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生梅
摘 要:湘西州是武陵山片區扶貧攻堅主戰場,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鄉村振興的任務艱巨。近年來,湘西州農村脫貧攻堅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為其鄉村振興提供了大好的機遇,但因經濟的、社會的、歷史的和現實的等因素的制約,湘西州鄉村振興仍然面臨著諸如資金保障不足、人才支撐不強、農業發展質量不高等挑戰。在共享發展和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湘西州鄉村振興要以共享發展理念為指導并以實現城鄉共發展為目標,并推進農業綠色化特色化、保護和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促進鄉村社會治理主體多元、塑造美麗鄉村新風貌和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關鍵詞:共享發展理念;鄉村振興;路徑
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1],并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的總要求。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了全面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國家從宏觀層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要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必須從微觀層面出發,結合特定區域的實際,探討與之相符的鄉村振興的具體路徑。特別是要把貧困地區、民族地區的鄉村振興問題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沒有這些地方的鄉村振興,就不是完整的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戰略就無法落到實處。湘西州是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滯后且城鄉差距明顯,是“精準扶貧”思想的首倡地,更是武陵山片區扶貧攻堅主戰場,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鄉村振興是其當前尤為重要和迫切的任務。
一、共享發展理念與鄉村振興的邏輯關系
共享發展旨在縮小區域、城鄉及群體間的發展差距,讓廣大人民群眾都能公平地享受改革發展成果,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旨在增強鄉村發展動力、破解城鄉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難題,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共享發展和鄉村振興都是以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的,從某種程度上說,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共享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指導理念、是鄉村振興的目標指向;而鄉村振興則是貫徹共享發展理念、實現共享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 共享發展理念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指導理念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都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的”[3](P197)。共享發展作為習近平新發展理念的核心和歸宿,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觀的重大創新,而鄉村振興是當前中國發展的重大實踐之一,并與共享發展在本質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共享發展理念理應是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重要指導理念。共享發展理念闡明了鄉村振興的基本思想,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共享發展理念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4](P214)。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核心是堅持和保障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要堅持以人民至上的理念、尊重和調動人民群眾首創精神、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促進農民的全面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農民”是全社會人民非常重要和特殊的群體,所以,鄉村振興最基本的思想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共享發展理念闡明了鄉村振興的基本原則。“共享發展注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5](P199),強調共建共享和漸進共享,這要求鄉村振興堅持“公平正義、共建共享和循序漸進”等原則。公平正義原則是鄉村振興的首要和核心原則。鄉村振興旨在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保障“農民”都能享有改革發展成果,本身就是社會公平正義要求的具體體現。共建共享原則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原則。鄉村振興首先應明確要依靠誰來振興,農民是鄉村振興最重要的主體,要求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先創精神,積極參與到鄉村振興的實踐中來,在“建”的基礎上“享”。循序漸進原則是針對鄉村振興的進度而言的。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受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因此,鄉村振興既要立足于我國現實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還要考慮長遠的發展水平,不能急于求成。
(二) 鄉村振興是實現共享發展的現實途徑
