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慧梅
(龍井市中醫醫院,吉林 龍井 133400)
處方是一種醫療文書,是患者用藥的憑證。為了確保醫院處方的質量,臨床醫師開具的處方必須符合《處方管理辦法》中的各項規定,以保證臨床用藥的安全性。為此,衛生部頒布了《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試行)》,并要求各醫療單位建立處方點評制度,以降低處方的不合格率。為了進一步探討進行處方點評在促進臨床合理用藥方面的效果,筆者對龍井市中醫醫院收集的門診處方、急診處方及住院醫囑單1600張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間龍井市中醫醫院臨床醫師開具的門診、急診處方及住院醫囑單1600張作為研究對象。在這1600張處方中,進行處方點評前該院醫師開具的處方有800張,進行處方點評后該院醫師開具的處方有800張。本研究經過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2015年6月,該院的藥師開始對臨床醫師開具的處方進行點評,方法是:嚴格執行《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試行)》中的各項規定,采用信息化用藥管理系統及處方點評評價表,對被抽查的處方進行分析和點評,點評的著眼點以抗菌藥物、轉化糖注射液等處方為主。點評結束后向開具處方的醫生反饋處方中不合理的情況,同時聽取其解釋,然后綜合判定該處方是否合理。在進行處方點評后對本院不合理用藥的情況進行整改[1]。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對照組處方中,有不規范的處方40張,有用藥不適宜的處方31張,有超常處方11張。詳見表1。

表1 分析對照組處方中不合理的情況
在對照組處方中,不規范處方的占比為5%,用藥不適宜處方的占比為3.88%,超常處方的占比為1.38%,其不合理處方的總占比為10.25%。在觀察組處方中,不規范處方的占比為0.75%,用藥不適宜處方的占比為1%,超常處方的占比為0.5%,其不合理處方的總占比為2.25%。與對照組處方相比,觀察組處方中,不合理處方的占比較低。(χ2=43.691,P=0.000)。

表2 進行點評前后這800張處方質量的比較
為了進一步提升臨床用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醫療機構須嚴格按照衛生部頒布的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完善處方點評的制度[2]。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在對照組處方中,有不規范的處方40張,有用藥不適宜的處方31張,有超常處方11張。與對照組處方相比,在觀察組處方中,不合理處方占比較低。筆者分析不合理處方產生的原因主要為:開具處方的醫生工作不仔細、對信息化用藥管理系統的操作不熟練及掌握的藥學知識不足等。針對這些原因,我院醫療質量控制機構積極地采取了具有針對性的整改措施,整改措施的內容包括:1)與開具不合理處方的醫生進行交流,加強其責任心。對開具不合理處方的醫生進行培訓,讓其熟練掌握各項電腦操作、掌握開具處方的方法及注意事項,以保證其開具處方的規范性及正確性。2)引進新一代的信息化技術,優化醫院的電腦程序。當醫生開具的處方不合理時,電腦可自動對其進行提醒,讓其糾正處方中的錯誤。3)醫院電腦的信息系統必須保存常用藥品的劑量、禁忌證及注意事項等,以便于醫生在開具處方時作為參照。4)提升處方審核的效率,藥師在審核處方時發現不規范的處方要及時與開具此處方的醫生聯系,監督其對此處方進行修改。5)要求臨床藥師積極借助醫院的內網等平臺向醫生、護士提供新的藥學信息,以更新醫生、護士所掌握的藥學知識。6)超常處方是導致醫療糾紛的關鍵,對此類處方應嚴格監督,避免醫生開出違反醫療常識的處方。7)可成立處方點評小組,實時地對處方進行點評,及時地將問題反饋給開具處方的醫生,并將可影響處方質量的問題上報醫院的醫療質量控制機構。8)積極構建獎懲機制,對開具處方質量較好的醫生進行表揚及獎勵,以樹立榜樣作用,從而提高醫生、藥師等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及責任心。將處方質量與醫生的薪酬掛鉤,對開具的處方存在嚴重質量問題的醫生進行警告、處罰或暫時撤消其處方權[3]。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進行處方點評在促進臨床合理用藥方面的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