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國防
(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中醫院內科,山西 臨汾 043500)
冠心病是臨床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此病是指由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所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有調查數據顯示,近年來,冠心病在我國的發病率逐年升高,且此病患者的發病年齡呈年輕化的趨勢。此病具有較高的致死率[1]。心絞痛是冠心病患者最典型的癥狀。目前,臨床上常對此病患者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和冠脈搭橋治療。對冠心病患者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是指經患者的外周動脈(股動脈或橈動脈)將帶有氣囊的導管送至其冠脈的狹窄處,通過充盈氣囊來擴張其狹窄的冠脈管腔。在本文中,筆者主要比較對冠心病患者進行經皮橈動脈穿刺介入治療與經皮股動脈穿刺介入治療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7年1月至12月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中醫院內科收治的138例冠心病患者。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將這些患者分為對照組(65例)和觀察組(73例)。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6例(占55.38%),女性患者29例(占44.62%);其年齡在37~7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4.78±6.33)歲;其病程在2~10年之間,平均病程為(5.89±0.64)年;其中,合并高血壓的患者有32例(占49.23%),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5例(占7.69%)。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0例(占54.79%),女性患者33例(占45.21%);其年齡在35~7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3.69±5.99)歲;其病程在3~11年之間,平均病程為(6.04±0.72)年;其中,合并高血壓的患者有31例(占42.47%),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6例(占8.22%)。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本研究中患者的納入標準是:1)其病情經心電圖檢查、心電圖負荷試驗、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及實驗室檢查等得到確診。2)存在心絞痛的癥狀。3)對其進行Allen試驗的結果呈陽性[2]。本研究中患者的排除標準是:1)其血流動力各項指標不穩定。2)合并有惡性腫瘤、血液系統疾病或精神疾病。3)病歷資料缺失。
術前,指導兩組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3 d。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進行經皮橈動脈穿刺介入治療,方法是:指導患者取平臥位,讓其將術側的肢體向外伸展。對其進行局部麻醉,在其橈動脈搏動的最強烈處進行穿刺。將型號適宜的引導導管置入其橈動脈內,在X線機的透視下,將引導導管送至其發生病變的冠脈內。在X線機的透視下調整引導導管的位置,使之與冠脈的近端呈現出良好的同軸狀態。對患者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明確其狹窄冠脈管腔的具體位置。在X線機的透視下經引導導管置入導引鋼絲,使導引鋼絲穿過冠脈的狹窄處,一直抵達冠脈的遠端。在推送導引鋼絲的過程中,動作要輕柔,應一邊旋轉引導鋼絲一邊將其推送至冠脈遠端。若患者病變處的冠脈完全閉塞,則在導引鋼絲穿過閉塞段后應立即進行冠脈造影檢查,待確認導引鋼絲仍在冠脈管腔內后再進行后續的操作。沿著引導鋼絲置入球囊導管。對于不接受支架置入術的患者,應為其置入球囊與血管直徑之比為1~1.1:1的球囊導管。用球囊對患者狹窄的冠脈管腔進行擴張(球囊的壓力為6~10個大氣壓)。對于接受支架置入術的患者,應為其置入小一號的球囊導管(或置入直徑為2.5 mm的球囊導管),用球囊對其狹窄的冠脈管腔進行擴張,然后對其進行支架置入術。手術結束后將導管拔出,對患者的穿刺點進行加壓包扎(加壓包扎的時間為6 h)。對對照組患者進行經皮股動脈穿刺介入治療,方法是:指導患者取平臥位,對其右側的腹股溝區域進行消毒。對患者右側的股動脈進行穿刺,穿刺點位于股橫紋下方約3 cm處。余下的手術步驟與觀察組患者相同。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置管的成功率及術后其心絞痛發作的頻率。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發生并發癥(如表皮壞死、局部感染、腰痛、排尿不暢、動靜脈瘺、假性動脈瘤、穿刺點出血、局部動脈內出現小塊血腫、心律不齊等)的情況。
用SPSS19.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置管的成功率為94.52%,對照組患者置管的成功率為95.38%,二者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置管的成功率
術后,觀察組患者心絞痛發作的平均頻率為(5.47±1.32)/個月,對照組患者心絞痛發作的平均頻率為(5.63±1.27)/個月,二者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術后,觀察組患者表皮壞死、局部感染、腰痛、排尿不暢、動靜脈瘺、假性動脈瘤、穿刺點出血、局部動脈內出現小塊血腫及心律不齊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n(%)]
冠心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WHO一項針對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全球約有2.9億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約有1100萬[3]。此病患者的病情若持續發展,就容易并發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從而可危及其生命。目前,臨床上常對冠心病患者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包括經皮橈動脈穿刺介入治療與經皮股動脈穿刺介入治療)。臨床研究表明,與對冠心病患者進行經皮股動脈穿刺介入治療相比,對其進行經皮橈動脈穿刺介入治療具有以下優點:1)橈動脈位于人體前臂的淺表部位,其周圍沒有伴行的靜脈,因此在對患者進行經皮橈動脈穿刺介入治療時可大大降低其動靜脈瘺的發生率[4]。2)橈動脈周圍的迷走神經較少,因此患者在接受手術的過程中發生心律不齊的幾率較低。3)此術式適用于肥胖的冠心病患者、合并有嚴重心力衰竭的冠心病患者及高齡的冠心病患者(經皮股動脈穿刺介入術不適用于上述冠心病患者)。4)術后患者的下肢不需要長時間制動,因而可大大減輕其痛苦。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置管的成功率及術后心絞痛發作的頻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患者各類并發癥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可見,對冠心病患者進行經皮橈動脈穿刺介入治療與經皮股動脈穿刺介入治療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對此病患者進行經皮橈動脈穿刺介入治療所引起的并發癥更少,治療的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