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榮
(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方醫院,江蘇 連云港 222000)
洗胃療法是指將具有特殊成分的液體灌入患者的胃腔內與胃內容物混合后再抽出的一種治療方法。進行洗胃治療可使中毒患者排出胃內的毒物,是目前臨床上對中毒患者進行搶救的重要手段。對中毒患者進行洗胃治療的目的是清除其胃內未被吸收的毒物,阻止毒物被其胃腸道吸收及在其體內擴散[1]。但是,在對中毒患者進行洗胃的過程中存在很多的危險因素,不僅會影響對其進行洗胃的效果,還可影響護患關系。惠曉芳等[2]的研究表明,對進行洗胃治療的中毒患者進行個性化護理,不僅可保證其治療效果,還可有效地改善護患關系。本次研究主要探討對接受洗胃治療的中毒患者進行個性化護理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在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方醫院接受洗胃治療的104例中毒患者。將這104例患者隨機平均分為A組和B組。在A組患者中,有男性17例,女性35例;其年齡為4~83歲,平均年齡為(44.3±6.8)歲;其中因服用安眠藥發生中毒的患者有22例,因服用有機磷農藥發生中毒的患者有20例,因服用其他藥物發生中毒的患者有10例。在B組患者中,有男性17例,女性35例;其年齡為3~84歲,平均年齡為(43.5±6.4)歲;其中因服用安眠藥發生中毒的患者有23例,因服用有機磷農藥發生中毒的患者有20例,因服用其他藥物發生中毒的患者有9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為兩組患者均使用自動洗胃機進行洗胃治療,方法是:1)按照患者服用毒物的性質,為其選擇合適的洗毒液。2)經口為患者插入胃管后,將胃管與自動洗胃機嘴相連接。3)打開洗胃機的正壓泵向患者的胃內灌注洗毒液,在達到預定量(一般每次為500 ml)后關閉正壓泵,改用負壓吸引抽出其胃內的液體。4)在患者的胃內進行反復抽吸直至徹底清除其胃內的毒物為止。同時,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護理,方法是:1)向患者或患者家屬了解患者所服毒物或藥物的名稱和數量,然后將此情況及時匯報給急診醫生,以便于急診醫生迅速地為患者制定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2)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及情緒狀態。3)積極配合急診醫生對患者進行洗胃治療。在此基礎上,對B組患者進行個性化護理,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體位護理。在對患者進行洗胃治療時,需為其取頭低足高的左側臥位。這是因為,此體位可降低患者胃部的位置,不僅有利于洗毒液在其胃內流動,還可促使徹底排空其胃內容物。2)對患者進行洗胃操作配合護理。⑴根據患者的年齡和實際情況,為其選擇合適的胃管,如為兒童選擇22~24號的胃管與50 ml的注射器等。⑵對患者進行胃管插管操作。一般情況下,成人需插入45~55 cm的胃管,在回抽有胃液流出后將胃管的末端放在水中,若未出現氣泡且在注入20 ml的空氣時有氣過水聲,則表示胃管已插入其胃內[3]。在進行插入胃管操作時,若患者的意識清醒,可讓其配合插管做吞咽動作;若其意識不清,護理人員可使用舌鉗拉舌置管法為其插入胃管。3)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密切的監測。⑴對患者進行心電監護。⑵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及精神狀態,一旦發現異常,需及時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理,以免其發生意外。4)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⑴通過詢問患者或其他途徑了解導致患者發生中毒的原因,再根據其發生中毒的原因,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對于輕生者,護理人員要對其進行安撫,并告知患者家屬多與其進行交流,同時給予其更多的關愛,讓其感受到醫護人員及患者家屬的關心,幫助其恢復對美好生活的信心,促使其盡快地從不良情緒中走出來。⑵在進行洗胃操作的過程中,對意識清醒的患者,護理人員需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以緩解其負性情緒,使其能夠盡可能地保持冷靜,進而配合洗胃操作;對意識不清的患者或實在無法配合洗胃操作的患者,可適當地對其體位進行控制約束。5)對誤服藥物的患兒家屬進行衛生知識健康教育,告知其要重視對危險品(如藥物及化學藥品等)的保管,需將這些危險品放在小兒觸及不到的地方。
觀察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及其SAS(焦慮自評量表)的評分。1)使用該院自制的調查問卷了解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將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分為滿意和不滿意兩個等級。調查問卷的總分為100分,得分在80分及80分以上表示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得分在80分以下表示患者對護理服務不滿意。2)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胃黏膜損傷等。3)在患者接受洗胃治療的24 h后,使用SAS對其焦慮的程度進行評估。SAS的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焦慮的程度越嚴重[4]。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15.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后,與A組患者相比,B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更高,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更低,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n)]
在進行洗胃治療的24 h后,A組患者SAS的平均評分為(49.5±6.7)分,B組患者SAS的平均評分為(29.5±5.6)分。B組患者SAS的平均評分低于A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792,P<0.05)。
個性化護理是指根據患者自身的特點,為其提供系統的、全面性的、有針對性的護理服務的一種護理方法[5]。導致患者發生中毒的毒物包括藥物、有毒食物及有機磷農藥等。有研究表明,對接受洗胃治療的中毒患者進行個性化護理,可確保其洗胃操作的順利進行,提高對其進行救治的成功率[6]。張海亞等[7]的研究表明,對接受洗胃治療的中毒患者進行個性化護理的重點是:快速評估其發生中毒的原因,以便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發生藥物中毒及有機磷農藥中毒的患者多為輕生者,其求生意愿比較低,不愿意配合救治工作,故需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以促使其積極配合治療。發生藥物中毒及有毒食物中毒的患者多為兒童,其年齡比較小,心理發育尚未成熟,對醫護人員易產生緊張、恐懼等負性心理,使其不能夠配合救治工作,故需對其進行安撫與鼓勵,以提高其對洗胃操作的配合度。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護理后,與A組患者相比,B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和SAS的評分均更低,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更高。此研究結果與史華麗[8]研究的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對接受洗胃治療的中毒患者進行個性化護理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緩解其焦慮等負性情緒,降低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改善護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