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倉
摘要: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當前,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發展方向已成為全球共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必將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建設性的主導作用。
關鍵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球性;巨大貢獻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上、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提出的客觀依據是黨和國家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而廣泛的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正是基于這種巨大成就與前所未有的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新時代的重要標志。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論斷,符合我國發展的實際狀況,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一個重大創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指明了解決當代中國發展問題的根本著力點,成為我國制定各方面政策的重要依據。
走進新時代,必將邁入新征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戰略目標分兩個階段:第一步,從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步,從二○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在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具體定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其又“新”在何處?黨的十九大做出了清晰的定位,大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進入真正“站起來”的時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處于加速追趕階段,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速達到9.9%,創造了世界經濟長期增長的最高紀錄,中國社會基本達到小康生活水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從快速富裕起來轉向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起來,從世界大國進入世界強國時代。當前,我國正處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正在為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和更好地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而奮斗。第二,進入“富起來”的時代。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以前,我國處在極低收入階段,1978年,我國有貧困人口7.7億,貧困發生率高達97.5%。從改革開放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處在低收入階段,到1990年農村貧困人口減至6.58億,貧困發生率降至73.5%。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到本世紀初,處在下中等收入階段,到2000年農村貧困人口減至4.6億,貧困發生率低于50%。到2016年底農村貧困人口減至4335萬,貧困發生率為4.5%,預計到2020年農村全部脫貧。從2020年以后,向高收入階段邁進,進入共同富裕時代,直到2050年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第三,進入“強起來”的時代。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新的“強國”目標,即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黨的十八大報告就提出了四個強國目標:即人才強國、人力資源強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海洋強國。黨的十九大報告又新增了若干個強國目標:制造強國、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貿易強國、體育強國、教育強國。到2050年,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宏偉目標必將實現,中華民族必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四,進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加速追趕、在一些局部領域甚至超越美國,人均GDP、人均預期壽命、人均受教育年限以及人類發展指標與美國的相對差距均在縮小。中國人類發展指數相對于美國的追趕系數從1980年的51%提高至2015年的80%,我們預期,到2050年,這一追趕系數將提高至97%。在黨中央領導下,21世紀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世紀,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定會如期而至。
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球意義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經濟總量從世界第11位上升至第2位,貨物進出口額從世界第29位上升至世界第2位,外匯儲備從世界第38位上升為第1位,已接近世界舞臺中心。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攻堅克難,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中國更加接近世界舞臺中心,無論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還是綜合國力,均進入世界前列,成為世界經濟增長、貿易增長、科技創新最大的發動機,中國的發展同時讓世界受益。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在總結過去五年的工作時指出,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的外部環境,面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等一系列深刻變化,我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國內生產總值從五十四萬億元增長到八十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百分之三十。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趨,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同樣,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特色現代化發展道路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積極示范。世界的發展道路是豐富多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成功實踐,不僅揭示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多樣性,也表明西方模式、西方道路并不是通往現代化的唯一通途。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發展史已經表明,世界上不可能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國家能夠采取完全一樣的發展模式。普遍適用、完美無瑕的發展模式是不存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成功實踐,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新的思索源泉,廣大發展中國家可以積極借鑒中國經驗,根據自己的國情選擇各自發展道路。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發展方式,發展中國家應該從中國的發展當中學習“發展智慧”。通過反觀自身,思考自己的發展道路,經過自身的努力與實踐,創造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中國人民的成功實踐昭示世人,通向現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條,只要找準正確方向、馳而不息,條條大路通羅馬。”
(三)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為世界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當前人類面臨著諸多問題,這些都給人類的生存乃至全球生物的生存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全球環境氣候變化。地震、洪澇、干旱、泥石流滑坡頻發,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是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球重大生態問題。能源危機。礦產資源等不可再生資源,由于人類的過度的開采,世界各地可用能源耗之殆盡。水資源特別是飲用水資源短缺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糧食危機。全球平均每年餓死的人口達300萬,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都面臨人口增長速度超過了糧食增長的速度。網絡安全問題已成為信息時代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恐怖主義時有發生并不斷蔓延,成為威脅世界各國人民的一大毒瘤。某些重大傳染性疾病沒有得到有效遏制。作為全球負責任的大國,中國為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提出了諸多“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順應了當今歷史潮流,契合了各國人民要發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所以,這個理念一經提出就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并且寫入了聯合國的重要決議。“一帶一路”就是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目標下提出的倡議和方案。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改革發展穩定有機統一是我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寶貴經驗之一。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標,穩定是前提。一個國家,如果社會不穩定,乃至政局不穩定,改革舉措就落實不下去,制定的發展目標都將成為空談。很多國家盲目采用西方式的民主自由,社會動蕩,政局不穩,導致發展停滯,改革失敗。中國共產黨把改革發展穩定結合起來,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人民群眾可以承受的程度有機統一起來,這種經驗全球公認。再比如,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是我國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又一寶貴經驗。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我們的力量源泉。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歸納改革開放積累的寶貴經驗,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強調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沒有人民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漢代王符說:“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國要飛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億人民的力量。[1]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歷史長河奔流不息。今年7月19日至29日,面向中東非洲發展中國家,國家主席習近平開啟了新一屆任期的外交之旅。11天5國,近50場活動,累計飛行45小時,行程總計36000公里。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次峰會期間,先后訪問中東非洲五國,在約翰內斯堡峰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金磚國家領導人《約翰內斯堡宣言》充分吸納習近平主席講話精神,對外發出謀求共同發展、維護公平正義、堅持多邊主義、完善全球治理的明確聲音。[2]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第97-98頁.
[2]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2018年7月29日.
(作者單位:安徽省社會科學院,安徽 合肥 23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