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粟 李庚 曾亮 常雨芳
摘 要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我國缺乏大量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因此我國的工程教育問題依然面臨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戰。培養一批高級應用型人才已然成為各大高校的當務之急。但是現如今由于高校傳統工程人才的培養缺乏企業的積極參與,導致許多高校所培養出來的畢業生缺乏企業的認可。因此提出了校企聯合培養方式對高級工程人才進行培養,致力于培養出來的學生及符合企業的要求,而且在畢業之后能夠找到滿意的工作,用時又能達到學以致用,學校方面所培養的人才能夠在社會上為用人單位所接收。從而實現三贏。
關鍵詞 校企聯合培養 高級應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9.012
Abstract The National Medium- and Long-Term Talent Development Plan (2010-2020) proposes that by 2020, China lacks a large number of high-level applied talents, so China's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blems still face some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raining a group of high-level applied talents has become a top priority for major universities. However, due to the lack of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enterpris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graduates trained by many universities lack the recognition of enterprises. Therefore,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school-enterprise joint training method trains senior engineering talents, is committed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and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nterprise, and can find satisfactory work after graduation, and can achieve the application of learning and use in school. Talent can be received by the employer in society, thereby achieving a win-win situation.
Keywords school-enterprise joint training; advanced application talent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提到:至 2020 年,我國高層次創新科技人才總量需求將達到 4 萬人,經濟重點領域急需緊缺專門人才 500 多萬人,社會發展重點領域急需緊缺專門人才 800 多萬人,中高級技術人才要占從業人員的 5%左右。[1]目前,在我國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僅有4100萬,僅占技術人才總量的 25%,并而技術人才在人力資源中的比重嚴重不足,僅僅才占總量的20%,這意味著迫于未來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急需一批能夠掌握高新科技技術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1 我國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的現狀
近30年來中國經過堅持不懈的發現,經濟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工業方面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直到20世紀初,我國基本實現從一個農業大國向一個工業大國的轉變。與此同時,由于這一時代的到來導致中國的工程教育也迅速發展起來。
但是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我國對工程高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漸漸出現了弊端。正如同德國某位校長在中國演講時曾經就說過一句話:“中國有很多的工人,但是沒有多少合格的工程師。”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 ?我國工程院就曾經總結過以下幾點原因:(1)培養工程人才的模式太過于的單一;(2)工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缺少實踐環節或實踐環節相對薄弱;(3)由于固有的評價系統導致學生太過于的重視考試的成績和論文成績從而輕視了設計和實踐;(4)缺乏企業和學校之間的合作。企業與學校之間沒有緊密的聯系,長期的隔離,導致人才市場上的矛盾日益的激化。其具體表現為:用人單位為招不到所需的員工而發愁,而畢業生卻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焦慮,社會就業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存在越來越多的人無法找到與所學專業對口的工作。
2 校企聯合培養計劃
2.1 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意義
