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金融監管的主要工作是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特別是近年來國際金融情形風云變幻,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成為金融監管的重中之重。而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發生的重要環節正是,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回歸服務實體經濟。
關鍵詞:系統性金融風險;實體經濟;雙支柱調控框架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根據2017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與政府工作報告關于金融的改革內容分析得出,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成為金融監管的重中之重。本文針對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發生的內涵及對策進行幾點簡要的闡述。
一、防止系統性金融性風險發生的內涵
金融監管的主要工作是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特別是近年來國際金融情形風云變幻,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成為金融監管的重中之重。
(一)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定義
系統性金融風險與一般性金融風險不同,它能夠導致強大的市場動蕩,有可能引發金融危機。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發生的要點,每個國家的監管有其同一性,但也各有其側重點。對于整個國際經濟來講,要點是防止來自資本市場、房地產行業等價格的大幅度波動所引發的危機。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講,要點則是防止整個金融行業普遍存在問題。
(二)新時代我國金融風險的現狀
金融市場監管的重中之重是防止金融風險的發生。從我國經濟發展現狀來看,金融體系發展穩健,整個金融市場存在的問題仍在控制范圍之內。然而,我國經濟增長已經走進新的發展空間,實體經濟的發展面臨著人工成本提高、消費者需求層次上升、部分行業產能富余、國際競爭嚴峻等各種新的問題,發展艱難。此外,自2008年華爾街金融風暴爆發開始,國際經濟形勢仍未整體好轉,影響金融行業整體發展。因此,國際國內各種問題影響了我國整個金融市場問題的解決。主要表現在:我國金融行業的增長速度比實體行業的發展更迅猛,容易導致資本市場價格大幅度波動;我國金融行業的監管體制與金融行業的創新速度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得許多金融操作不在監管范圍之內;我國整體金融行業的盈利更多來自于資本市場的操作,投入實體行業的資金顯著下降,并且愈發嚴峻。從上述表現可以得出,我國金融行業的發展越來越脫離實體行業,系統性金融風險隨之越積越多,沒有實體行業的支持金融行業也難以得到長遠的發展。
二、新時代我國金融監管體系的構建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需要多種舉措共同實施,十九大報告提出雙支柱調控框架,其是由貨幣與宏觀審慎兩種政策組成,利用金融監管部門的合作達到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發生的目的。
(一)雙支柱調控框架的涵義
2008年華爾街金融風暴發生之前,國際各大中央銀行的金融調控模式主要以貨幣政策為主,其主要目的是價格的穩定,這種模式在很長時間內有效的起到防范惡性通貨膨脹的目的。然而,此次金融風暴的發生顯示,穩定的物價與健康的金融市場不是同一個概念,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是由金融市場內部的影響與順經濟周期的性質決定的。所以,要達到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發生的目的,金融調控需要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共同作用。因此,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雙支柱調控框架不僅能夠維持人民幣匯率,還能夠保持整個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
中國人民銀行在自2009年開始的多份金融監管報告中提出該模式的積極作用。但是,由于當時整個金融市場的制度設計、規則制定和部門合作方面還有欠缺,該模式一直未正式實施。隨著我國制度建設的完善以及國際國內金融形勢的變化,直到黨的十九大正式提出該模式并加以強調。
(二)雙支柱調控框架的作用
保證金融監管各部門合作渠道暢通。通過該模式的內涵可以看出,其有效實施需要各個金融監管部門的通力配合。此前,有關金融監管會議強調,增加中國人民銀行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發生的任務,將具體責任分配到具體的部門,并提出設立一個專項負責各金融監管部門溝通的新部門,并且該部門的監管職責還包括資本的流動。
增強金融監管的實施力度。我國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發生的目標的達成,需要在有力的金融監管下完成,加強金融監管力度成為重要途徑。因此,對我國金融各監管部門的要求將更加嚴格,主要的關注點集中在法律、法規和監管紀律的執行方面。我國金融行業的整體趨勢仍然向好,各種問題會隨著制度的建設逐步解決,當然,這些離不開社會各個層面,特別是金融監管部門的發展及合作共同完成。
三、新時代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發生的幾點對策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例,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不論是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還是維持穩定的金融市場,需要的除了增加監管的力度之外,更根本的是制度的建設,也就是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實施,通過建設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金融體系,把金融行業的主要業務放回對實體行業的支持上來。
(一)金融體系和實體行業的內在邏輯
目前,我國金融行業的現狀是,主要盈利更多來自于資本市場的操作,投入實體行業的資金顯著下降,并且愈發嚴峻。這是我國金融行業的主要風險來源之一。所以,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發生的重中之重是,將金融行業的主要業務放回對實體行業的支持上來。實體行業的資金主要來自于銀行業,其比重超過百分之八十,銀行業的業務范圍包括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各行業。因此,在新一輪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當中,銀行業依然是重要的改革對象。
(二)引導金融行業回歸實體經濟的具體措施
1.提高金融的監管力度。十八大以來,原銀監會的監管重點之一正是銀行業,包括理財方面、同業操作等多項,其主要目的是加強對銀行業內部資金續轉的監控,并取得了實質性的效果。例如,理財方面,銀行此類業務下降明顯;同業操作方面,僅2017年,年末與年初相比下降數額超過2萬多億元人民幣。同時,中國人民銀行還要求各商業銀行提高自身的監管水平。根據原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數據統計,僅2017年,境內各商業銀行的自查人數近6萬人。
2.適當放寬普惠金融的準備金水平。金融行業的服務對象不僅包括大型實體企業,還包括各種中小微企業及公共項目。針對后者的金融服務,我國金融監管部門對其準備金水平實施適當放寬。這種做法并不意味著違背中國人民銀行所實施的穩健的貨幣政策,而是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的加強對公益性項目的金融支持。
3.提高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水平。建設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金融體系,還需要提高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水平。其一直制約著我國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包括市場建設和制度建設等多個方面。提高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水平,主要還在于“去杠桿”的有力實施,這是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發生的有力武器。
4.深化匯率和利率的市場化發展。一方面,雖然目前人民幣的國際化水平有了突破性進展,但是離國際貨幣還存在相當差距。當然,人民幣的國際化與我國國力的提升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其國際化水平的增強是必然趨勢。但是,人民幣的國際化也伴隨著風險的存在,對于我國金融監管部門,需要提前制定應對措施,來保證人民幣國際化的有序發展。另一方面,我國金融監管部門進一步放寬了存貸款利率的上下浮動,使得金融行業躺著收錢的日子一去不返,有利于促進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以應對我國金融行業的國際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黨的十九大報告起草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R].2017.10.18.
[2]中國人民銀行.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準的通知[Z].2017.9.29.
(作者單位:中共濱州市委黨校,山東 濱州 25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