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芳
摘 要:馬克思主義民主政治包括民主價值觀和民主制度初步設計兩個方面。價值觀仍然是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正義;對于民主制度初步設計有:社會自治;提倡普選制,并隨時罷免,議行合一,提倡廉價政府;政治公開化,民眾監督。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民主價值觀;民主制度
馬克思主義民主價值觀的認識
馬克思主義認為,平等不僅應當在國家的領域中實行,還應當在社會的、經濟的領域中實行。①
社會主義社會制度(形態),馬克思說:未來社會是“自由人聯合體”,“生產者自由平等的聯合體”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與所有人的自由發展將是一致的。
馬克思指出:“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經”③。馬克思認為,自由需要社會和國家的完全民主化④。
馬克思、恩格斯將“正義者同盟”改造為“共產主義同盟”,說明正義者同盟綱領最接近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馬克思認為,正義理念的根本價值取向在于人的自由與解放。恩格斯認為正義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首要價值所在。
馬克思主義對民主制度的認識
馬克思主義奉行社會自治的理論,指出了一條消滅國家而達于完全的社會自治和個人解放之途。⑤馬克思、恩格斯反對一切形式的國家,并不因入主者階級屬性的不同而改變對國家的態度,而是將國家消亡作為建立社會自治、實現個人解放的條件。
馬克思提出了“真正的民主制”概念。他說:“在真正的民主制中政治國家就消失了。……”⑥馬克思一直把民主看作是高于現有國家政治形式的形式, “決不是國家制約和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制約和決定國家”
⑦。人民參與國家政治管理的過程就是“社會把國家政權重新收回”⑧。
馬克思指出,國家權力神秘化,是權力轉化為貨幣的絕妙手段,權力的壟斷者總是力圖使國家權力成為公眾無法涉足的“彼岸世界”。馬克思進而提出政治公開化原則,以此打破舊政權的神秘性,為民眾監督創造條件。
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無產階級專政。馬克思使用的“專政”一詞,并不與“民主”相對立。
馬克思主義提出“無產階級專政”一詞是作為民主運動的一部分提出的。馬克思所追求的無產階級專政,作為無產階級統治,這種統治也不能是少數人的統治,而絕非個人專政、集團專政;并不能作通常所謂的小集團或政黨統治的理解。它是指占人口大多數的成年人對社會和國家的民主支配,馬克思傾向于設想將來的新政治機構是所有人都可以進入,完全透明和公開變化的⑨
馬克思十分贊賞巴黎公社政體,稱他是“新世紀的曙光”。公社是由巴黎各區通過普選選出的市政委員組成的。這些委員是負責任的,隨時可以罷免。……公社是一個實干的,而不是議會式的機構,他既是行政機關,同時也是立法機關(馬克思主張行政權與立法權合一)。法官和審判官,也如其他一切公務員一樣,今后均由選舉產生,要負責任,并且可以罷免。……另一方面,如果用等級授職制去代替普選制,那是最違背公社精神不過的。并且早在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的文件中規定德國革命的基本任務是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一個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民主共和國。實現普選制,建立人民武裝。
恩格斯也指出,巴黎公社已經證明,民主共和國要求“把一切政治權力集中于人民代議機關之手”。
馬克思設計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政治模式
社會主義:1、行政和立法職能合一;2、所有政府人員通過選舉產生,由全體選民任命和罷免;3、選舉和罷免地方行政長官、法官以及全體行政人員;4、在委員會框架內實行完全地方自治。
共產主義:1、消除立法和行政職能(不再需要)并為一個以生產自由平等的聯合體為基礎,按新方式來組織生產的社會;2、通過輪換和選舉分配行政事務,人們充分展示他們的能力,以他人的自由作為唯一的限制。國家的政治職能日益消亡,社會管理職能日益增強。“對人的管理”為“對物的管理”取代,即“國家消亡”;公正原則逐漸實:“從根據每個人的能力,變為根據每個人的需要”;社會和國家將完全合一的生活方式;人們將共同管理他們的共同事務;政府、立法、司法機關將不再需要,階級政黨也早已消亡。自治甚至民主也成為多余。
但是馬克思很少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作詳細論述。“未來的樂章”不可能也不會事先譜好。
提倡廉價政府和自治,馬克思在評價巴黎公社時,認為“公社實現了所有資產階級革命都提出的廉價政府的口號”(美國托馬斯·杰斐遜(1743-1826)總統就提出實現“廉價政府。)。那么怎么才能實現廉價政府?馬克思認為,除了防止政府官員從人民的公仆變為人民的主人外,“國家必須限制自己的開支,即精簡政府機構,縮小其規模,盡可能少用官吏,盡可能少干預公民社會方面的事務”。馬克思還指出,建立廉價政府不是革命的終極目的,而只是伴隨社會主義制度產生的必然現象。巴黎公社所采取的某些措施,只能表明通過人民自己實現的人民管理制約的發展方向。他們除了主張新政府的政治制度應實行普選制、監督制、低薪制外,還主張“舊的中央集權政府”應“讓位給生產者的自治機關”。他們曾贊賞過圣西門的以社會自治為中心的“小政府”。當然,這并不是要政府放棄管理,相反,“那時還會給中央政府的為數不多然而非常重要的職能,則不應該象有人故意捏造的那樣予以廢除……”