校企聯合對高級應用型人才進行培養對學校、企業、學生這三個方面來講,是互惠互利的。一方面企業可以借此機會解決一些由于缺乏高級學術性人才所遺留疑難問題。高校都具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和強大的研究團隊,企業與高校聯合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之中的資源為自己解決一些技術性的難題和對新的產品進行研究。同時高校可以利用企業的項目為學生進行選題。以企業為平臺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培訓。而且企業之中存在一些長期在一線工作的工人,具有十分豐富的實踐經驗,這些人可以作為高校研究生的企業合作導師。
2.2 授課內容以企業的應用為向導
首先在校企聯合培養中,學生的課程安排應當以企業實際的應用為向導。以培養學生的應用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首要的目標。教學的內容需要進一步貼近實際的工業應用。突出科技前沿產物對企業生產力的提高。同時在企業的實習過程也是一種教學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之中我們需要重視對問題討論與分析,善于將自己在課堂之上所學習的理論融入問題的解決方案之中去,并且最后通過實踐對問題的結果進行驗證,最后通過學生所學知識在現有解決方案上進行創新,看能否得到更好的結果。需要讓企業進入學?;蚴钦f要學生進入企業之中,讓學生更早地與企業之間進行銜接。
2.3 以工作小組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培養
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入企業,以小組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培養。每個小組由4到5人組成,小組成員共同學習,共同工作。每個小組設定一個小組長,最要有小組長就組內的問題對相關的導師進行溝通,確保指導老師能夠明確的了解組內的生活學習情況,小組成員之前在生活上和學習上都可以相互照應。并且定期對小組之間進行評比,選出優秀工作小組,在對應的實習成績上給與一定的加分,并且在學校的各項評優之中占據一定的比重。從而營造出一個積極向上的實習學習氛圍。
2.4 師資的配置
學校應當研究制定指導教師篩選原則與標準,建成在工程領域具有較好科研基礎和科研成果的導師隊伍。定期聘請現場有科研、生產經驗的研究人員為專業學位研究生開設課程與講座,增強學生的專業實踐教育環節。并且對每個學習小組配備三個指導老師。即專業指導老師,校內合作指導老師,企業合作指導老師。專業指導導師,即第一責任導師,是學生所選專業所對應的導師,對學生培養過程之中的各個環節及培養質量負主要責任。校內合作導師,即通過教師篩選原則所選出的學員內的指導導師,為學生在企業實習之中的具體工作做出評價。企業導師,學生在企業之中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培訓的導師,當學生進入企業之后由企業導師為學生在企業之中的工作學習等方面進行指導。其中以專業指導導師為主,校內合作指導老師與企業合作指導老師共同協助專業指導老師對學生的培養。同時三方指導老師需要明確各自的職責和權限,避免出現由于指導老師之間對學生安排的差異所導致的管理混亂。[2]同時學校需要建立三方導師的溝通平臺,組織三方指導老師定期地對學生的情況進行交流。強化導師隊伍的自身建設,開闊導師的視野,提高導師隊伍的水平。
2.5 在企業的篩選方面
在校企聯合培養模式下,對企業的篩選也是至關重要的。企業在生產過程之中的安全防范措施是尤為重要的,必須讓學生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之中工作。企業也需要對學生們詳細的講解具體儀器的操作規程,在確保學生掌握的前提之下才能安排學生對具體的儀器進行操作。并且在學生實施操作的過程之中,旁邊需要有一位資深的企業員工作為指導老師對學生的操作進行指導,學生的每一步操作需要得到指導老師的認可之后方能執行。并且企業方面需要具備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盡量的為學生營造積極向上的企業學習環境。同時企業對員工的培養機制要盡可能完善。讓學生在一個積極向上的環境中實習,才能讓學生在實習的過程之中有更多的收獲。所選企業應當是學生所學專業之中較為突出的企業,讓學生接觸的儀器需要為當前市場上應用較為普遍的力求讓學生實實在在的掌握一門實際的技能,為日后學生畢業找工作時打下堅實的基礎。
2.6 構建聯合培養模式下的培養機制
按照教育部關于本科大學生的培養的有關要求,以有效提高本科大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側重,以資深的多學科指導老師團隊為依靠,借助校企多學科協同攻關的獨特優勢,研究提出構建強化基礎性、前沿性和學科交叉性的跨學院跨企業聯合培養機制。[3]而且在學生的論文選題,一方面,學生可以對企業之中所遇見的實際問題提出實用性的解決方案和改進措施。另一方面,學生可在企業之中進行一系列的技術創新。企業之中有足夠多的數據和有經驗的一線工作人員,可以幫助學生完成高質量的畢業論文。
3 總結
校企合作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發展變化高級應用型人才,充分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育人”的目標。學校是其中最為重要最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學校在校企合作中發揮著主動的作用,學校應該針對企業的要求去為學生制定相關的課程,讓學生們走出去,進入到企業之中去,讓企業的員工進去學校的課堂中來,讓學校的老師走進企業的生產線之中。貼切實際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培養。而學生方面也需要積極配合學校和企業,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研究方向,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聽從專業課程導師、校內合作導師以及企業合作導師的安排,加強專業技能的培訓。為自己的今后打下扎實的基礎,成為適應新時代的高級應用型人才。企業方面也可借此機會挑選自己所滿意的人才,而且學校之中具備相關專業的頂尖人才和一些大型的實驗室,企業可以借此解決一系列自己發展途中所遇見的技術性難題。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2010.
[2] 周彥霞,成慶林,劉岢鑫.跨學院跨企業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改革與實踐[J].大學教育,2013:5-6.
[3] 崔玉波,陳兆波,孫紅杰,鄒學軍.專業學位教育與職業資格的有效對接模式研究[J].才智,201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