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晉
(廣東省廣州市胸科醫院中醫理療科,廣東 廣州 510095)
肩周炎又叫做肩關節周圍炎、凝肩或五十肩。該病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是肩部疼痛,夜間尤甚。有研究認為,肩周炎多因患者的肩關節囊及其周圍韌帶、肌腱和滑囊發生了慢性特異性炎癥所致。該病患者肩部疼痛的癥狀及其肩關節功能受限的情況會隨著其病情的進展而逐漸加重,并在達到一定的嚴重程度后逐漸緩解,如此反復發作,令患者痛苦不堪[1]。中醫認為,肩周炎的發病是患者存在肝腎虧虛,或外感寒濕之邪,導致其肩部氣血不足、經絡淤滯、不通則痛,進而出現關節不利、肩關節功能受限的情況[2]。本研究主要分析用電針療法配合關節松動術治療肩周炎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廣州市胸科醫院中醫理療科門診收治的肩周炎患者48例作為研究對象,經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21例)和治療組(27例)。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10例,女性11例,其年齡為40~77歲,平均年齡為(54.5±10.7)歲,其中病變部位在左肩和右肩的患者分別有11例和10例。在治療組患者中,有男性13例,女性14例,其年齡為40~78歲,平均年齡為(56.2±9.4)歲,其中病變部位在左肩和右肩的患者分別有12例和1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經檢查,被確診患有肩周炎的患者。2)年齡≥40歲的患者。3)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的患者。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1)存在肩關節脫位、上肢骨折的患者。2)患有腫瘤的患者。3)存在心、肝、腎等重要臟器或造血系統嚴重病變的患者。4)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5)臨床資料不全、不適合參與本次研究、不能配合治療或中途中斷治療的患者。
用關節松動術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1)讓患者取臥位,暴露其治療部位,評估其肱骨運動受限的程度,并采用Maitland手法(麥特蘭德手法)沿其肱骨存在運動受限的方向對其關節進行適度的關節被動牽伸。2)對盂肱關節進行松解的方法是:在對患者進行長軸牽引和被動外旋時向足側滑動其肱骨,進行前屈水平內收時向后滑動其肱骨,進行橫向牽伸時可從后向前或從前向后滑動其肱骨頭。對胸鎖關節進行松解的方法是:向上、向后下滑動肱骨。對肩鎖關節進行松解的方法是:向前滑動肱骨。對肩胛胸壁間關節進行松解的方法是:讓患者改變體位至側臥位,對其下肩胛骨進行牽拉和外旋。3)當患者的疼痛癥狀較為明顯時,可采用Ⅰ級手法和Ⅱ級手法對其進行治療,以緩解其疼痛癥狀為主,每個手法可重復做3~4次,。4)當患者的疼痛癥狀有所減輕后,逐漸采用Ⅲ級手法和Ⅳ級手法對其進行治療,以改善其關節周圍組織粘連、攣縮及僵硬等癥狀,每個手法可重復做3~4次。5)每日為患者進行1次松解治療,進行一次松解治療的時間以30 min為宜,連續治療10日。用電針療法配合關節松動術對治療組患者進行治療。進行關節松動術的具體方法同對照組。進行電針治療的具體方法是:1)讓患者取坐位或側臥位,充分暴露治療部位。2)在進行治療前,醫師先對患者肩關節各方向運動受限的情況進行評估,然后對其肩髃穴、肩髎穴、曲池穴、合谷穴及阿是穴等主穴和遠端穴位處的皮膚進行常規消毒。3)對所取穴位進行直刺或斜刺,進針的深度應根據患者穴位處肌肉的豐厚程度而定,在快速進針后采用平補平瀉的手法行針,以患者出現酸、麻、脹、痛的感覺為宜。4)運針結束后,將針體連接電極,選擇連續波先對患者進行10 min的高頻治療,再對其進行10 min的低頻治療,每日治療1次,連續治療10日。5)當患者的肩關節存在前屈受限的情況時,可加取臂臑穴、抬肩穴對其進行治療;當患者的肩關節存在后伸受限的情況時,可加取臑會穴、臑腧穴對其進行治療;當患者的肩關節存在外展受限的情況時,可加取臑上穴、承風穴對其進行治療;當患者的肩關節存在外旋受限的情況時,可加取天宗穴、肩貞穴對其進行治療;當患者的肩關節存在內旋受限的情況時,可加取肩內陵穴對其進行治療。
1)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根據《中醫診療常規》中規定的關于肩周炎的療效判定標準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判:⑴痊愈:患者肩部疼痛的癥狀完全消失,其肩關節的活動范圍恢復正常,能正常工作及生活。⑵顯效:患者肩部疼痛的癥狀基本消失,其肩關節的活動功能明顯改善,能正常工作及生活。⑶有效:患者肩部疼痛的癥狀有所緩解,其肩關節的活動功能有所改善。⑷無效:患者肩部疼痛的癥狀未緩解,肩關節的活動功能未改善[4]。患者的治愈率=治愈例數/總例數×100%。2)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VAS疼痛評分[3]。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19.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患者的治愈率為40%,對照組患者的治愈率為14%,治療組患者的治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愈率的比較
在治療前,兩組患者的VAS疼痛評分相比,P>0.05。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治療組患者的VAS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疼痛評分的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疼痛評分的比較(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27 6.52±0.66 2.44±1.23對照組 21 6.44±0.57 3.65±1.32 t值 0.442 3.275 P值 0.661 0.002
肩周炎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該病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是肩關節疼痛和活動不利。電針療法及關節松動術均是治療肩周炎的常用方法。電針療法主要是通過對患者的局部穴位和遠端穴位進行針刺和電刺激,起到疏通經絡、促進局部氣血循環、放松肌肉、增強肌力、緩解肌肉痙攣、控制炎癥及減少疼痛的作用,可達到“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目的[5-6]。而關節松動術常用于治療關節疼痛、關節活動受限或關節僵硬。這種療法能提高關節部位機械性感受器的放電頻率,阻礙痛感傳輸到中樞神經,從而起到減輕疼痛的強度、發揮神經生理效應的作用。此外,這種療法還能通過擠壓肩關節局部的軟組織,起到改變肩關節囊的運動模式、改善肩關節囊粘連的程度、穩定肩關節軟組織的作用[7]。本次研究表明,經治療,治療組患者的VAS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其治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
綜上所述,用電針療法配合關節松動術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療效確切,此方法能促進該病患者肩關節功能的快速恢復,減輕其痛苦,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