馬克思對待資產階級民主的態度也較為全面。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民主提供著民主的進一步發展,直至國家最終消亡的必要性與可能性。馬克思稱贊《獨立宣言》是世界第一個人權宣言恩格斯針對人們對“三權分立”的崇拜,指出“事實上這種分權只不過是為了簡化和監督國家機構而實行的日常事務上的分工罷了。”顯然,恩格斯也表明了一個道理:國家機構之間是需要分工的。
任何一種科學理論的形成都是在廣泛吸收國內與國際、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制度的基礎上形成的,而且它的科學性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都存在相對性,很多是不完全科學的;同時理論與實踐不可能是完全統一的,理論與實踐往往存在差距,甚至差距很大。社會發展是眾多理論、制度交融、創新而成,是人類社會共同創造的結果。列寧要求用人類社會創造的全部知識豐富自己的頭腦;恩格斯指出,歷史的發展是由無數個平行四邊形組成的合力。
古希臘政治家亞里斯多德指出,贊成私有,但反對收入分配過分不公。馬克思逝世后,資本主義在私有制基礎上的市場經濟不斷改革與發展,國家對經濟調控作用(即計劃經濟)逐步發展,社會保障制度發展;資本主義國家選舉權不斷擴大并實現普選。政治民主、經濟民主相互促進,總體上吸收世界眾多國家合理經驗,最接近人類社會“無數個平行四邊形組成的合力”,政治、經濟、文化民主化、科學化、國際化不斷進步、發展,越來越為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吸收、運用。
西方國家保障人權、“主權在民”即國家權力屬于全體國民(包括有產階級、官員),遠比無產階級專政更具有全面性、科學性;“議行合一”如果沒有多黨競爭、權力分立與制衡的機制,不利于權力分工和監督。資本主義國家競選制、權力分立與制衡、多黨競爭、代議制、考試制、民意、第四種權力——媒體等,確保民主與穩定,最終達到權力權力屬于人民;也有利于反對權力腐敗;教育、科技高度發達,國民素質、社會道德進步、發展。
在蘇聯、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進程中,深受馬克思主義早期消滅私有制的理論影響,違背馬克思恩格斯后期提倡對地主資本家財產實行和平贖買政策,在財產被無償剝奪后沒有享受平等的政治權利;以馬克思主義為靈魂的第一國際、第二國際自由地加入、爭論、解散,而蘇、中共產黨在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對黨內、對民眾出現暴傾向。這些侵犯了人權,造成了大規模的人道災難;建立的社會制度很大程度上背離馬克思主義民主價值觀和民主制度設想。宋教仁指出,愛國也要愛民主,反封建也要反專制。
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指出,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1948年,毛澤東指出,不必搞資產階級議會制和三權鼎立等,這些東西袁世凱、曹錕都搞過,已經臭了。袁世凱排斥議會制,搞帝制;曹錕是利用議會制搞賄選。不是議會制本身不合理。但是,當1956年斯大林暴政被公開后,毛澤東又感嘆:象斯大林問題在美英法等國不可能出現。這實際上又承認西方民主政治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但是,毛澤東繼續利用蘇聯尤其是斯大林模式,制造了更大、更多、時間更長的冤假錯案、人道災難。
蘇聯、東歐因廣大民眾反對特權與腐敗,有些政治勢力為了維護自身特權繼續維護不合理政治制度,有些借改革追求個人權力、追求本族利益,1989—1991年間實行和平演變,倒向資本主義制度,很多國家解體。
中國改革開放后,主要在經濟領域開放,利用外資;但是,民主政治改革難以進展,導致中國教育、科技落后,產業結構處于世界中低端;沒有建立民主、科學、廉潔、廉價的政治制度;官職選擇上不是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機制;權力終身制、家族化、派系林立、個人崇拜、任人唯親,官商勾結,權錢交易,司法腐敗……。這些違背馬克思主義提倡普選制、人民監督權、議行合一、廉價政府、低薪制(巴黎公社基本做到)、輪換制、政治公開化、反對個人專政和集團專政;違背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功能不斷下降、社會管理功能不斷上升的社會發展趨勢。這些完全違反馬克思主義民主政治的主要思想。
總之,馬克思主義民主政治理論主要來源于古希臘以來西方世界民主政治的理論與實踐,部分合理的因素被資本主義吸收、融合,不合理的因素被資本主義制度所抑制。馬克思主義民主政治合理部分與資本主義國家民主政治相近(但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理論與制度更全面、更科學、更具實用性),與社會主義國家民主政治相距甚遠。全體中國人應不斷探索、發現人類一切有價值的民主理論、民主制度(包括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政治理論、政治制度相結合,并加以創新,促進中國民主政治不斷進步、發展,建設民主、科學、富強、法治、文明、人民幸福的新中國。
[注釋]
①《現代西方思潮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51頁,
②④⑨《民主的模式》,[英]戴維·爾德著,中央編譯出版社,第175,第191,第335.
③,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1,282頁。
(作者單位:安慶師范大學 政治學院,安徽 安慶 24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