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紫菲,張晨霞,吳群英,凌 靜
(江陰市人民醫院婦科,江蘇 江陰 214400)
子宮肌瘤是一種常見的女性生殖器官良性腫瘤。對于子宮肌瘤的發病機制,目前臨床上尚不完全清楚。有研究指出,此病的發生與細胞突變、性激素、生長因子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有關。對子宮肌瘤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效果良好,但是創傷性較大,可能會對患者的生育功能造成影響[1-2]。本文主要觀察聯合應用桂枝茯苓膠囊和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
擇取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在江陰市人民醫院進行治療的96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參考組和米-桂組,每組各48例患者。參考組患者的年齡為30~55歲,平均年齡為(43.4±5.6)歲;其平均子宮體積為(301.2±39.3)mm3,平均子宮肌瘤體積為(121.6±31.7)mm3。米-桂組患者的年齡為30~56歲,平均年齡為(42.5±6.1)歲;其平均子宮體積為(303.7±48.5)mm3,平均子宮肌瘤體積為(116.5±35.2)mm3。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1)經臨床綜合檢查被確診患有子宮肌瘤[3]。2)知情并自愿參與本研究。
1)存在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2)患有神經疾病或無法正常地配合本研究。3)近60 d內接受過藥物治療。4)對本次研究中所用的藥物過敏。5)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
為參考組患者應用米非司酮進行治療。米非司酮的用法是:口服,25 mg/次,1次/d。在此基礎上,為米-桂組患者加用桂枝茯苓膠囊進行治療。桂枝茯苓膠囊的用法是:于月經來潮的第1 d開始口服此藥,4粒/次,3次/d。用藥3個月為1個療程,連續用藥2個療程。
1)患者的臨床療效。療效分級標準是:(1)治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其病灶完全消失。(2)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顯著改善,其病灶的體積縮小50%以上。(3)好轉。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好轉,其病灶的體積縮小25~50%。(4)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未好轉,其病灶的體積縮小不足25%。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2)治療前后患者子宮及子宮肌瘤的體積。
對本文中的數據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考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治愈者有8例,為顯效者有18例,為好轉者有12例,為無效者有10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9.2%(38/48)。米-桂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治愈者有12例,為顯效者有24例,為好轉者有9例,為無效者有3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3.8%(45/48)。米-桂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參考組患者,P<0.05。
治療前,兩組患者子宮及子宮肌瘤的體積相比,P>0.05。治療后,參考組患者子宮及子宮肌瘤的平均體積分別為(209.8±44.6)mm3、(99.8±20.5)mm3,米 -桂組患者子宮及子宮肌瘤的平均體積分別為(152.7±26.7)mm3、(73.4±18.5)mm3;兩組患者子宮及子宮肌瘤的體積均較治療前顯著縮小,P<0.05;米-桂組患者子宮及子宮肌瘤的體積均小于參考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子宮及子宮肌瘤體積的比較(mm3,±s )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子宮及子宮肌瘤體積的比較(mm3,±s )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與參考組同期相比,P<0.05。
組別 子宮的體積 子宮肌瘤的體積參考組 治療前 321.4±57.2 133.1±36.3治療后 209.8±44.6* 99.8±20.5*米-桂組 治療前 319.5±62.8 128.7±38.4治療后 152.7±26.7*# 73.4±18.5*#
米非司酮是一種具有較強抗孕激素作用的甾體類藥物。此藥可對人體內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產生抑制作用,并可通過調節下丘腦-垂體系統的功能抑制FSH、LH的分泌,降低E2、P的水平,從而可起到抑制子宮肌瘤細胞生長的作用[4-5]。中醫認為,子宮肌瘤屬于“癥瘕”、“崩漏”等范疇。治療此病應從滋陰補腎、活血散結等方面入手。桂枝茯苓膠囊由桂枝、茯苓、白芍、牡丹皮、桃仁等藥物制成。其中桂枝可溫經通脈、助陽化氣、散寒止痛;茯苓可健脾、利水、滲濕;白芍可養血調經、柔肝止痛;牡丹皮和桃仁可通經、活血、祛瘀;諸藥合用可共奏活血、化瘀、消癥之功。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桂枝茯苓膠囊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力、改善微循環、鎮痛、抗炎等作用[6-7]。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米-桂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93.8%)高于參考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79.2%),治療后其子宮及子宮肌瘤的體積均小于參考組患者。綜上所述,聯合應用桂枝茯苓膠囊和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縮小其子宮及子宮肌瘤的體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