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嘉
(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四川 成都 611130)
研究證實,大部分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生均與血管壓迫神經有關。三叉神經痛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神經系統疾病。該病患者常出現反復性的面部疼痛難忍的癥狀,可對其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有研究認為,用開顱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效果十分顯著,能迅速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1]。開顱微血管減壓術是一種顯微外科手術,這種手術能將血管與受到壓迫的神經進行分離,并用減壓材料墊入二者之間以防止病情反復發作。本研究主要分析用開顱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的臨床效果。
擇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成都市第五人民醫收治的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經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按照入院順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患者20例。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12例,女性8例,其年齡為36~69歲,平均年齡為(56.2±7.4)歲,其病程為1~8年,平均病程為(6.2±0.4)年,其中存在左側面部疼痛的患者有10例,存在右側面部疼痛的患者有10例。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14例,女性6例,其年齡為34~68歲,平均年齡為(56.4±7.5)歲,其病程為0.9~7.8年,平均病程為(6.5±0.8)年,其中存在左側面部疼痛的患者有11例,存在右側面部疼痛的患者有9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經MRI顱神經水成像檢查,被確診患有三叉神經痛的患者[2]。2)符合接受手術治療的各項指征的患者。3)無其他神經系統合并癥的患者。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1)無法配合手術治療的患者。2)存在頭部強烈撞擊史或頭部其他疾病史的患者。3)存在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的患者。
對對照組患者施行部分感覺神經切斷術,具體的方法是:1)輔助患者保持側俯臥位,對其進行全身麻醉。2)麻醉成功后,在患者患側的乙狀竇后入路,做一個長度為5 cm的直切口,開一個直徑為2 cm的骨窗,呈弧型剪開硬腦膜,然后打開橋小腦角池,顯露三叉神經根。3)檢查三叉神經根,暴露基底動脈和小腦上動脈。4)在橋腦約1 cm處剪斷感覺神經的后2/3段,進行電凝止血,縫合創口。對觀察組患者施行開顱微血管減壓術,具體的方法是:1)輔助患者保持側俯臥位,對其進行全身麻醉。2)麻醉成功后,在患者患側的乙狀竇后入路,做一個長度為5 cm的直切口,開一個直徑為2 cm的骨窗,呈弧型剪開硬腦膜,然后打開橋小腦角池,顯露三叉神經根。3)檢查三叉神經根,暴露基底動脈和小腦上動脈。4)找到并分離受到壓迫的神經及對神經造成壓迫的血管,用Teflon墊片墊入二者之間,縫合創口。
1)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3]。臨床療效的判定標準是:⑴顯效:術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無需再接受藥物輔助治療。⑵良好:術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減輕,需接受適度的藥物治療。⑶一般:術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緩解,需接受藥物治療。⑷無效:術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未改善,甚至在加重。治療的總有效率=(顯效例數+良好例數+一般例數)/總例數×100%。2)兩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包括手術耗時及術中出血量。3)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4)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及其病情的復發率。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13.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5%,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60%,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耗時、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及住院時間的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及住院時間的比較()
組別 例數 手術耗時(min)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觀察組 20 153.7±5.8 80.3±5.4 13.2±1.4對照組 20 194.3±6.7 100.4±10.7 19.3±2.5 t值 20.489 7.500 9.521 P值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5%,其病情的復發率為5%;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35%,其病情的復發率為40%。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及其病情的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及其病情復發率的比較
目前,三叉神經痛發生的原因尚不明確,但大多數學者認為該病的發生與感覺神經受到血管壓迫密切相關。研究發現,血管對感覺神經的壓迫是一種機械性的動作,可通過隔離的方式阻斷這一動作。有文獻指出[4],在多種手術方法中,采用開顱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效果最為顯著。這種手術可通過分離血管與受到壓迫的感覺神經,從根本上起到解除病因的目的,且不會對三叉神經造成損傷。本次研究的結果說明,與傳統的切斷手術相比,進行開顱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的臨床效果十分顯著,且能夠大幅縮短手術的耗時、減少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更有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但需要注意的是,開顱手術是一種較為復雜的手術,因此醫師在執行手術操作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當蛛網膜與三叉神經根發生粘連時,應對二者進行銳性分離。2)在觀察是否有血管壓迫神經時,要充分裸露三叉神經,并觀察術區是否存在隱形的腫瘤或囊腫。3)根據血管壓迫神經的壓迫類型合理地選擇墊片。
綜上所述,用開顱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具有手術耗時短、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及療效確切等優點,且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及其病情的復發率均較低,安全性較高,此手術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