共享發展是每一個公民的理想,但因我國很長一段時期實行的是“城鄉二元”體制,即“城鄉分割、城鄉有別”的體制。這種體制帶有明顯的城市偏向性和城鄉二元性,導致資源配置城鎮優先于農村,城市發展快于農村、優于農村,城鄉差距大,城鄉共享發展無法實現。當前,我國社會分化不斷加深、城鄉及群體間發展差距呈現出逐步擴大的趨勢,這是我國提出共享發展的最大實情。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政府立足于這一實際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對當前我國改革發展中緊迫性問題的積極回應,更是實現共享發展的現實途徑。鄉村振興旨在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重點是要解決農業、農村、農民的科學、可持續發展問題,促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全面發展,逐步縮城鄉、群體間的發展差距,進而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讓農民都能公平地享受改革發展成果。所以,鄉村振興成為實現共享發展的路徑選擇。
二、湘西州鄉村振興的機遇與挑戰
湘西州是“精準扶貧”思想的首倡地和武陵山片區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突出,鄉村發展速度較慢、質量較低。近年來,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政策、資金及人才的大力扶持下,湘西州經濟社會發展有了質的飛躍,鄉村面貌煥然一新,這為當前的鄉村振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因經濟、制度等多方面的制約,湘西州鄉村發展歷史欠賬較多,仍然面臨著諸多的挑戰。
(一) 湘西州鄉村振興的機遇
隨著“精準扶貧”工作和“四個湘西”建設工作的深入推進,湘西州脫貧攻堅戰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特色農業規模不斷擴大,這為當前的鄉村振興提供了大好機遇。
1.農村脫貧攻堅戰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湘西州是典型的深度貧困區,如“1984年原生性貧困人口為156萬人,低收入人口為120萬人,貧困發生率高達84%”[6](P8)。1986年,國家農業部定點扶貧湘西州。1994年,國家出臺“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全面實施扶貧攻堅戰略,同年湘西州也被湖南省委、省政府定為全省扶貧攻堅主戰場。經過二十多年的扶貧開發,湘西州扶貧脫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與1984年相比,貧困人口減少了近一半人次。“根據湘西州扶貧辦的統計數據,2010年年底,按照1196元的標準統計,湘西州有貧困人口87.6萬人,占全州總人口的30.74%,占農村人口的82%。如果按照2300元標準統計,湘西州貧困人口將重上升為150萬人,貧困人口將占人口總數的52.63%”[7](P9)。貧困發生率由84%下降至52.63%(按2300元的標準統計),可以說扶貧工作取得了極為輝煌的成就。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湘西州視察工作并作出了“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湘西州成為“精準扶貧”思想的首倡地。湘西州州委及州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嚴格按照湖南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脫貧攻堅戰取得了更加顯著的成效,截至2016年9月,“全州農村貧困人口下降到30.08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2%”[8]。
2.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收入狀況從根本上決定了農民的生活水平。改革開放以來,湘西州農民收入水平明顯提高了,人民生活從食不果腹向總體小康邁進。如,“湘西州197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34元”[9](P21),自國家《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實施以來,湘西州農民收入水平有了顯著提高,200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293元,是1978年的9.6倍;2010年增長到了3173元,是1978年的26.68倍。2011年起,國家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扶貧開發工作,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中發[2011]10號),湘西州除吉首市以外的7縣仍是國定扶貧開發重點縣。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來湘西州考察時作出“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此后,湘西州農民收入更是有了大幅提升,湘西州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統計數據顯示,2013-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5260元、5891元、6648元、7413元、8273元。
3.農業結構逐步調整優化,特色農業規模逐步擴大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經濟不斷發展、科技水平日益提高,湘西州農業結構不斷得以調整、優化,傳統的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逐漸下降,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逐步推進,特色農業穩步發展。湘西州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0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和油料作物播種面積分別比上年度增長0.6%、2.9%。藥材、蔬菜、茶葉、柑桔、獼猴桃、生豬出欄、水產品產量分別比上年度增長7.4%、3.7%、11%、8.6%、3.9%、2%和3%。特別是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精準扶貧”指示以來,湘西州狠抓“產業扶貧”工作,農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和優化。2014年,全州農業增加值比上年度增長4.4%。糧食、油料、蔬菜等種植面積都有所增加,其中蔬菜種植面積增長做多,增長了4.1%。特色農業種植面積大幅增加,達240萬畝,創建標準園、示范園、精品園共77個。截至2017年,特色農業產業基地面積達318.33萬畝,是湘西州產業扶貧任務數的98.15%。
(二) 湘西州鄉村振興的主要挑戰
湘西州近年來的快速發展為其鄉村振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湘西州因歷史、區位及現實等因素的限制,鄉村發展水平滯后,當前的鄉村振興仍然面臨著資金保障不足、人才支撐不強,農業發展質量不高等諸多難題。
1.經濟發展水平整體滯后,鄉村振興資金保障不足
