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摘 要:
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具有自己的語言,雖然不一定擁有自己的文字。此語言非比語言,即:每一種語言都具有自己的獨特性。同時世界上所有的語言又具有共通性。任何一種語言都是由形態、語法、意思組合而成的,但是其中又不盡相同。如:漢語。漢語是孤立語,不具有形態上的變化,所以它在語法和詞義上表現的非常發達。
關鍵詞:語義;變化;機制
西語,即便是名詞類都具有詞形變化。日語則是呈現另一種形態。日語中的動詞、形容詞是形態、語法、意義的綜合體。但是從傳統語法的角度來看,日語中的名詞類則不具有形態上的變化。但是近年來,有些學者,如:村木新次郎。他從一個全新的視角提出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詞類分法。即:日語中的名詞類同西語一樣,具有詞形變化。“人へ”、“人に”、“人を”,把這些名詞后面的助詞稱為“名詞的曲用”。村木把日語詞性分為“主要的”和“周邊的”。主要的詞性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和副詞。周邊的詞性分為感動詞、從屬接續詞、后置詞。“后置詞”是相對于西語和漢語的前置詞而提出來的。在英語的“to her”和漢語的“對她來說”中,“to”和“對”都是屬于前置詞的范圍。所以他提出日語的“彼女に対して”中的“対して”屬于后置詞的范圍。村木新次郎對日語詞性的重新界定,歸根結底是參考了世界語言的劃分標準,試圖將日語的個性融入到世界語言的共性中。這不僅僅體現在劃分標準上,從名稱的界定上也能看出。
不僅詞性上具有共性和特性。在詞義的認知上同樣如此。蘇格拉底在解釋為什么“神”的名稱是theous時,說道:“我的想法是這樣的。我懷疑太陽、月亮、大地、星辰、天空,是希臘原居民所知道的僅有的神靈,它們至今仍是許多野蠻人的神袛。由于這些事物總是在移動或奔跑,因此根據性質,它們被稱為theous(神)或thein(奔跑者)。隨著人們開始熟悉其他神靈,于是就把它們全都稱為theous(神)了”。他認為詞語是對其命名事物的特性描寫。具有非約定性、非任意性的本質。那么,詞語語義變化是否具有變化機制呢?保羅在《語言學原理》中寫到:我們憑借“通常意義”,理解就一個語言社群的任何成員而言,與該詞語有關的全部表征內容。我們憑借“偶然意義”,理解當對話者使用某一個詞時,他與該詞語相聯系,并且希望聽話者也能聯想到表征內容。保羅在文中提到“通常意義”和“偶然意義”。通常意義就是詞典中的釋義,偶然意義就是一般意義在特定話語中的具體化。如“corn”一詞。眾所周知,“corn”肯定是一種谷物,但是你絕不能說它就是玉米。因為不同的國家中“corn”的具體所指是不同的。美國的“corn”指玉米,英格蘭則把它特殊化,稱為“小麥”,在蘇格蘭則專指“燕麥”。日語中的“青”一詞,雖然詞典的釋義為藍色,但是你絕不能把它等同于中文的“藍”。必須把它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去考慮。也許它表示“不成熟的”,也許它指“蒼白的”。總之,一個詞的具體詞義,是必須考慮語境的。
詞語的認知內容往往大于其字面意義,這和使用者心理有關。在中國古代,不同的人面對同一幅畫面,都會做出不同的詩詞。同樣一輪明月當空掛,既有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豪言,又有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壯語,也有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的纏綿。既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思鄉情,又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愛慕之情,既有描寫滿月的“小兒不識月,呼作白玉盤”,也有“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的彎月。人面對同一事物,會有不同的態度和反應,都是與當時的環境和心境有關的。所以爾德曼指出:語義的附屬意義和情感價值。情感價值附著在表達形式中。如“鹽”的語義描寫。
漢語中的“鹽”的解釋為:
1.語源義:從鹵,監聲。本義為食用鹽。
2.幼兒語義:能吃,咸的,白色,粉狀。
3.成人語義:a.食品調味品,腌制魚肉蔬菜。b.可通過濃縮海水或鹽湖、鹽井水制取。c.有食用鹽和工業用鹽之分。d.食用鹽,有粗鹽、細鹽、海鹽、井鹽、含碘鹽。e.工業用鹽,用于化學、染料、建材、冶金等行業中。
4.專業含義:氯化鈉NaCl,離子型化合物。純凈的氯化鈉晶體是無色透明的立方晶體,每個晶胞含有4個鈉離子和4個氯離子。一般情況下,氯化鈉為白色立方晶體或細小的晶體粉末,比重為2.165,熔點801℃,沸點1442℃,相對密度為2.165克/立方厘米。味咸,含雜質時易潮解。
5.比喻語義:柴米油鹽,泛指生活用品。
水中著鹽。比喻不留痕跡。
鹽梅舟楫。比喻擔任輔佐的賢臣。
