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穎
(保定市第二中心醫院新生兒科,河北 保定 072750)
新生兒護理工作是一項比較嚴謹繁雜的工作。新生兒的情況比較特殊,其免疫力較差,其各個主要器官尚未發育成熟[1]。近年來,優質護理在新生兒護理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2]。本文對保定市第二中心醫院接生的92例新生兒進行分組對比研究,旨在探討對新生兒進行優質護理的效果。
本研究的對象為保定市第二中心醫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接生的92例新生兒。將這92例新生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46例/組)。對照組新生兒中有男25例,女21例;其中分娩方式為順產的新生兒有30例,為剖宮產的新生兒有16例;其胎齡為37~40周,平均胎齡(37.21±2.15)周;其出生體重為2.48~3.06 kg,平均出生體重(2.81±0.16)kg。觀察組新生兒中有男26例,女20例;其中分娩方式為順產的新生兒有31例,為剖宮產的新生兒有15例;其胎齡為38~40周,平均胎齡(37.32±2.11)周;其出生體重為2.50~3.11 kg,平均出生體重(2.89±0.22)kg。兩組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相比,P>0.05。
對對照組新生兒進行常規護理,包括記錄其出生的時間及體重等資料、對其進行喂養護理等[3]。對觀察組新生兒進行優質護理。護理方法主要包括:1)護理人員協助新生兒取舒適的體位,密切觀察并記錄其排胎便的頻次、胎便的性質及顏色。定時對其腹部進行按摩,以促進其胎便的排出。在新生兒睡覺時,使用軟毛巾對其進行包裹,以增強其安全感。2)新生兒生長發育的速度較快,對營養物質(包括熱量、維生素、微量元素、蛋白質等)的需求量較大。護理人員應指導產婦盡量對新生兒進行母乳喂養。若產婦的母乳不足,應根據新生兒的具體情況為其選擇合適的配方奶粉,并根據其饑餓情況及排便頻次為其調整喂養量。指導產婦通過多接觸新生兒、讓新生兒吮吸其乳頭的方式促進其乳汁的分泌[4]。3)護理人員每天至少為新生兒測量1次膽紅素的水平(使用JD-2型經皮膽紅素測定儀對其進行膽紅素檢測),以防止其發生高膽紅素血癥。在進行檢測的過程中,應注意遮擋好新生兒的眼睛。若其膽紅素的水平過高,應抽取其靜脈血,并對血樣進行血生化檢查,以確認其是否發生高膽紅素血癥。4)護理人員若發現新生兒的臍帶殘端出現滲血、滲液,應及時為其更換臍部的繃帶,并定時使用乙醇對其臍部進行消毒,以防止其發生臍部感染。
1)調查兩組新生兒家長對護理的總滿意率。2)統計并記錄兩組新生兒發生新生兒疾病(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紅疹、新生兒皮膚感染)的情況。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新生兒家長中對護理工作的評價為非常滿意者有15例(占32.61%),為滿意者有20例(占43.48%),為不滿意者有11例(占23.91%)。觀察組新生兒家長中對護理工作的評價為非常滿意者有32例(占69.57%),為滿意者有10例(占21.73%),為不滿意者有4例(占8.70%)。觀察組新生兒家長和對照組新生兒家長對護理的總滿意率分別為91.30%和76.09%。觀察組新生兒家長對護理的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新生兒家長(P<0.05)。詳見表1。

表1 對兩組新生兒家長對護理總滿意率的比較
在接受護理期間,觀察組新生兒中有1例新生兒(占2.17%)發生高膽紅素血癥、有2例新生兒(占4.35%)發生新生兒皮膚感染;對照組新生兒中有7例新生兒(占15.22%)發生高膽紅素血癥、有4例新生兒(占8.70%)發生新生兒皮膚感染、有1例新生兒(占2.17%)發生新生兒紅疹;觀察組新生兒發生新生兒疾病的幾率(6.52%)低于對照組新生兒發生新生兒疾病的幾率(26.09%),P<0.05。
臨床研究發現,對新生兒進行優質護理能夠降低其新生兒疾病的發生率,提高其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5]。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新生兒家長對護理的總滿意率(91.30%)高于對照組新生兒家長對護理的總滿意率(76.09%)。在接受護理期間,觀察組新生兒發生新生兒疾病的幾率(6.52%)低于對照組新生兒發生新生兒疾病的幾率(26.09%)。
綜上所述,對新生兒進行優質護理的效果顯著。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