地區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及財政收入狀況是衡量當地經濟發展整體狀況的重要指標。雖然湘西州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但我們清楚的是湘西州發展歷史欠賬較多,經濟發展水平整體滯后,鄉村振興仍然面臨著資金保障不足的挑戰。湘西州國內生產總值2001年、2010年、2017年分別為72億元、303.44億元、582.64億元,湖南省國內生產總值2001年、2010年、2017年分別為3983億元、15902.12億元、34590.6億元,同期,湘西州占全省的比重分別為1.81%、1.91%、1.68%,而同期湘西州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重分別為3.98%、3.88%、3.85%。2017年,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59660元,同年,湖南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50563 元,湘西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2094元,湘西州人均GDP占全省人均GDP的43.70%,僅占全國人均GDP的37.03%。財政收入也是衡量地區經濟整體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決定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保障程度。2017年,湖南省財政總收入4565.7億元,同年,湘西州財政總收入107.6億元,其中,上劃省級收入6.7億元,上劃中央收入46.1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僅54.9億,如果包含中央和省級的上劃收入,湘西州財政總收入僅占全省財政總收入的2.36%,若不含上劃收入,湘西州財政總收入僅占全省的1.2%;就中央上劃收入來看,中央對湘西州的財政支持力度也是非常有限的。2017年,湖南省的上劃中央收入達1804.1億元,湘西州的中央上劃收入僅46.1億元,占全省的中僅2.56%。由此看來,湘西州經濟發展水平整體滯后,地方財政乏力,中央財政支持力度不夠,資金保障不足是湘西州鄉村振興最大的挑戰之一。
2.人口素質整體偏低,鄉村振興人才支撐不強
人口素質主要包括身體素質、科學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湘西州人口素質及其素質結構整體偏低,與鄉村振興對人口素質的要求匹配性較低,這里的人口素質偏低主要是指科學文化素質偏低。“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相關數據顯示,湘西州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5年,比湖南省低1.4年;全州每10萬人擁有大學文化程度人員為5761人,比湖南省少1834人;每10萬人擁有小學文化程度人員為33258人,比湖南省多6473人;文盲人口比重為5.76%,比全省高3.09個百分點”[10](P314)。農村人口是鄉村振興的最重要主體之一,而湘西州農村人口素質偏低問題更為明顯,第二次農業普查資料顯示,“湘西州農業從業人口中未上學的占12.4%”[11](P314),農民文化程度低且身無一技導致鄉村振興的主體力量較弱,使得鄉村振興的人才資源匱乏。
3.農業發展質量不高
前面提到,湘西州農業結構在逐步優化升級,但總體而言,湘西州農業發展質量偏低。一是農業生產的基礎較為薄弱,農田水利建設較為滯后,抗旱防洪除澇能力較弱;農業科技創新力度不夠,數字化農業尚未起步。二是農業產業集中度不高、特色化不明顯,優勢不突出。三是農村產業結構欠合理,一二三產業發展融合不夠,農產品生產、管理、銷售等渠道欠暢通,產品附加值較小。四是農業區域開放程度低,對外開放新格局尚未建立。
三、共享發展理念下湘西州鄉村振興的主要路徑
在共享發展理念指導下的鄉村振興,其路徑既要符合共享發展的內在要求,又要符合鄉村振興的具體要求。共享發展要求發展成果覆蓋到每一個社會成員,鄉村振興的關鍵是要解決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問題,最終要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城鄉居民的共享發展,是共享發展的內在要求。因此,湘西州的鄉村振興首先要堅持共享發展理念的指導,并把共享發展作為目標,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一) 推進農業綠色化特色化,助力鄉村振興
產業興旺是鄉村州振興的重點。要實現產業興旺,要求充分利用農業資源,不斷提高農業發展質量。湘西州特色農業資源豐富,但受交通、技術等因素的影響,特色農產品的品牌響度不夠,產業結構還欠合理。這就要求湘西州立足于特色農業資源豐富的實際,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深入推進農業產業標準園、示范園、精品園、科技園的創建。加強特色農產品品牌的培育和保護,把鳳凰縣的獼猴桃、古丈縣的名茶、龍山縣的生漆、瀘溪縣的柑橘等特色產品做大做強并推向海外,打造一村一品、一縣一業鄉村產業振興新格局。大力推進綠色生態種植和養殖業發展,加強農業綠色生態技術的研發等,逐步提升湘西州農業發展質量。
(二) 保護和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民族文化,提振鄉村振興精氣神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保障,而加強優秀傳統文化、農村公共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建設則是提升鄉風文明的重要手段。湘西州是一片文化的沃土,文化資源極為豐富,少數民族文化獨具特色。隨著商業化、現代化發展的深入,農村少數民族文化特色漸褪,部分少數民族文化淡出人們的視野。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的振興,更是要振興文化,這就要求湘西州結合文化資源豐富、民族文化特色鮮明的實際,加強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一是保護和傳承好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加大對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文化及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傳承力度。二是加強對民族演藝和土家織錦、苗族銀飾、苗繡等傳統民間工藝的保護和傳承。三是要保護和傳承苗族四月八、苗族趕秋,土家族舍巴日、土家年,吉首市鼓文化節、瀘溪浦市中元節等民族傳統節慶活動。通過對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及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增強各族居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提振鄉村振興的精氣神。
