萇自玉嘯
摘 要:生態文明建設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黨中央和國務院對其都高度重視。擁有生態文明意識有利于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其進行生態文明意識培育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
綠色發展理念是以人與自然和諧為價值取向,以綠色低碳循環為主要原則,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基本抓手。它的提出,體現了黨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的科學把握。[1]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并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可以說,十九大報告為未來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規劃了路線。[2]在國家如此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情況下,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視乎成為必然趨勢。大學生作為即將踏入社會的新生力量,對社會的發展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因此培育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一、培育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是落實“十九大”精神的重要體現
十九大報告中對生態文明建設著墨很多,“生態文明”被提及12次、“美麗”有8次、“綠色”有15次,且首次提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繼十八大確立“五位一體”總布局后,十九大對生態文明提出明確要求,即2035年中國基本實現現代化時,我國生態環境實現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其進行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生態文明意識,明白自身應承擔起的責任與義務,做出有益于生態建設的行動,從而為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發展做出貢獻,這是落實十九大精神的重要體現。
二、培育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是繪就美麗中國新畫卷的迫切需要
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等問題也漸漸凸顯,嚴重影響人民的生活甚至國家的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并從“推進綠色發展”等方面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重點任務,這是人們對生態問題進行理性反思的產物。生態文明也成為迄今為止人類文明的最高形式。[3]繪就美麗中國需要提高全體公民的生態道德素養,尤其是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否則生態文明建設將難以實現。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生力量,其生態道德修養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生態意識水平,因此必須培養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使其具備良好的生態道德素質,承擔起保護美麗家園、建設美麗中國的責任。
三、培育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全面發展的人應該不只是局限于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上,還應體現在處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上。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實際上是對其全面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態文明教育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方領域,其教育內容包括生態倫理觀、生態科技觀、生態消費觀、生態法制觀。對大學生進行生態倫理觀教育,有助于幫助他們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知道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重要性,從而調節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對大學生進行生態科技觀教育,有利于讓他們在未來應用和發展科學技術時不會只顧眼前的經濟利益而破壞生態環境,使生態、經濟、社會效益達到統一,也避免加重生態危機,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消費觀教育,有助于引導他們進行綠色消費,讓他們在使用和處理產品時會考慮是否會污染環境從而做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行為,也有利于轉變其消費觀念,避免因過度消費而造成的資源浪費。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法治觀教育,有利于讓他們了解保護環境的責任與義務,對其行為起到引導、約束和強制作用。因此,培育生態文明意識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任里軒.堅持綠色發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五大發展理念”解讀之三[N].人民日報,2015-12-22(7).
[2]石敏俊.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路線圖[EB/OL].中國網,2017-10-20.
[3]袁霞.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與大學生生態意識培育研究[J].教育探索,2014(4):112-114.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