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必福
(賀州市中醫醫院外一科,廣西 賀州 542899)
原發性肝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此病的治療難度較大。射頻消融術與肝癌切除術均為目前臨床上治療此病的常用術式[1]。相關的臨床實踐表明,用這兩種手術方法治療原發性肝癌均可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為了進一步對比用這兩種手術方法治療原發性肝癌的效果,筆者對賀州市中醫醫院收治的96例原發性肝癌患者進行了分組對照研究。
從賀州市中醫醫院于2011年3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原發性肝癌患者中抽選9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綜合序貫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48例/組)。觀察組48例患者中有男性26例,女性22例;其年齡為25~69歲,平均年齡(48.7±5.6)歲;其中腫瘤直徑<3 cm的患者有19例,腫瘤直徑為3~5 cm的患者有29例。對照組48例患者中有男性24例,女性24例;其年齡為24~70歲,平均年齡(50.5±4.8)歲;其中腫瘤直徑<3 cm的患者有17例,腫瘤直徑為3~5 cm的患者有31例。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組間對比研究。
為對照組患者采用肝癌切除術進行治療。方法是: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在其肋緣下做一個人字形或反L型切口,游離其肝周韌帶,使其肝臟腫瘤充分暴露。游離患者的肝臟,將其肝臟托至切口處。阻斷肝門,切除肝臟腫瘤。使用電凝止血法、鈦夾止血法對術區進行止血處理。在術后,對患者進行護肝、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抗感染等治療。為觀察組患者采用射頻消融術進行治療。方法是:在術前30 min,為患者肌內注射25 mg的鹽酸異丙嗪和50 mg的鹽酸哌替啶,然后使用濃度為1%的利多卡因對其進行局部麻醉。在超聲造影的引導下,確定患者腫瘤的位置及腫瘤周圍組織的解剖關系。在確認穿刺的部位后,將腫瘤射頻發生器(功率為250 W,射頻頻率為460 kHz,最高射頻溫度為105℃)的多極射頻消融針電極插入腫瘤內(射頻高回聲灶的覆蓋范圍為腫瘤病灶范圍外5 mm)。觀察射頻消融區的造影情況,若仍存在殘余病灶,應立即對其進行補充消融。在確保將病灶完全消融后,將消融針沿穿刺路徑取出。術后處理與對照組患者相同[2]。
治療后,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5年的隨訪,調查并統計其生存率(治療后1年、治療后3年及治療后5年)、病情的復發率和術后并發癥(包括腹腔出血及感染、膽瘺等)的發生率。
對本文中數據均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治療后1年、治療后3年及治療后5年,觀察組患者的生存率分別為97.92%(47/48)、45.83%(22/48)、31.25%(15/48),對照組患者的生存率分別為95.83%(46/48)、50.00%(24/48)、27.08%(13/48);兩組患者的生存率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后1年、治療后3年及治療后5年兩組患者生存率的比較[%(n)]
在隨訪期間,觀察組患者中有27例患者(占56.25%)病情復發,對照組患者中有23例患者(占47.92%)病情復發;兩組患者病情的復發率相比,P>0.05。詳見表2。
在術后,觀察組患者中有11例患者(占22.92%)出現并發癥,對照組患者中有20例患者(占41.67%)出現并發癥;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病情復發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n)]
射頻消融術是一種物理療法。此療法主要是通過將特定波長的電磁波能量轉化為熱能對惡性腫瘤造成損傷,從而實現消融腫瘤的目的。殷運林、劉會春、潘洪濤等[3]的研究表明,用射頻消融術與肝癌切除術治療原發性肝癌均可取得顯著的效果。這與本次研究的結果一致。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生存率和病情的復發率相比,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這表明,與采用肝癌切除術相比,用射頻消融術治療原發性肝癌的安全性更高,對患者身體造成的損傷更小,從而有利于其術后恢復[4]。
綜上所述,用射頻消融術與肝癌切除術治療原發性肝癌均可取得顯著的效果。但與采用肝癌切除術相比,用射頻消融術治療原發性肝癌的安全性更高,能夠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