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梅杰
摘要:藏傳佛教寺院建筑對藏區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研究并提出其社會功能有助于增強藏傳佛教信仰地區的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加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使藏族群眾認識到藏傳佛教寺院建筑對當地的民居建筑及與現代文化交融后產生的深遠影響,有利于當地群眾重視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同時也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藏傳佛教寺院建筑文化,尊重民族文化藝術,借鑒、學習民族文化的長處。
關鍵詞: 藏傳佛教寺院建筑;社會功能;文化傳承
一、何謂藏傳佛教寺院建筑
藏傳佛教寺院建筑是藏族傳統文化的象征之一,具有獨特的文化特征,為延續和傳承藏族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研究藏傳佛教寺院建筑在藏區的社會功能,有助于激發和增強民眾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同時可以更好的與新時代其他建筑理念相融合。
二、對甘南藏族自治州拉卜楞寺和天祝縣天堂寺的藏傳佛教寺院建筑分析
甘南拉卜楞寺寺院建筑精美絕倫,經久耐用。寺院坐北向南,占地總面積86.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40余萬平方米,主要殿宇90多座,包括六大學院、16處佛殿、18處昂欠(大活佛宮邸)、僧舍及講經壇等,形成了具有藏族特色的龐大建筑群。拉卜楞寺宗教體制的組成在全蒙藏地區的寺院中建制最為健全,其中聞思學院是藏式和古宮殿式的混合結構,頂上用鎏金銅瓦、幡幢、寶瓶加以裝飾。全寺所有梵宇,均采用當地的石、木、土、茴麻為建筑材料,很少使用金屬,這從建筑的外觀可以看出,寺院整體建筑下寬上窄,是梯形形狀,外部采用石料內部則用木頭建成,有“外不見木,內不見石”的說法。各廟宇根據它不同的功能和等級,分別涂以紅、黃、白等土質顏料,陽臺房檐掛布帳簾,從外面看顯得異彩紛呈。大中型建筑物頂部及墻壁四面有銅質鎏金的法輪、陰陽獸、寶瓶、幡幢、金頂、雄獅等進行裝飾。有一些殿堂還融合和吸收了漢族的建筑成就,有宮殿式屋頂,建筑頂端有鎏金銅瓦或綠色琉璃瓦鑲嵌,宮殿式的顯得宏偉壯觀、美輪美奐。金頂是寺院建筑主要殿堂的標志,采取梁架式結構,房檐四周用斗拱裝飾,內部立著巨大的柱子,柱子對整個房檐進行支撐,建筑頂端構成梁架,用橫梁柱托檁,構成金頂的坡度,這即保證了建筑的堅不可摧,又顯得經久耐用。而天祝藏族自治縣天堂寺則是天祝縣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天堂寺周圍山巒疊嶂,形成了八寶形狀,建造著許多的殿堂,如宗喀巴大殿——又稱見解脫大殿、千佛殿,為使宗大師智慧之光永照人間,在多識仁波切發心主持下,修建了高為35米的宗喀巴大殿,其中有堪為世界之最的高23米、寬9.52米的木雕鍍金宗喀巴大佛像,殿中還有4000尊銅佛及21尊木像,極其壯觀。鎏金技術是古代金屬工藝裝飾技法之一,鎏金是一種金屬加工工藝,把金汞劑(由金和水銀合成),涂在銅器的表層,加熱后使水銀蒸發,使金牢固地附在銅器表面,寺院的金頂各種鎏金飾物,大多使用這種方法。在陽光下異常的光彩奪目,很莊重、肅穆。
三、藏傳佛教寺院建筑的社會功能
首先,藏傳佛教寺院建筑是審美功能與實用功能的結合。審美功能是指建筑藝術及其建筑物的外形審美,能促進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的美感享受,而且還能夠儲藏大量藏文歷史文獻資料,對于藏傳佛教各方面都有深遠影響。黑格爾在《美學》中指出:“建筑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表現形式上都是地道的象征性藝術。”其重要性正如英國建筑史研究學者帕瑞克紐金斯所說的:“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建筑藝術的確是每個人生命史不可分的一部分。”藏傳佛教寺院建筑是藏族傳統文化的載體和象征符號,它所承載的藏傳佛教文化,為延續和傳承藏族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規范和價值取向,因此研究藏傳佛教寺院建筑有利于了解人們宗教修行信仰價值和宗教審美的規范價值。藏傳佛教寺院建筑將佛教和藏民族緊密聯系,對藏傳佛教地區的生活、文化、信仰、民居住房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藏傳佛教寺院建筑作為佛教藝術最現實的反映,同一定時代和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生活習俗等密切相關,直接體現著一定時代和社會的藏民族的理想、觀念、審美情趣和愛好。
可以看出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的多處佛教寺院建筑對于天祝縣城的藏族民居的影響也是比較廣泛的,藏族民居門窗多為長方形,比內地門窗用材少,窗子上設有小窗戶為可開啟窗戶,這種方法非常適應藏族地區高寒的氣候特點,可以防風沙、御寒。藏族人民在習俗中以黑色為尊貴,所以門窗和外墻處都涂成梯形的形狀并且上小下大,主要突出墻面。為了使門窗框增加光澤,住宅和寺院常在土里摻加清油和酥油等磨光。門窗上的端檐口,顯露出許多小椽,這有防水及保護墻面、遮陽的作用,也有很好的裝飾效果,在城市住宅和寺院大門經常成為裝飾重點,門框刻有細致的邊連續三角形幾何圖案或卷草、彩畫等。藏傳佛教寺院作為藏民族唯一的精神寄托中心始終發揮著佛教寺院建筑固有的魅力,通過對其開展深入研究,進一步分析藏傳佛教地區,特別是西北民族地區的文化特質。了解了藏傳佛教寺院建筑與現代建筑文化理念形成的一種相互交融的現象。 藏傳佛教以它慈悲寬容的精神和抑惡揚善的道德戒律不僅在藏民族內部內部起到了極大的凝聚力作用同時也對促進民族文化維護民族團結祖國邊疆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西南交通大學褚嶺偉寫的《甘南藏傳佛教寺院拉卜楞寺寺院景觀研究》中對藏傳佛教寺院建筑做了分析。藏傳佛教寺院建筑歷史悠久,雖然遭受著外來建筑理念的影響和自身內在傳承的不足,但卻依舊保留著獨立的結構體系,且已積淀為一個獨特的藝術體系,蘊含了極強的建筑美學意蘊,值得建筑學者的深究和獨特寺院建筑風格的流傳。
四、結語
我們的研究除了分析藏傳佛教寺院建筑從西藏傳入西北藏區之前的特征之外,進一步分析它在甘南、天祝的發展與演變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屬西北藏區特有的功能。對于如何激發民眾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自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龍珍多杰.藏傳佛教寺院建筑裝飾文化探析 [J].《青海師范大學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
[2].趙偉紅.拉卜楞寺建筑裝飾的藝術特點及宗教寓意探析 [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3]扎扎.佛教文化圣地——拉卜楞寺[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10年11月.
[4]褚嶺偉.甘南藏傳佛教寺院拉卜楞寺寺院景觀研究 [D].西南交通大學,2010年.
[5]丹朱昂奔.藏族文化發展史上下冊[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
[6]夏果加.淺談藏傳佛教寺院早期的社會功能[J].《華人時刊》,2015年5(下).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西學院第八批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藏傳佛教寺院建筑的社會功能研究——以甘南、天祝為例》(項目編號為223)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河西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張掖 7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