(三)促進鄉村社會治理主體多元化,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治理是我國社會治理體系中極為特殊的一部分內容,是微觀層面的,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因此,湘西州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要提高鄉村治理的有效性。要提高鄉村治理的有效性,首先應明確要依靠誰來提高,也就是明確鄉村治理的主體是誰。湘西州受復雜的民族成分構成和特殊的歷史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傳統的鄉村治理主體單一,且宗族勢力比較強大,對其農村基層政權和村民自治產生的不利影響較大。隨著改革開放和村民自治的深入推進,湘西州村民自治逐步走向常態化,治理有效性逐步提高,但治理主體單一的現象仍然較為明顯。鄉村振興要求湘西州鄉村社會治理主體由“單一”主體向“多元”主體轉化。鄉鎮府不能越位,也不能錯位,更不能缺位,即既不過分和不當地干預村民自治,也不能消極對待村民自治,放任自由;農村基層黨組織通過加強黨組織建設、提高黨支部的影響力和領導力,提高黨支部的影響力和領導力,推進村民自治規范、有序進行;提高村民參與民主管理的熱情、積極性,強化村民民主監督的意識,以此提高村民的治理參與度。
(四)塑造美麗鄉村新風貌,助力鄉村振興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而要真正達到生態宜居的狀態,則要把落腳點放在生態文明建設上來。生態宜居是目的,生態文明建設是手段。近年來,湘西州生態文面建設成效顯著,2017年全州生態覆蓋率已達70.24%,但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的、不可中斷的工程。同時,城鄉生態文明建設也存在較大差距,農村的生態文建設任務仍然比較艱巨。因此,湘西州要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深入推進天藍水清的“美麗湘西”建設。一是強化生態系統化治理。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保護和修復相結合的原則,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全民植樹造林等為主的““綠色湘西”工程”建設,加大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力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建設。二是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通過開展農業綠色化發展、減少化肥使用量、生產清潔化、“變廢為寶”資源循環利用等行動來防治農業面源的污染。采取垃圾分類處理、集中處理等措施來保護農村飲用水水源,讓村容村貌更整潔,塑造鄉村新風貌。
(五) 打贏脫貧攻堅戰,助力鄉村振興
農村擺脫貧困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沒有脫貧就無法談振興,連經濟振興都談不上,更無法談包括文化、政治等在內的全面振興。湘西州農村脫貧攻堅戰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截至2016年9月,湘西州農村貧困人口已減少至30.08萬人,貧困發生率已下降至12%,而同期全國農村貧困發生率為4.5%,可見,湘西州農村貧困發生率還遠遠高于全國農村的平均水平,脫貧攻堅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這就要求湘西州的鄉村振興一定要立足于實際,我們要正確看待打贏脫貧攻堅戰任務艱巨的現實,不要好高騖遠,空談鄉村振興,一定要加強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有機銜接。一是瞄準未脫貧的30.08萬人次貧困人口,通過產業、易地等措施實施精準幫扶,確保不漏掉對任何一個貧困人口的幫扶。二是聚焦深度貧困村集中發力。加強深度貧困村基本公共服務建設,全面改善其生產生活條件;加大到村幫扶、政策傾斜和扶貧資金整合力度,為貧困農戶提供更好的發展條件,增強其發展能力。三是不斷激發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扶貧先扶志、扶智,而且要把扶志、扶智和扶貧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克服“政策養懶人”的困難,引導貧困人口轉變“等靠要”的落后思想觀念,漸進消除其精神貧困;加強貧困人口生產經營的基本技能培訓,加大向貧困人口普及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的力度,以此提升貧困人口的能力。四是強化落實脫貧攻堅責任,加強脫貧攻堅監督,確保脫貧資金用到落到實處,嚴防出現弄虛作假、數字脫貧的現象。
結 語
鄉村振興旨在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是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實現共享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城鄉共享發展的現實途徑。鄉村振興以實現共享發展為目標,更是離不開共享發展理論的指導。在共享發展理念指導下,湘西州鄉村振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共建共享”原則,不僅僅要振興經濟,更是要振興文化、政治、社會和生態等各個方面,要讓農民享受改革發展的各個方面的成果,因此要推進農業綠色化特色化;保護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提振鄉村振興精氣神;促進鄉村社會治理主體多元化;塑造美麗湘西鄉村新風貌;堅決打贏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
[參考文獻]
[1][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01).
[3][4][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97,214,199.
[6][7][9][10][11]呂學芳,肖映勝.從貧困邁向小康——武陵山民族地區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9,21,314.
[8]湘西自治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綜述[EB/OL].湘西州扶貧開發辦.http://fpb.xxz.gov.cn/fpgk/201705/t20170526_680242.html.2017-05-26.
[12]中華人民共和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28_1585631.html.2018-02-28
[13]湖南省21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湖南省統計局.http://www.hntj.gov.cn/tpxw/201803/t20180314_4971353.html.2018-03-12.
[14]湘西州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湘西州統計局.http://tjj.xxz.gov.cn/tjgb/201803/t20180315_871066.html.2018-03-15.
基金項目:本文系吉首大學社會科學處2018年度校級科研項目(18SKY47)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吉首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