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偉民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本人有幸進入了中職學校,任教電子專業中物理課程,在初中任教八年物理,突然來到中職學校任教,最大的感受就是:中考的壓力不再有了,學生不再以分數論英雄。換之的是:中職教育重視的是培養學生的技能技巧,具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本人所任教的物理學科本身就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對于中職學生來說,物理實驗尤其重要。下面本人就以下幾個方面談中職物理實驗的教學體會:
一、做好演示實驗
物理演示實驗具有形象、真實、生動有趣的特點,能使學生對新的知識有感性直觀的認識。在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規律前,為學生營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因此我在教學的過程特別重視演示實驗,而演示實驗最重要是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不同的演示實驗,可以讓學生采用不同的觀察方法:
1、定向觀察法,即明確觀察對象,內容及發生現象,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得出結論。例如在講楞次定律一課時,由于磁場是看不見的,學生的感性認識少,只有通過演示,變抽象為具體,學生才易接受,在演示時,我讓學生明確觀察對象,即觀察磁鐵插入線圈的方向及電流計指針偏轉的方向,發現磁鐵插入線圈的方向不同,電流計指針偏轉的方向就不同,說明線圈中產生的感應電流的方向與磁鐵的運動方向有聯系,但這看到的只是表面現象,要得出楞次定律,老師還必須引導學生進行一個思維過程,我在黑板上事先畫好實驗簡圖,一邊演示,一邊指導學生觀察,把實驗現象用符號標在簡圖上。通過逐步分析,比較最終引導學生得出楞次定律。楞次定律可以簡記為“來之拒,去之留”。通過這種以實驗為開端的“演示一觀察一思維一總結”的教學過程,學生感到楞次定律沒有什么神秘,很容易理解。
2、發現觀察法:即讓學生自己發現現象,尋找規律,探究原因。在講到電磁感應現象這節課時,我是通過兩個演示實驗,讓學生自己尋找規律,探究原因,得出結論的,第一個演示實驗是讓磁鐵在閉合線圈中進行相對運動,以及將磁鐵靜止的放置在線圈中間,來觀察電流表的指針。第兩個演示實驗是載有變化電流的線圈放置閉合線圈中觀察指針。在引導學生觀察演示實驗時我通過前面關于磁通量概念的復習,指明條形磁鐵在線圈中的運動以及把載有變化電流的線圈放置閉合線圈中都會引起線圈中的磁通量發生變化,學生通過兩個演示實驗的觀察發現:無論是第一個演示實驗,還是第二個演示實驗,只要穿過閉合回路的磁通量發生變化,閉合導體回路中就有電流產生。發現觀察法,不僅要求學生注意觀察,更重要的是在觀察后的思維活動,在探索事物變化規律時,這種思維很重要,教師應及時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類比思維,空間想象和邏輯推理能力。
3、預見觀察法:即讓學生猜想會出現什么現象,分析現象的產生會與什么因素有關,然后在實驗中進行觀察,予以驗證。例如在探究電阻定律這節課,我就是采用預見觀察法:舉例生活中有很多導線;有銅線,有鋁線,有粗,有細,然后讓學生進行猜想:電阻的大小可能會與哪些因素有關?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猜想,它可能與導體的長度、形狀、粗細、材料、溫度等因素有關,在驗證這些因素是否影響電阻大小的過程中,我采用控制變量的實驗方法對它們進行驗證,通過這種預見觀察法,學生發現自己的猜想通過驗證是正確的,就特別有成就感。預見觀察法要求學生思維活躍,有較強的想象能力,能夠從多方面去猜想假設實驗可能會出現的各種現象,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
二、安排好分組實驗
一有實驗課,學生的積極性決不亞于上體育課,這讓我真切地體會到中職的學生雖然基礎薄弱,不喜歡讀書,但每個學生都有著實踐動手的欲望。因此在教學中,我總是盡量創造機會安排分組實驗讓學生進實驗親自動手,只要條件允許,一些課本上的演示實驗也盡可能讓學生到實驗室獨立完成,如海波的熔化實驗、焦耳定律、內能做功等實驗。
在安排分組實驗時,我經常把學生分成三個層次,中職學生來源比較,根據學生的物理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態度以及學生的學習成績等,將學生依下、中、上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即能在教師和C層同學的幫助下掌握教學內容,完成實驗任務;B層是成績中等的學生,即能掌握教學內容,獨立完成實驗任務,積極向C層同學請教;C層是各方面素質都比較好的學生,即不但能掌握教學內容,獨立完成實驗任務,而且對實驗的數據能夠處理分析,可主動幫助和解答B層、A層同學的難點。在實驗過程中,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完成不同的實驗任務,例如:在安排伏安法測電阻的分組實驗時,我要求A層的學生只要能正確連接好電路,能正確讀出電壓表、電流表的讀數,并算出待測電阻的阻值就算完成了實驗任務,對B層次的學生,我要求能夠利用電流表內接法與外接法,分別測出通過待測電阻的電流,并計算出待測電阻的阻值。對C層次的學生,我要求不但要完成B層次學生的實驗任務,還要完成對實驗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能夠計算電流表內接法及外接法所帶來的百分誤差。對一些實驗難度較大的實驗,我還常使用優差搭配的方法,把C層次的學生安排到A、B層次的實驗小組中去,這樣能夠讓C層次的學生指導幫助A、B層次的學生,能夠圓滿完成實驗任務,這樣不但能夠增進同學間的感情,同時也培養了同學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把學生分成不同層次來完成實驗教學的方法,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著眼個人在發展中的差異,有的放矢。區別對待,使得優生“吃得飽”,學困生“吃得了”充分調動不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良好。
三、重視課外實驗
課外實驗是課堂教學的一種補充,可以鞏固課堂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我們的學校配有家電維修實訓室,實訓室里放很多家電,如電飯鍋、電視機、電磁爐,還有一些損壞的舊變壓器、舊發電機、電動機等,充分利用學習的好奇心,讓學生在課外時間拆開,探究這些電器的工作原理,了解其接線情況。這種方法比只在課堂上講這些電器的工作原理效果好得多。還可利用講解電容器的工作原理,使學生了解為什么要用散熱片等看視小問題,而實際上是貫穿整個電學和磁學部分的知識。在講解電磁學時可用引導學生關注我國的磁懸浮列車,教師提出幾個問題:超導體具有什么特性?為什么要研究磁懸浮列車?寫出其發展史和當前狀況,用簡圖畫出列車懸浮以及前進的原理。在這些過程中學生會發現物理其實就在身邊,物理與生活聯系非常緊密。
很多物理實驗相對枯燥乏味,這對于那些生活渙散、缺乏耐心的學生來講,實驗可以大大提高他們的自制能力和堅強的意志力,能夠面對多次不可避免的實驗失敗能堅持下來,直到實驗的成功。同時物理對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一樣起很大的作用,實驗操作過程中,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的行動,完成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學生對相關理論的認識更加深刻透徹,知識水平提高了更高的層次。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州市華安縣職業技術學校, 福建 漳州 36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