告。
回顧性地分析這104例患者的性別、年齡、使用藥品的種類、給藥的途徑及不良反應的類型、累及的系統/器官、患者的臨床癥狀等。
使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這104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61例。在這些患者中,年齡為61~70歲的患者嚴重ADR的發生率最高,年齡<10歲的患兒嚴重ADR的發生率最低(P<0.05)。詳情見表1。

表1 104例患者性別、年齡的分布情況
在這104例患者中,經靜脈滴注給藥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最高,經靜脈注射給藥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最低(P<0.05)。詳情見表2。

表2 104例患者給藥途徑的分布情況
這些患者使用的藥品共13種。其中,使用抗菌藥進行治療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最高,其次為使用中藥制劑的患者(P<0.05)。詳情見表3。

表3 104例患者使用藥品種類的分布情況
在這些患者中,出現全身性損害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最高,其次占比較高的為心血管系統受損的患者(P<0.05)。詳情見表4。

表4 104例患者出現的嚴重ADR累及的器官、系統及其臨床表現
為這些患者停用所用的藥品,并進行對癥治療后,不良反應消失的患者有53例,好轉的患者有49例,未好轉的患者有1例,死亡的患者有1例。
在本次研究收入的這104例患者中,女性患者明顯多于男性患者。這可能是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特點導致其對藥物的敏感性較高,使其更容易發生嚴重的ADR。這與程素華[4]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嚴重ADR在任何年齡段的患者中都可能發生。其中,年齡為61~70歲的老年患者發生嚴重ADR的比例為38.46%。導致老年患者易發生嚴重ADR的原因是:1)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患者的肝腎功能可逐漸減退,其機體對藥物的代謝能力逐漸下降;2)老年患者的病情較為復雜,其用藥的種類較多,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增加了其出現嚴重ADR的風險[5]。因此,臨床上對合并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年患者進行藥物治療時,應加強對其進行用藥宣教及用藥監測。有文獻報道指出,患兒嚴重ADR的發生率為6%~7%,新生兒嚴重ADR的發生率可達24.7%[6-7]。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年齡<10歲的患兒嚴重ADR的發生率最低。這與兒童發生ADR的一般規律不符。經調查發現,年齡<3歲的嬰幼兒幾乎不會表達,年齡為3~5歲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差,這給ADR的監測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在對患兒進行藥物治療期間,醫護人員應加強對其進行用藥監測,以確保其用藥的安全性。
由表2可知,在這104例患者中,經靜脈滴注給藥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最高。這與張利國等[8]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導致靜脈滴注給藥的患者嚴重ADR的發生率較高的原因是:1)注射液的PH值、滲透壓過高、注射液中存在微粒、內毒素等因素均可使患兒出現嚴重ADR;2)經靜脈滴注給藥,患兒機體不會出現胃腸道的首過效應,藥物可直接進入其血液循環中。故與其他給藥方式相比,靜脈滴注給藥更易引起患兒出現嚴重ADR。臨床上應根據患兒的實際情況為其選擇合適的給藥方式,嚴格遵循“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靜滴“的給藥原則,從而保證患兒用藥的安全性。
由表3可知,在這104例患者中,因使用抗菌藥導致出現嚴重ADR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最高,其次占比較高為使用中藥制劑的患者。該結果與相關研究的結果相一致[9-11]。究其原因主要是:1)臨床上抗菌藥的種類較多;2)由于抗菌藥的濫用使致病菌的耐藥性逐漸增強。醫生往往會為患者加大抗菌藥的使用劑量,這會升高其嚴重ADR的發生率;3)抗菌藥的臨床應用不合理;4)住院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多經靜脈滴注的方式為其使用抗菌藥進行治療,可使其出現較多的輸液反應。因此,抗菌藥的臨床應用仍是ADR監測工作的重點。醫務科應加強對靜脈輸液的監管,督促醫生能夠按照藥品說明書及相關用藥指南嚴格把握用藥指征。規范抗菌藥的配制流程,避免超劑量、高濃度、快速地為患者靜脈滴注抗菌藥。因使用中藥制劑進行治療導致出現嚴重ADR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僅次于因使用抗菌藥進行治療的患者。使用中藥制劑進行治療的患者其給藥途徑多為靜脈注射。導致此類患者出現嚴重ADR的原因是:1)中藥注射劑中所含的活性成分較為復雜,此類藥品的穩定性較差,對其進行質量控制的方法存在不足;2)中藥注射劑的藥理作用及作用機制不夠明確,多為輔助性用藥,經常與西藥聯合使用;3)中藥注射劑的說明書不規范,存在用法用量寬泛、配伍禁忌缺失、藥品不良反應多為“不詳”等問題。因此,藥師應加強與醫生之間的溝通,督促醫生在為患者使用中藥注射劑進行治療時應單獨給藥,不能將中藥注射劑與其他種類的藥品同瓶混滴。為患者靜脈滴注中藥注射劑后或為其靜脈滴注另一種藥品時,應為其更換輸液器或使用相應的溶媒進行沖管。在為患者靜脈滴注此類藥品時,應嚴格控制給藥的速度及給藥的濃度,同時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告知患者在輸液過程中若出現任何不適癥狀應及時通知醫護人員進行處理。
由表4可見,在這104例患者出現的嚴重ADR中,以全身性損害最為常見,其次為心血管系統損害。患者的主要癥狀是寒顫、高熱、心悸、過敏性休克等。上述癥狀的程度均較為嚴重,應引起臨床上的重視,及時對患者進行對癥治療。醫院應加強對醫護人員進行ADR相關知識的培訓,使其了解臨床上新出現的、嚴重的ADR,從而確保患者用藥的安全性。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若對出現嚴重ADR的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其預后較好。在這104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現的嚴重ADR未好轉,該患者轉院后失聯。在這些患者中,死亡的患者有1例。該患者為男性,其年齡為71歲,因肺部感染導致胃腸道出血、出血性貧血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積極地對其進行止血、強心、利尿及擴血管等治療后,其上述癥狀無明顯改善,其病情呈進行性加重,家屬為了減輕其痛苦,放棄繼續對其進行治療。
我院對嚴重ADR進行監測的工作中還存在著很多不足,主要包括:1)上報的新的、嚴重的ADR的病例報告還比較少,有警戒意義的病例報告更少;2)ADR報告表的書寫不符合相關要求;3)ADR的信息網絡不完善,導致對嚴重ADR進行上報的方式單一;4)臨床經驗豐富的藥師較少,多數藥師的工作能力不強;5)相關規章制度、醫療保險體制及對發生ADR患者的補償機制不完善,使醫護人員擔心上報ADR會引起醫療糾紛。對此,醫療質量管理部門應加強對用藥患者進行護理管理,對醫護人員進行ADR相關知識的宣傳和培訓,提高其對ADR進行監測重要性的認知,進而減少ADR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