別在傷口上撒鹽。比喻引發疼痛的東西。
我們在看一個日語句子。“彼女は職場の花だ”。“花”的詞典釋義為:
1.種子植物の生殖器官。一定の時期に枝や莖の先端等に形成され、受精して実を結ぶ機能を有するもの。有性生殖を行うために葉と莖が分化したもので、花葉と花軸からなる。花葉は普通花冠?おしべ?めしべに分化して、花の主體を形成する。形態上の特徴は分類上の指標となる。
2.特定の花。桜をさす
3.色や形の類似から、花になぞらえていう
4.花にちなんだ事物
5.花の美しさ?華やかさにたとえていう。
6.花の移ろいやすく、はかなく散るさま、また見かけだけであだなさまにたとえていう。
從語義描寫角度看,第一項是花的成人語義和專業語義。其余為比喻義。
“彼女は職場の花だ”(她是職場一枝花)。把“她”比作“花”。之所以產生比喻義,是因為事物之間的相似性和相關性。“彼女は職場の花だ”。運用了相似性的手法,即隱喻的方法,把人比作花。二者都很漂亮,具有相似性。相關性為“轉喻”。轉喻是一個詞項兩種含義之間的語義連接。如“いっぱい飲みました”。いっぱい為杯子的意思。喝掉的不是杯子,而是里面的液體。杯子可以指容器,也可以指杯子里的液體。
隱喻方式有如下幾種:1.基于形狀與外觀相似性,如上面所舉的把人比作花的例子。2.基于結構位置的相似性。英語“ foot of the mountain”山和人的腳部分都占據了下面的部分。3.基于功能相似性的隱喻。當把來源域概念比作目標域概念的功能時,隱喻轉移的理據可能是抽象的。“頭”。一般我們認為大腦指揮所有行動。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我們“頭兒”比作領導這樣的表達方式。4.與時空有關的隱喻。“時間流逝”這樣的中文表達也是隱喻的一種表現形式。5.與空間和數量有關的隱喻。類似有“激情澎湃”。6.與感官有關的隱喻。通感的隱喻把一個感官域與另一個感官域連接起來。“聽覺轉移到視覺”“味覺與聽覺的聯系”。7.與身體和認知現象有關的隱喻。“從視覺域到認知域的遷移”“從味覺域向情感域遷移”。如:甜蜜的話。
轉喻的方式也有幾種:1.容器指代內容。如上述例子。2.空間指代位于此處的事物。“the whole theatre was in tears”(整個劇場都在流淚)。3.時間指代此時發生的事件。如:19世紀是有歷史思想的。4.材料指代此材料制成的事物。5.產地指代產自該地的事物。6.活動或事件指代其引發的結果。7.屬性指代具有該屬性的實體。8.部分指代整體。
不管是隱喻還是轉喻對語義變化機制的研究都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如何區分界定轉喻和隱喻呢?在認知語義學中,有學者倡導通過調用在范疇化過程中涉及的概念域的數量來界定轉喻,與界定隱喻的方法形成對照。隱喻涉及兩個概念域,而轉喻只涉及一個概念域。如果你稱“好斗的對手”是鱷魚,那么你就隱喻化地把動物來源域映射到人類目標域了。相反,如果你有一只鱷魚手提包,那么鱷魚仍在動物域中,但是轉喻化集中在由該鱷魚皮所加工的皮革上,而不是鱷魚這個整體動物上。以上二例較為容易理解。在轉喻里面還存有一種跨域轉喻類型。如:“魯迅は難しい(魯迅很難懂)”。“魯迅”代指其作品。來源域屬于人類域,但是目標域屬于創造性活動域。在此把它理解為一種跨域轉喻。
雖然隱喻和轉喻揭示了詞義變化的內在機制,但是尤其是新詞語的意義在實際語言使用的語境中形成,意味著去去語境化意義與詞語的語境化意義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語義和語境結合了起來。巴茲曾經指出:在語義規約的應用中,必要的容忍是語義變化的媒介。在結構上,語義規約承載著變化的可能性。為此,我們可以調節我們的語言以適應我們的物質世界和社會世界的變化。如果意義的模糊性和語境依存性不是詞語意義的一部分,那么語言將成為一種低效的交際手段。相對于交際的最高規約,所有具體的語言規約都證明是有道理的,即“以這樣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方能夠聽懂和理解你說的話,你所表達的要與你想使對方所理解的內容一致”。與之相應,對于聽話者而言,即:“這樣的理解務必符合說話人的意圖所表達的內容”。
我們承認語言具有客觀性,詞語具有語義意義,即:對客觀事物的表達。但是同時人的主觀認知以及語境決定了在具體環境下說話者如何組織自己的語言,如何表達出讓對方明白自己的意思的句子。或者說采取什么樣的口吻來表達。從而讓語言具有了主觀性。
因此,黛玉看見落花傷心淚撒滿大觀園,更是有了“黛玉葬花”的經典故事。但是也有人看見的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花,是具體的事物,具有實義色彩。但是欣賞的人的認知以及語境不同,便有了不同的表達方式。為此,“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作者單位:1.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100000;2.浙江財經大學,浙江 杭州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