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泉
摘 要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給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提出新的歷史任務,新思想為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提供了行動指南。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秉持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基本理念,以增強高職大學生獲得感、辛福感和安全感為抓手,首要和最基礎的任務是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建設。構建以地位層次結構、課時學分結構、時空結構相融合的結構模式。該課程體系采用系統論的方法,各要素融合貫通,統籌兼顧,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借用現代信息化手段,提升了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 新時代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 課程體系建設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9.041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in contradictions in the new era society provides a new historical task for th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The new ideas provide a guide for the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take the role of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uphold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skilled talent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cultivate the socialist qualified builde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the basic concept, and enhance the sense of literac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e sense of blessing and security i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primary and most basic task i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ystem. Construct a structural model that integrates the status hierarchy, the hour credit structure, and the space-time structure. The curriculum system adopts the systemic approach, the elements are integrated and integrated, the overall consideration is taken into account,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s strengthened, and the modern informationization means is used to enhanc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Keywords new era; voc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要有新理念,新時代的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基本理念,以增強高職大學生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為抓手,首要和最基礎的任務是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建設。
1 新時代要有新理念
1.1 新時代是奮發有為,時不我待的新時代
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新時代;它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代;新時代中國人民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大踏步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不斷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的新時代。“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要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仍然需要保持和發揚馬克思主義政黨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勇于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1]“四個偉大”開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描繪了我國未來幾十年改革發展的宏偉藍圖。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1.2 新時代高職教育新理念
我國高職教育已經成為培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服務于生產建設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主陣地和主渠道。高職教育的發展為滿足基層人民獲得更多教育機會,圓他們的成才夢、幸福夢做出了巨大貢獻,《2016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顯示“高等職業教育已成為農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中農家子弟的比重逐年上升,達到53%。”[2]但高職教育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問題依然突出,辦學目標、人才培養目標的重新定位問題,現代化課程體系建設問題等等,都需要我們依據新時代的實際,更新理念,開拓進取。
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3]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目標是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不斷推進公共教育資源配置標準化和教育機會均等化;加強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每個受教育者提供適合的教育,促進受教育者個性化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這是新時代高職教育的基本理念。高職教育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辦好人民滿意的高職教育。重點是解決人民對美好高職教育的需求與高職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不斷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讓每個人都有平等機會通過教育改變自身命運、成就人生夢想”。[4]
2 樹立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建設新理念
高職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重屬性,高職教育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辦學宗旨,以就業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為辦學方針,以提高辦學質量為核心,以增強專業特色為重點,以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為主線,以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為人才培養目標。
在高職教育課程體系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公共必修課程、職業素質課程,必然具有高職教育的屬性,是服務于高職教育的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關系到“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和“辦什么樣的大學、怎樣辦好大學”等根本性問題。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要進行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等理論教育教學,解決的是知和信的問題。除了意識形態功能以外,思想政治教育還有其非意識形態功能,“即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對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響,提高受教育者的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有利于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促進整個社會思想觀念和道德規范的進步,并以此指導和規范自己行為的作用。”[5]
3 在新理念指導下加強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建設
課程體系是指同一專業不同課程門類按照課程順序排列而形成的有特定結構的系統,它是教學內容和進程的總和。一定的課程體系是實現特定人才培養目標的載體,決定了學生通過學習將獲得怎樣的知識結構,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之所在。“課程體系是育人活動的指導思想,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和依托,它規定了培養目標實施的規劃方案。課程體系主要由特定的課程觀、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和課程活動方式所組成,其中課程觀起著主宰作用。”[6]“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結構是指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系統的各門課程及課程之間的客觀、穩定關系所構建而成的體系。”[7]
3.1 新時代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有新的課程觀和課程目標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為了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干渠道,是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高職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核心課程。新時代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要與其他職業素質課程體系、職業基礎課程體系和職業能力課程體系深度融合,以理想信念教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教育為主線,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目標,以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基本理念,以提升高職大學生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為抓手,來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建設。
