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實體經濟的發展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的發展,是國家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關鍵詞:實體經濟;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點
一、實體經濟的概述
(一) 實體經濟的內涵
實體經濟內涵是指“關乎貨物與服務實際生產的那一部分經濟,是與金融市場買賣活動聯系在一起的那一部分經濟相對應的經濟活動。”現實世界的“直接生產活動”涵蓋了三大類有形與無形產品的生產,分別為物質產品、精神產品和無形的服務。實體經濟實際上包括了所有這三大類產品的生產與流通等各個環節。這些環節之外的經濟活動,才被歸入虛擬經濟之列。后者說通俗點就是直接經營金錢的那一部分經濟,是以錢生錢為主業的經濟活動。進而就一國國民經濟部門分類來看,實體經濟既包括工、農、商與交通、通信、建筑等物質生產部門,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識、信息、藝術、體育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活動,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虛擬經濟僅包括金融、證券和房地產買賣等少數幾個行業。
(二) 實體經濟的功能
1. 提供基本生活資料功能。古往今來,乃至永遠,人們總要吃飯、穿衣、行動、居住、看病、休閑等,而保證這些活動得以繼續進行的基礎,則是各式各樣的生活資料。那么,這些生活資料是由各式各樣的實體經濟生產出來的。如果實體經濟的生產活動一旦停止了,那么,人們各式各樣的消費活動也就得不到保障。
2. 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同樣,古往今來,乃至永遠,人們不僅要生存,而且更要發展,亦即人們不僅要生活,而且還要生活得更好。保證人們生活得更好的物質條件,是由各式各樣的更高水平的實體經濟創造出來的。如果實體經濟的更高級的生產活動一旦停止了,那么,人們就從根本上失去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礎。
3. 增強人的綜合素質的功能。再同樣,古往今來,乃至永遠,人們不僅要生活得更好,而且還要使自己的素質得到全面的增強,亦即人們不僅要有高層次的物質生活,而且還要有高層次的精神生活。保證人們高層次精神生活的物質前提同樣是由各式各樣的具有特殊性質的實體經濟所提供的。如果實體經濟的一些特殊活動形式一旦停止了,那么,人們也同樣會從根本上失去增強綜合素質的根基。
二、國家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的意義
實體經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底座”和“根基”,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極其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實體經濟是大國經濟發展之本,發展實體經濟的具有重大意義,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是中央一以貫之的指導思想,明確指出像我們這樣一個大國要強大必須靠實體經濟。
經濟體系的現代化首要就是實體經濟的現代化。當前,一些發達國家金融部門過度擴張,經濟空心化嚴重,結構扭曲、失業率高企,社會矛盾突出,造成了政局動蕩,影響了經濟長遠發展。因此,必須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深刻認識到:只有進一步重視實體經濟,才能更好順應經濟發展趨勢,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之策。保持實體經濟的持續發展是穩定增長的重要支撐。
三、對國家發展實體經濟的幾點建議
1、大力發展制造業特別是先進制造業
從全局看,無論是防范金融風險、避免“脫實向虛”,還是創造財富與就業、改善民生,都需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發展先進制造業。從產業演進規律看,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發展好了,以金融為代表的虛擬經濟才可能持續發展。
發展先進制造業,需要加快去產能進程。去產能去的是“三高兩低”(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低產出),不再搞嚴重過剩、缺乏競爭力的低水平實業,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2017年,我國鋼鐵、煤炭、煤電行業去產能均提前超額完成目標,“十三五”前兩年全國退出煤炭、鋼鐵產能已分別超過4.4億噸和1.15億噸,2018年有望完成或提前完成去產能任務。
2、大力提升創新能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我國提出的補短板,其實補的就是創新能力。過去5年,隨著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大力實施,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充分彰顯了我國創新能力的提升。但是,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仍與經濟實力不相稱,與經濟建設主戰場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不適應。
鑒于此,我國必須堅定貫徹創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實現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目標。為此,要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戰略科技力量,實現重大突破和顛覆性創新;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要倡導創新文化,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強化知識產權保護;要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3、大力推進國際經濟合作
發展實體經濟,不能關起門來搞建設,而要加強經濟國際合作,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并且相互學習借鑒,提高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國際競爭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支持多邊貿易體制,促進自由貿易區建設。目前,我國正通過推進“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以國際產能合作促進世界經濟再平衡,同時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不斷改善營商環境,加快制度創新,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
在推進國際經濟合作方面,我國今后應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一帶一路”包括了70多個國家和地區,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占全球的63%和29%。我國提出了“一帶一路”重要倡議,旨在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共同體。這一國家間的頂層合作倡議得到了沿線國家的熱烈響應,并取得了很多重要進展,對于我國實體經濟來說也是重大機遇。
(二)拓展對外貿易,培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優化進出口結構;結合貫徹十九大精神,統籌利用各級相關財政資金培育國際自主品牌,支持重點品牌企業開展境外商標、專利注冊申請,標準認定,設立境外研發中心和營銷網絡,兼并和收購境外品牌等;大力推進國際市場布局、國內區域布局、商品結構、經營主體和貿易方式“五個優化”,加快外貿轉型升級基地、貿易平臺、國際營銷網絡“三項建設”,繼續推動外貿新業態試點、大力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和梯度轉移、實施積極有效的進口政策。
(三)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改善和優化營商環境,積極推動區域市場走向國際化。
(四)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資、生產、服務網絡。
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是2000年正式提出的。經過近20年的不斷發展,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市場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目的和需求應該做相應的調整和變化,要由最初獲取能源和資源為主,逐步轉向基礎設施、裝備制造和服務業等領域的投資。對外投資方式也要順應新的要求進行相應的調整和變化。比如,農業“走出去”,傳統意義上講就是到境外租或買塊地,然后進行農業種植,再把種好的糧食運回國內或銷往第三國。這種方式需要改變。以俄羅斯為例,大部分閑置的土地在轉型發展農業,俄羅斯農產品在中國很受歡迎。但是現在很多人在俄羅斯拿不到貨源,就是因為當地沒有那么大的生產能力,而中國在農產品生產加工方面能力很好,所以我們有很好的合作機會,可以選擇銷路好的產品品種到俄羅斯當地進行投資和加工生產,生產的產品再銷售到中國。這就是定向投資、精準投資,是創新的投資方式。
另一方面,產能合作并不是要把我們淘汰掉的設備或產品轉出去,而是要把中國具備一定比較優勢的生產能力和“一帶一路”國家的實際需求相結合,是互利和雙贏的合作。比如東南亞很多國家都面臨電力短缺問題,而我們國家電力行業生產能力較強,完全可以把這樣的供給和當地需求對接。當然,我們企業在產能合作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當地的環境保護,要采用先進的環保技術和設備,不能走我們過去的老路。
結語
由此可見,發展實體經濟已經成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只有著力壯大實體經濟,只有不斷做強實體經濟,才能實現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才能更好地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
(作者單位:山東省中共濱州市委黨校,山東 濱州 25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