3.2 新時代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的主要內容及其結構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簡稱“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簡稱“概論”)和形勢與政策三門課程,這是教育部規定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的主要內容。這三門課之間的結構關系主要包括:地位層次結構、課時學分結構、時空結構。
3.2.1 地位層次結構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的地位層次結構是指依據高職大學生的認識規律、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規律和課程的內在本質而形成的地位層次關系來構建的結構。地位層次關系是由課程的特征,即內在本質規定性決定的。
“基礎”課是出發點和落腳點,“概論”課是重點,“形式與政策”是“基礎”和“概論”的理論發展和新鮮實踐經驗的總結。“基礎”課是幫助高職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課程,是全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概論”課是重點,內容是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行動指南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高職大學生對“概論”課的認知和掌握程度關系到他們對我國國情和黨的戰略思想、方針政策的把握能力,更關系到高職大學生對黨和國家的信任,關乎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堅定理想信念。形勢與政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通過適時地進行形勢政策教育,幫助高職大學生及時了解時政,運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判斷國內外形勢發展趨勢,提升辨別是非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這樣就形成以“基礎”課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概論”課為重點,形勢與政策課穿插其中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的地位層次結構。
3.2.2 課時學分結構
高職院校教學總課時數是有限的,分配給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時又由于節假日、學生實習實訓和人為的其他原因可能更少,怎樣把有限的課時在不同的課程上合理分配是一個很復雜又現實的問題。合理分配的依據還是每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和地位層次。“05方案”對此有明文規定:“基礎”課3學分,“概論”4學分,形勢與政策課1學分。三門課程的大致教學課時數分別為48、58、80,有的高職院校“基礎”課、“概論”課分別上兩個學期,有的上半個學期,“形勢與政策”課上5個學期。這樣三門課的學分和課時結構體現了課程教學內容和地位層次,也是具體教學內容的實現。教育部規定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統一使用“馬工程”統編教材,設定了統一的教學內容,同時在具體授課計劃的制定、教學內容的詳略剪裁上又兼顧各高校的特點和差異性,做到了統一性和靈活性相統一,有利于各高校結合自身實際加強課程體系建設。
3.2.3 時空結構
(1)時間結構。在課程體系中,各門具體的課程既要體現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發展的歷史邏輯規律,又要符合新時代高職大學生的學習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認知規律,做到歷史邏輯和認知規律相統一才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和綜合效益。高職大學生心智尚不成熟,再加上成績和綜合素質不是太高,高職大學生在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前必須安排一定的時間到具體工作環境中,去體驗思想政治素質對自身和未來社會發展的價值和意義,幫助他們筑就大學夢,彩繪人生夢,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基。在此基礎上開設主要解決理想信念、道德法治素質問題的“基礎”課。樹立了科學正確的理想信念后就要認知我國的基本國情、黨和國家的發展戰略和方針政策,時時關注國家大勢,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所以在時間結構中就形成了:“基礎”——“概論”——“基礎”……這樣一個無限循環,螺旋式上升的認知過程。這樣的時間結構契合高職大學生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地接受知識的認知規律,同時有利于不同課程前后銜接,形成不斷深化、升華的課程邏輯體系。
(2)空間結構。“基礎”課旨在開展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弘揚中國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門注重馬克思主義在大學生成長成才中具體運用的課程。“概論”課旨在幫助高職大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開展黨的基本理論、路線、綱領和實踐經驗教育,使大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和理論精髓,是一門側重闡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發展成果的課程。形勢與政策課主要是幫助大學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和分析的近期發生的國內外重大歷史事件,進一步了解世情、國情和黨情,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筑牢思想堤壩,擰緊理想開關,提升綜合素質的課程。這三門課程之間蘊含著一種緊密的內在邏輯演繹關系,形成了空間上并存的排列順序,即:理論初步運用——理論繼續發展——理論的再運用。
準確把握三門課的空間結構,有利于從培養新時代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全局出發,加強思政課教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教材體系和理論體系向教學體系和課程體系轉變,避免知識點的重復,以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重新梳理、整合課程體系,以更好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所以我們加強課程體系建設的基本遵循就是: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完整的、邏輯結構嚴密的理論體系,大學生是一個全面發展的認識和實踐主體。
充分認識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的地位層次結構、課時學分結構、時空結構的目的在于,認識規律、尊重規律,循序漸進,幫助高職大學生樹立完整、準確、歷史、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通過學習提升以思想政治素質為靈魂的綜合素質,通過學習提升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3.3 新時代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活動方式
系統論認為,系統結構決定系統功能,系統功能要通過一定的活動機制和方式展現出來。新時代決定了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新的課程觀,新課程觀決定了課程結構,課程結構決定了課程的活動方式。
新的課程教學理念決定了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活動要突出高職特色,與各專業、各行業、各部門深度合作,以立德樹人為宗旨,秉持“服務學生全面發展”理念,充分發掘各專業、各行業、各部門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運用馬克思主義法律觀、職業觀、經濟觀、文化觀等觀點和方法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確保課堂思政與思政課堂同向同行,發揮各種思政教育元素的協同效應,切實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素養。
具體來說,要確保課堂思政與思政課堂的同向同行,統籌兼顧,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互貫通,深入專業、深入社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建立統一的質量監控和評價體系,做到高職學生全覆蓋,全程跟蹤反饋;充分運用現代化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整合新媒體,打造“互聯網+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為學校領導、學生管理者、用人單位、學生家長、學生本人以及相關專家創造一個高效、及時、科學的信息處理、交流互動的強大信息處理系統。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打造新時代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高效、科學、有序、不斷改革創新、與時俱進的課程體系。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7.26講話原文[EB/OL].http://www.subaonet.com/2017/0808/2038250.shtml,2018-4-26.
[2] 2016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EB/OL]. http://www.edu.cn/zhong_guo_jiao_yu/zhi_ye/zhi_jiao_news/201607/t20160718_1431041.shtml,2018-4-30.
[3] 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2018-4-30.
[4] 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EB/OL].http://www.gov.cn/zhuanti/2018lh/2018zfgzbg/ 2018zfbgdzs.htm#book7/page1,2018-4-30.
[5] 李遼寧.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功能的思考[J].理論探討,2006(3):174-176.
[6] 課程體系[EB/OL].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F%BE%E7%A8%8B%E4%BD%93%E7%B3%BB/3465161?fr=aladdin,2018-5-8.
[7] 李芳,張耀燦.試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的結構關系[J].思想教育研究,2008(1):66-68.